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对于我国今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及政策的制定,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理论与实证方面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分析,认为非均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协调发展要求,而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实现了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与协调发展的有机结合,将仍是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主导态势。  相似文献   

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变及协调发展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我国先后采取均衡发展,梯度发展,点轴发展等区域经济发展策略,这些策略虽然对各区经济发展都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也都有其局限性。根据我国国情,选择三级异向点轴联系协调发展战略将有利于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差异,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3.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的过程.从总体上看,建国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三个阶段,分别对改变我国生产力极不平衡的局面,迅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以及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产生了深刻影响.但是,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的存在,是大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完全实现也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过程.目前我国东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差距仍不断扩大,因此,在党的十六大上,党中央把缩小地区经济差距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而提出.在区域发展战略上,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统筹区域发展”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发展的新思路,并明确提出要“形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机制”,从而为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经济新模式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区域产业的非均衡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说明了区域产业的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变迁,系统地对国内区域产业的非均衡协调发展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和简要评价,探讨了我国区域产业的非均衡协调发展研究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5.
区域协调发展对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大国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政治问题。本文科学地剖析了区域发展失衡的原因,探讨了如何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章对我国解放以来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作了简要历史回顾,认为在毛泽东的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的是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在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实行的是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在江泽民开创的西部大开发时期,我国实行的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并从中得出了有意义的启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系统论思想指导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7.
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推动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的合理布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创建和谐社会。借鉴欧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成功经验,可以从明确战略目标和规划、构建多层次区域发展协调体系和法律体系、正确处理区域协调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等多个方面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关于我国区域经济理论继承与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区域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马克思主义关于区域发展的论述及国内外有关理论对我国几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区域发展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协调发展战略从不同角度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新时期,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继续推进我国区域经济理论创新和发展实践仍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长江三角洲所在区域是我国经济最富活力的地方,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却导致了区域环境质量的恶化。本文分析了长三角区域环境治理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提出治理区域环境的对策,以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实现全国各个地区共同富裕繁荣,是我国历代领导人追求的目标。江泽民作为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先是坚持非均衡发展思想,继而实施各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提出了一系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思想,从而使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原因,民族地区发展明显滞后。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以实现全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目标的实现。以中华和谐思想作为民族地区发展的稳定器,以和谐思想作为民族地区发展的价值原则,达成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和谐、民族地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和谐、民族文化和谐发展。反对急功近利和一味地追求经济绝对值的增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地区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原因,民族地区发展明显滞后。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以实现全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目标的实现。以中华和谐思想作为民族地区发展的稳定器,以和谐思想作为民族地区发展的价值原则,达成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和谐、民族地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和谐、民族文化和谐发展。反对急功近利和一味地追求经济绝对值的增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地区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3.
区域协调发展是指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发展,笔者拓展了协调发展的评价因子,选取黄河三角洲地区为试验区,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构建了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科技教育综合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各地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科技教育的综合发展水平,并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一科技教育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综合来看,黄河三角洲试验区各地市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科技教育复合系统的协调性差异显著,该地区耦合协调度无优质协调的地区,属于初级协调以上等级的地区占整个圈域城市总数一半以上,突出说明黄河三角洲试验区的系统整体协调水平较高,但是还有博兴县等三个县濒危协调、寒亭、昌邑、庆云县、寿光市、乐陵市五个县区域协调度属于失调或严重失调,这说明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不均衡,县域差异性明显.评价结果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城市群的建设与发展,对于全省的城镇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对安徽省城市群建设研究成果的回顾,依据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和区域发展梯度理论,借鉴国内外城市群发展的经验,提出安徽省城市群发展应采用"雁型"模式,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安徽省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框架,并从社会、经济、资源、人口和环境层面,提出了安徽省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区域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把区域复合系统分为资源、环境、经济、社会4个子系统,并根据4个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及相互之间协调运行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构建出区域的REES系统运行模式,从而设计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结构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区域各子系统的发展水平,用回归分析法确定各子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6.
山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PRED)的协调关系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人口数量和质量的矛盾以及发展资金的缺乏对山区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了巨大的压力;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与非科学的发展规划进一步制约了山区的协调发展.以科学的发展观为基础,构筑协调发展的技术体系、继续推进山区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并采取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是实现山区PRED协调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7.
宁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多目标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从宁夏全面实现小康评价指标体系入手,结合多指标体系的计算方法,对宁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动态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宁夏区域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潜力,应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利用区域能源特长,发展循环经济,挖掘资源和能源的使用,以开发园区为载体,加快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以宁东能源为基地,重点开发煤炭、电力、煤化工等主导产业,拉动宁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来,国家批准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央政府对两大城市群作为中部改革的探路者寄予了厚望。这项研究就是从战略定位的角度,来探讨该试验区如何在重点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如何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合理地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进行有效的区域管理制度创新,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改革试验的着眼点在于中部思想解放、大胆创新。通过另辟溪径,来示范、引导和促进中部崛起及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省际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及各省市的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评估各省市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水平成为实现各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应用DEA方法构建了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模型,评估了中国29个省市2001—2009年的协调发展情况,结果表明中国各地区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与地区发达程度密切相关,东部地区协调发展水平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地区之间协调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性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20.
杨树根 《中国西部科技》2010,9(16):43-45,66
当经济进入到工业化较发达的阶段,产业逐渐从第一、二产业向服务业转移。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区域在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力、发展潜力和竞争力及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德阳地区服务业的发展应在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扶持下健康、稳定、协调、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