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在CuCl/2,2′-联吡啶配位化合物的催化下,以α,α′-二氯化苄为引发剂,进行了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与单体转化率成正比,且与理论预计值基本吻合,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也较窄(Mw/Mn=1.20~1.30)。  相似文献   

2.
提出一个新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催化/引发体系,将该体系应用于甲基丙烯酸丁酯的聚合反应,所得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窄(1.3〈-/Mw/-/Mn〈1.4)聚合物数均分子质量-/Mn与单体转化率呈线性关系,此体系以结构简单的二氯甲烷为引发剂,以物质的量比为1:2的四水合氯化亚铁与三苯基膦的反应产物作催化剂,同时还分别对以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为引发剂时甲基丙烯酸丁酯的聚合反应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分别采用溴化苄、2-溴丙二酸二乙酯和2-溴-2-甲基丙二酸二乙酯作引发剂,在CuBr/2,2‘-联吡啶配位化合物催化下,进行了苯乙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在90 ̄130℃范围内研究了温度对聚合反应级所得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的影响。实验发现,在温度为110℃时聚合速率最大。  相似文献   

4.
分别采用氯乙酸甲酯,氯乙腈,氯化苄和三氯乙酸甲酯作引发剂,氯化亚铜/2,2′-联吡啶配位化合物作催化剂,进行了苯乙烯(St)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研究了引发剂种类对聚合速率及所得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的影响,并考察了各种引发剂的引发效率,实验结果表明,只有当引发剂C-Cl键断裂能低于聚合物末端C-Cl键断裂能时,才能得到较好的引发效率,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也较窄  相似文献   

5.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是一种新的活性自由基聚合方法。研究了氯乙腈/氯化亚铜/2,2'-联吡啶引发的苯乙烯本体聚合反应,考察了单体转化率与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探讨了聚合反应动力学。  相似文献   

6.
新型茂钛催化剂催化苯乙烯间规聚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的茂钛化合物CpTi(OCH2CH2OCH3)3与MAO组成的催化体系,以甲苯为溶剂,能够高活性地催化苯乙烯间规聚合,催化活性可高达230×107g/(mol·mol·h),聚苯乙烯的间规度保持在95%以上.研究了聚合温度、反应时间、主催化剂和MAO浓度、单体浓度以及外加TMA对聚合活性、单体转化率、聚合物间规指数、熔点及相对分子质量等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7.
考察了A1Et2C1/t-BuC1引发体系的α-蒎烯阳离子聚合反应行为。结果表明,A1Et2C1单独不能引发α-蒎烯聚合,与t-BuC1复合后才具有引发活性。其引发活性随t-BuC1/A1Et2C1的不同而变化,质谱分析表明α-蒎烯聚合产物中存在t-BuC1和基(CH3)3C,证明t-BuC1参与了链的引发反应。进一步实验还有表明:t-BuC1与A1Et2C1相互作用除生成活性物质Bu^+AlEt  相似文献   

8.
1,2-二环戊二烯基四甲基二硅烷与丁基锂作用生成[四甲基二硅撑]双(环戊二烯基负离子盐),后者随即与六羰基钨反应形成1,1-[四甲基二硅撑]双[环戊二烯基三羰基钨负离子盐],(Me2SiSiMe2)·[Cp′(CO)3W-]2·2Li+(I).(I)分别与六种卤化物反应,生成在钨原子上引入取代基的产物:(Me2SiSiMe2).[Cp′W(CO)3R]2,(R:Me,C2H5,2;PhCH2,3;CH2COOC2H5,4;CH3CO,5;P3hSn,6).(I)用醋酸处理后,随即分别与CCl4,NBS及I2作用,生成相应的钨卤化物,(Me2SiSiMe2)[Cp′W(CO)3X]2,(X:C1,8;Br,9;I,10),(I)与Fe3+/H3O+作用发生氧化偶联,生成双核W-W键产物(Me2SiSiMe2)[Cp′W(CO)3]2,11.(Cp′=C5H4)  相似文献   

9.
采用反应法,将NiCl2与TiCl4负载于复合载体MgCl2-SiO2上,制得新型双过渡金属催化体系TiCl4-NiCl2/MgCl2-SiO2/Al(i-Bu)3。该催化剂用于乙烯气相聚合,当x(Ni)为12.5%时,催化剂效率最高,聚合动力学属衰减型。催化剂因含有镍化合物具有齐聚及原位共聚性能,得到的聚乙烯具有支化度为3.6-7.2支化数/1000C的中密度聚乙烯,且产物相对分子质量增大。  相似文献   

10.
TiCl4/三氯乙酸叔丁酯引发体系可以用于异丁烯的本体聚合。聚合反应率率可达高90%,但产物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较宽。^1H-NMR和IR等分析表明所生成的聚异丁烯末端为烯烃双键结构。  相似文献   

11.
甲基丙烯酸丁酯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甲基丙烯酸丁酯在α-溴代丙酸乙酯/CuCl/联二吡啶催化引发下的本体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动力学,讨论了其可控/“活性”特征及反应动学参数。并通过连续加料方法合成了相对分子质量可控的聚甲基丙烯下酯-b-聚苯乙烯嵌段共聚物,同时用红外光谱及差热分析技术对嵌段共聚物进行了结构表征。  相似文献   

