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分层注水技术在长6油藏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6油藏在不同方向的物性差异、层间矛盾、层内矛盾十分突出,在注水过程中的单层突进和舌进现象十分明显,导致注入水推进不均匀.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改善吸水剖面,稳定油井产量,在长6油藏采取了进行分层注水措施.应用结果表明,分层注水可使长6油藏吸水剖面明显改善,吸水状况良好,有效地解决了剖面上吸水差异.同时分层注水可使长6油藏对应油层得到充分的能量补充,对应油井逐渐收效.  相似文献   

2.
卫95块原始储层的层间、平面矛盾导致了注水开发中后期二、三类储层动用状况差,平面波及体积小,调剖、酸化等改善吸水剖面的措施效果逐年变差,目前吸水厚度仅占射孔厚度的41. 7%,层间矛盾加剧。通过有针对性地提出调剖、解堵转向注水工艺,实现了层间、层内、平面的注水方向、强度转向.实施调剖了39井次,酸化24井次的效果为:吸水厚度增加12%,水驱控制程度提高7%,水驱动用程度提高7. 5%,平均注水压力下降1. 5MPa,日注水能力上升。见效增油8 500 t,自然递减减缓1%,采收率提高1%。  相似文献   

3.
多层水驱油实验在桥口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桥口油田非均质油藏地质特征,以室内实验为基础,对多层水驱油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油层自身物性不同,多层系油藏层间动用程度差异较大.在开发实践中,通过合理地细分开发层系,改善注水结构和采取适当的工艺措施挖掘薄差层潜力,可以有效地改善层间吸水状况、扩大注入水波及体积,增加水驱动用储量,提高了油田的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4.
张红 《科技促进发展》2010,(6):178-178,187
萨中开发区采油六矿地区的水驱开发现已进入特高含水阶段,近几年来由于油层污染、砂体发育及层问、层内矛盾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水驱欠注井逐渐增多,常规治理欠注井的措施多为压裂、酸化、调剖等,但由于措施费用较昂贵,因此寻找更加经济有效的措施是当务之急。近期采油六矿利用钻降开井时机,采用分层开井治理欠注井,对欠注井实施了有选择的分层恢复注水方案,通过控制高渗透层吸水,先开低渗透层,利用开关井的压差来缓解了层间矛盾,最终达到治理欠注状况的目的,在一定范围的实施后发现效果较好,但分层开井技术有局限性,目前仅局限实施于钻降开井时期,因此本文探讨分层开井在长关井和正常生产井中与周期注水和测调、细分等其它技术相结合的可行性,以求同样达到低成本高效益治理欠注井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在低渗透性油藏的注水开发过程中,由于存在层间、层内、平面的三大矛盾,以及裂缝的存在,注入水主要沿着渗透性较好的方向单向突进,而相对低渗透层则吸水量较少或不吸水,对应油井变化是含水上升快和难以见到注水效果两极差异。利用吸水剖面测试技术,结合油水井动、静态资料可以从纵向上和横向上了解油层的吸水状况、水驱方向和注水波及特征。结合相关资料能对油水井作出及时的调整措施,达到提高注水效率和区块稳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吸水剖面资料在低渗透油藏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低渗透性油藏的注水开发过程中,由于存在层间、层内、平面的三大矛盾,以及裂缝的存在,注入水主要沿着渗透性较好的方向单向突进,而相对低渗透层则吸水量较少或不吸水,对应油井变化是含水上升快和难以见到注水效果两极差异。利用吸水剖面测试技术,结合油水井动、静态资料可以从纵向上和横向上了解油层的吸水状况、水驱方向和注水波及特征。结合相关资料能对油水井作出及时的调整措施,达到提高注水效率和区块稳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注水井压裂调剖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对低渗透油田,主要通过水力压裂提高油水井的增产增注能力,区块经过整体压裂改造后,水力裂缝参数将对油不井的产量起决定性作用。对于多油层非均质油藏,层间差异会导致吸水剖面不均匀,影响水驱效率。对需要经过压裂再投注的注水井,建立了压裂后预测注水井注入量的数值模拟,分析了各层注入量与地层物性、裂缝参数和注水压力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合理地设计裂缝参数,可以缓层间矛盾,改善吸水剖面。现场试验8口井,其  相似文献   

