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黑暗的心》中“第三人称客观叙述者 第一人称侵扰叙述者”的叙述模式和二元对立的象征手法形成了小说主题思想上的多重指涉性。小说中颠覆性的反殖民话语和无处不在的殖民主义话语并置,但反殖民话语最终被包容在殖民主义话语的表述体系之中。因此,《黑》更是一部体现殖民主义和反殖民主义话语之间“颠覆”和“包容”的辩证关系的杰作。  相似文献   

2.
鲁德亚德·吉卜林是英国文坛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人,但所有的英国学者都觉得他是个谜.对于他的研究被搁置几十年之久后,在后殖民主义话语下又热乎起来.吉卜林本人的特殊经历和他的作品是其与后殖民主义话语契合的主要原因;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中心是对"东方"的界定,而吉卜林笔下的东方形象与这个界定不相吻合,甚至是背离的;同时,后殖民主义话语本身具有过于浓厚的政治批评色彩,基于这些,后殖民主义框架下的吉卜林研究仍是激进的和缺失的,对他的全面评析仍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3.
霍米.巴巴杂交性理论的直接来源是巴赫金的小说杂交话语理论。巴赫金发现,故意的杂交化策略有意使小说话语中存在多种声音,作者借此可以揭露权威话语的虚假与荒谬。巴巴通过例子证明,这一策略可以解决萨义德后殖民主义研究中的能动性缺失问题,使被殖民者能够抵抗专制的殖民权力。巴巴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利用后结构主义的思想发掘了巴赫金无意识杂交的意义,不但为后殖民主义批评家提供了抵抗的新思路,也为理解巴赫金的思想发展过程提供了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4.
"文论失语症"与后殖民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论失语症”的核心观点是,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基本上在借且西方的话语说话,离开了西立的话语,中国的学者就不会说话了,中国的文论长期处于表达,沟通,解读的“失语”的提高,其所遵循的依据是西方化的逻辑,它与来自西方的后殖民主义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所谓后殖民主义,就是指进入第一世界学术圈的第三世界的知识分子,基于欧洲殖民主义的历史事实及由此产生的现实后果,以后殖民知识分子的自我形象来建构世界时所形成的一种话语。德里克认为,后殖民主义的基本观点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否定一切主导叙述,特别是批判欧洲中心主义;第二,否定一切现代化叙事;第三,否定东方主义和民族主义;第四,否定资本主义;第五,否定资本主义的世界结构;第六,后殖民批评把注意力从"民族根源"转移到了"主体位置"。对于后殖民主义的本质,德里克主要指出了两点:第一,后殖民性观念与全球化资本主义意识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第二,后殖民性观念满足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概念需求。  相似文献   

6.
关于高句丽国家的社会性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经过多年的争论,逐渐形成了五种代表性观点。同时在每一种观点中,学者们的看法也不尽一致。  相似文献   

7.
以叙事学与后殖民主义理论为切入点,从阿尔都塞的症候式阅读批评方法人手,从小说的第一人称内聚焦叙事视角、自南直接引语的话语模式、反因果链接的情节序列、反讽型的故事环境四个方面分析了加缪《局外人》中的殖民叙事。加缪在二战后西方殖民主义陷入困境,而亚非拉反殖民运动蓬勃兴起的时代洪流面前,只能通过《局外人》隐蔽地表达作者虽同情阿尔及利亚,但更坚定维护宗主国法国利益的殖民主义立场,所以《局外人》不单单是存在主义哲学诗性彰显的杰出文本,而更是殖民主义政治的潜在同谋和一曲为欧洲殖民主义招魂呐喊的挽歌。  相似文献   

8.
文化殖民主义主要是指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凭借其超强的经济、政治、军事、科技以及传媒等优势,有目的、有意识地推销自己的经济理念、政治价值、文化意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以便在文化和思想上影响、同化他国的一种不平等的人类文化交流现象。文化殖民主义并非全球化的文化陷阱,但全球化的确有利于文化殖民主义的推行。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殖民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依托合法手段、渗透所有对象、扩张全球范围、推行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9.
王晴  张义成  盛景军 《科技信息》2009,(17):170-170
马克思认为大不列颠对印度的统治产生了双重使命,一个是破坏性使命,一个是建设性使命。马克思关于殖民主义“双重使命”作用的论述,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与地区应作具体的历史分析。  相似文献   

10.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它是将翻译研究置于后殖民主义这一大背景下的翻译理论新视角。本文主要概述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其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其理论价值和局限性,并客观分析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母语正迁移之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影响一直是外语界研究的焦点之一。研究者们对此提出了许多相似或相悖的假说,并从语言学、心理学和文化等角度对各自的学说进行论证。笔者认为人的知识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必然成为新知识的参照系。汉语在中国学生学习外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英语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母语正迁移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母语迁移观点的评析,依据外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探讨母语正迁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如何在专业英语大班教学中进行有效的课堂讨论是目前令许多教师为难的问题。对这一问题从准备、讨论和总结三个阶段进行探讨,可以总结出大班外语教学课堂讨论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3.
韩素玲 《科技信息》2011,(33):373-373
语言哲学是一个非常奥博的研究领域。不仅有了诸多的流派,而且和越来越多的其他学科发生了联系。本文列举了西方语言哲学一些比较典型的观点并且找到了其在汉语语言中的例证。说明这些观点是语言的通用法则。  相似文献   

14.
地理学元研究:地理学的语言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的发展,要求有一套精确与统一的语言,地理学也不例外。自诞生之日起,就与自然语言、地图语言、数学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地理学要向更深的层次发展,必须象数学、物理、化学、微观生物学等学科一样,自己有一套精确与统一的语言。文章拟从地理学的语言传统人手,探讨了地理学的自然语言、地图语言以及数学语言,并就地理学的语言建设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5.
从英语构词看英语词的理据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来人们对语言词汇的产生与发展持迥然相异的态度。有的认为,词汇的创造是任意的,有的认为是习惯性的,有的认为是有理据的。本从英语构词的角度,以语言实例为基础,对英语词的理据性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6.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阅读教学虽流派纷呈,热闹非凡,实质上停滞不前,长期以来高耗低效,教学质量裹足不前。言语科学的诞生预示着阅读教学面临根本的改观。言语交际视野下的阅读是指:在特定语境条件下,读者通过文本获取意义或信息最终达成与作者交际沟通,认识自然、社会、自我的行为活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语言迁移现象之争及概念之争的两个问题探讨,认为应该承认语言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对迁移概念的六点认识。  相似文献   

18.
第二语言习得者获得不同习得能力的原因探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许多情况下,相同的外部学习条件下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却获得不同的习得能力,本文主要从语言输入及情感过滤两个不同的角度论述它们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对虎图形的性质,学术界长期以来存在多种观点。这些观点有其出现时代的合理性,但随着虎图形兵器材料的增加和对巴蜀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缺陷逐渐暴露出来。通过对学术界图腾说、族徽说、文字说、虎神说4种主要观点的分析,倾向于认为兵器上的虎图形是春秋战国时期特有的,一种巫术色彩浓郁的虎神崇拜的体现,与当时的军事集团有很大关系;虎图形的主要性质一是虎神,二是在图形符号组合中表现出来的图语性质。  相似文献   

20.
孔子在政治层面主张“慎言”,在现实层面上主张“默不如言”,而在更加形而上的生存层面则形成了“言不如默”的审美取向。孔子在言默问题上清晰的思维层次,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来人们的语言习惯以及多语言的思考方式,从而使我们中国对言语研究有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