12.
标题化合物采用锌粉、硫粉及3-甲基吡啶(3-Mepy)直接反应而得,是金黄色晶体,不溶于水及CS2.结晶学参数:三斜晶系,P1空间群,z=2,α=09211(2)nm,b=09813(2)nm,c=-11484(2)nm,α=9704(1)°,β=10485(1)°,γ=6199(1)°,υ=08859nm3,元素分析确定化学式为ZnS6(CH3C5H4N)2,对标题化合物进行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归属,同时进行热分析,循环伏安以及萤光性能的研究.结果发现标题化合物具有萤光性能,并在温度大于120℃开始分解,300℃以上全部分解,最后产物为ZnS  相似文献   

13.
采用反应法,将NiCl_2与TiCl_4负载于复合载体MgCl_2-SOf_2上,制得新型双过渡金属催化体系TiCl_4-NiCl_2/MgCl_2-SiO_2/Al(i-Bu)_3.该催化剂用于乙烯气相聚合,当x(Ni)为12.5%时,催化剂效率最高,聚合动力学属衰减型.催化剂因含有镍化合物具有齐聚及原位共聚性能,得到的聚乙烯具有支化度为3.6~7.2支化数/1000C的中密度聚乙烯,且产物相对分子质量增大。  相似文献   

14.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是一种新的活性自由基聚合方法,研究了氯乙腈/氯化亚铜/2,2’联吡啶引发的苯乙烯本体聚合反应,考察了单体转化率与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探讨了聚合反应动力学。  相似文献   

15.
以α-溴代丙酸乙酯为小分子引发剂、氯化亚铜和联二吡啶组成的混合体系为催化剂,引发苯乙烯单体聚合,得到端基为卤原子的单分散PS-X预聚体。并以此为大分子引发剂、氯化亚铜和N,N,N′,N″,N′′′-五甲基二亚乙基三胺/联二吡啶组成的混合体系为催化剂,引发聚合甲基丙烯酸叔丁酯,得到相对分子质量可控、分子质量分布狭窄的聚苯乙烯-b-聚甲基丙烯酸叔丁酯嵌段共聚物.最后使该共聚物在酸性条件下水解,从而得到了两亲性的嵌段共聚物聚苯乙烯-b-聚甲基丙烯酸.用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仪、凝胶色谱仪等对产物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6.
用光度法研究了Ag(Ⅰ)-α,α’-DiPy.-K2S3O8-ECR催化体系.确定了最佳测定条件为:3.0×10-3Mα,α’-Dipy,3.8×10-2M K2S3O8,1.2X10-4M ECR和pH5.0.方法灵敏,其检测限为1× 10-9g/ml.本法用于测定氯化银溶度积,经果与文献值相符.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新型超分子配合物[Na(NPh)15C5(Et2O)]2Na2Mo8O26进行了X射线四园衍射测定,该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a=17803(4),b=13674(3),c=14610(3),β=11233(2)°,V=3290(1)nm3,Mr=20213,Dc=214g/cm3,μ=171mm-1,F(000)=207963,R=00256和Rw=00295,并联系差热热重分析和1HNMR实验,讨论了配合物的热分解过程.  相似文献   

18.
木香薷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应用GC、GCMSCOMP法从采自甘肃天水地区的木香薷(ElsholtziastauntoniBenth)挥发油中分离出69个化学成分.鉴定了以18桉叶油素(2235%)、反式石竹烯(1386%)、莰醌(46%)、反式β罗勒烯(321%)、苯甲醇(371%)、2(2′3′环氧3′甲基丁基)3甲基呋喃(1067%)等为主的55个成分.其中有26个成分为首次从木香薷中检出.其主要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4%以上  相似文献   

19.
使用合成的钡镁猛矿(TODOROKITE),碱硬猛矿(HOLLANDITE)型的MnO2及电解MnO2修饰碳膏电极,报告了它们在+01V~-01V电压范围和01MKCl溶液中的循环伏安图。Todorokite和holandite的循环伏安图相似,都没有显明的电流峰。而电解MnO2的循环伏安图中,有两个阳极峰(+01V,+05VvsSCE)两个阴极峰(00V,-015VvsSCE)。  相似文献   

20.
对Ⅱ、Ⅲ期乳腺癌69例综合方法疗效对比分析。全组5年生存率536%,Ⅱ期78%,Ⅲ期472%,Ⅱ期各组(S,S+C,S+R,S+R+C)无显著差别;Ⅲ期各组S142%,S+C33%,S+R473%,S+R+C60%(P<005)说明综合治疗方法对生存率有影响,增加放疗对Ⅲ期尤为显著;加放组淋巴区胸壁3年复发率与未加放组比为1∶2(9/50:7/19),其复发平均时间为318∶135(月),说明加放对局部控制效果的肯定。增加化疗(CMF/CAF/CEF)与未加化疗比生存率有改变,前者为595%(22/37),后者为333%(3/9),而除S组外,增加化疗使S+R+C达60%,S+R473%组无显著性差别(025>P>010)。S+(S+C)与(S+R)+(S+R+C)组5年生存率,前者为368%(7/19),后者为60%(30/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