8.
对于低渗透油田 ,主要通过水力压裂提高油水井的增产增注能力 ,区块经过整体压裂改造后 ,水力裂缝参数将对油水井的产量起决定性作用。对于多油层非均质油藏 ,层间差异会导致吸水剖面不均匀 ,影响水驱效率。对需要经过压裂再投注的注水井 ,建立了压裂后预测注水井注入量的数值模型 ,分析了各层注入量与地层物性、裂缝参数和注入压力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通过合理地设计裂缝参数 ,可以减缓层间矛盾 ,改善吸水剖面。现场试验 8口井 ,其中 6口井进行了吸水剖面测试 ,全井达到配注方案的有 4口井 ,说明该方法对多油层非均质油藏注水井的调剖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针对桥口油田非均质油藏地质特征,以室内实验为基础,对多层水驱油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油层自身物性不同,多层系油藏层间动用程度差异较大.在开发实践中,通过合理地细分开发层系,改善注水结构和采取适当的工艺措施挖掘薄差层潜力,可以有效地改善层间吸水状况、扩大注入水波及体积,增加水驱动用储量,提高了油田的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10.
针对卫城油田低渗复杂断块油田存在的层间吸水不均,层间矛盾突出,井况事故严重,注采完善程度低,油井严重供液不足,稳产基础差等问题,通过加强地质基础研究、深化储层、构造认识等一系列的做法,落实了剩余油的地区分布量,介绍了挖潜改造措施,使开发效果得到显著改善,水驱控制程度变好,区块连续三年实现产量上升,采油速度上升,投入产出比为1∶1.67。从技术和经济两方面提出了注水开发老油田的分析指标,为老油田的稳产积累了认识资料。  相似文献   

11.
辽河油田海南3断块井斜角大于50°的部分注水井,分层后井段长,层内高渗吸水层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层内矛盾无法有效调节;另外一些套变井,井斜过大或出砂井,由于常规分注工艺效果不理想,导致层间矛盾日益突出.以上两方面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注水开发效果.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免作业投球分注调整注水剖面的技术思路,通过研制高精密度的调堵球与投球配套工具,实现了免作业投球分注调剖工艺,2014年于海南三区块进行现场试验3井次,取得了预期效果,为受井身条件限制无法实现分注类水井调整吸水剖面提供了一种全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期开采阶段,多韵律油层吸水比例呈逐年变差趋势。本文利用流体力学原理、储层渗流力学原理、试井资料的数据分析及大量的现场试验验证,分析确定特高含水期多层段油层吸水能力变化的机理,并根据该理论明确对吸水能力变差的油层的治理原则,为多层段水驱后期开发的层间矛盾治理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设置层间聚氨酯板是寒区隧道防冻的常用措施之一。文中采用室内模拟实验方法对实际工程条件下寒区隧道层间聚氨酯保温板的挤压浸水冻融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静力反复作用可导致聚氨酯结构破坏,压缩率增大,结构破坏后吸水率受控于压缩率;浸水冻融与静力挤压共同作用,会显著加剧对聚氨酯结构的破坏,压缩率和吸水率显著增大,影响最大的是饱和吸水,其次是自由吸水,最小是约束饱和吸水。鉴于工程条件下层间聚氨酯受到静力挤压、浸水和短周期冻融是普遍现象,抗压性能逐步降低、吸水性能逐步增强亦难以避免,必然降低聚氨酯的耐久性,进而影响寒区隧道的保温效果、围岩结构稳定与安全,据此不建议采用层间保温隔热方法进行防冻。  相似文献   

14.
针对水驱非均质油藏,利用平行管模型开展重复调剖室内实验研究。对于水驱非均质油藏,注入水主要进入高渗透层,低渗层相对吸水量非常低,造成高渗层见水早,含水增加速度比较快。一次调剖后,原油综合采收率比水驱提高10.67%,综合含水降低13.33%。低、中渗透层吸水量增加,高渗层吸水量降低,但高渗层相对吸水量仍是最多,低渗层最低。随着调剖次数的增加,高渗层相对吸水量逐渐降低,低、中渗层吸水量逐渐增加,但采收率增加及含水率降低幅度逐渐减小,调剖效果逐渐变差。因此,对于非均质地层,调剖次数不宜过多,二次调剖以后应采取调驱等其它措施。  相似文献   

15.
许多具有典型层状结构的无机化合物,在插层聚合中可以作为插主,单体在层间聚合后即可将插主的分子层撑开或刺离,达到纳米级分散,形成纳米插层复合材料.本文通过大量的实验从蒙脱石、高领土和石墨三种层状无机物中筛选出最好的插主用以制备SAP,并讨论了蒙脱石对树脂吸水倍率、耐盐性和吸水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油田开发的中后期,随着注水时间的延长,层间矛盾、层内矛盾及平面矛盾不断突出,因此准确判断主要产液层位置,确定高含水层位,对进行水井的注水结构调整和油井的封堵高含水层等措施起着指导性作用。同时对同轴线相位法环空找水技术在低渗透油田实际测试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研究并应用于现场。  相似文献   

17.
受各储层段岩性、物性以及开采过程中各层段地层压力与流体物性差异等因素影响,多层油藏在采用合注合采开发时,始终存在层与层之间相互制约和干扰的问题。不恰当的注水开发模式会导致各层吸水能力、出油状况及水淹程度差异加剧,生产动态上表现出较大的层间矛盾,从而影响各层段和油藏整体的均衡动用及最终采收率。目前定义的多种层间干扰系数能定量表征层间干扰现象,但其物理内涵与实际注水开发渗流过程不符。针对前期层间干扰研究存在的不足,以海上某油田典型多层油藏X为例,结合室内实验方法、油藏工程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剖析了多层合采早期实验测试及理论研究中存在层间干扰的根源和实质,确定了分段测试与整体测试之间表现出的层间干扰实质是油藏压力场与渗流场的非均衡性所致,并基于层间干扰实质研究成果,建立了考虑层间干扰的油井产能计算新方法。实例应用结果表明,基于层间干扰实质的层间矛盾定量评价及油井产能计算新方法更符合油藏实际情况,为多层油藏合注合采产能的预测及降低层间干扰对实际生产效果影响的策略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丙烯酰胺/蒙脱土嵌入及聚合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Co60 γ -射线辐射引发聚合的方法制备高分子复合吸水材料 (SAPC) ,研究丙烯酰胺 /蒙脱土层间吸附嵌入及聚合机理 ,并对复合吸水材料的结构和性能予以解析 .用质量分数为 4 %和 2 0 %的丙烯酰胺水溶液制备的丙烯酰胺 /蒙脱土嵌入复合物 ,层间扩展距离分别为 1 5nm和 2 0nm ,对应于丙烯酰胺分子的单分子层和双分子层吸附 ,辐射聚合后的嵌入复合物较蒙脱土的吸水倍数显著提高 .结果表明 ,丙烯酰胺是以其分子平面垂直于硅酸盐的层片方向嵌入 ,聚合后 ,蒙脱土的存在使嵌入聚合物由水溶性向水膨性的转化  相似文献   

19.
随着油田开发进一步深入,层间层内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准确了解各小层的吸水情况,成为油田开发的重点。本文通过对注水井分层压力资料分析,理论联系实际,探讨了注水井分层压力资料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通过大尺度岩芯实验,测试了从均质到多层非均质岩芯九点井网到排状加密下物性结构差导致的压力结构差时变曲线,结合岩芯三维空间含油饱和度时变检测结果,详细研究了受物性结构差和压力结构差双重影响下的水驱动用变化规律和特点及流场演变和剩余油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大段均质到层间非均质,高渗透层压力变化缓和、压降较小,低渗透层压力降幅较大,层间压差达到3 MPa,高渗透层和低渗透层水驱控制程度相差14%,而从层间非均质到层内非均质模型,各层井间非均质性导致主流线绕流多变,水驱前缘难以规整有效推进,非均质程度越严重的层位,水驱动用程度越低,压力降幅相对越大;在井网加密调整后,排状注水驱替使得水驱前缘相对平行推进,显著改善井间压力和非均质性产生的平面矛盾,纵向上层间压差逐渐消失,层间矛盾得以缓解,两类非均质模型水驱动用程度提高30%左右,但对于非均质程度较强的储层,大范围低渗带的存在依然是剩余油主要富集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