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声像信息化记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建设、整合、利用和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文献资源.利用现代声像信息技术,原生态、客观、形象、真实、及时、完整地记录和拯救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效建设和利用大理这块丰富而多元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民族文化信息资源,为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积淀厚实的声像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2.
大理地方民族声像信息资源,随着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日益丰富,迅速增多,给地方民族文化、教育、旅游和科研等各方面,拓展了新的视野和参阅价值。本文就构建大理地方民族声像信息资源中心的必要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通过各种实例进行阐述,构建的可行性和有益性。其意义之重大、任务之迫切,应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对这一文化载体,加以收集、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3.
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影像资料库开发利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记忆的主要表现形式,具有重要的文化知识信息价值。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资源丰富而多样,利用现代声像学影像技术记录、开发与利用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影像信息资源,建立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影像资料库,是保护和传承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繁荣与发展大理民族民间文化事业,满足读者地方人文影像知识信息需求,建设发展馆藏特色文献资源,促进地方民族文化旅游与经济的和谐并进。图书馆理应利用自身的文献信息技术,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视听资源的收集途径和方法 ,着重分析了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广播电视视听资源的开发利用。并重点提出了收集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广播电视视听资源 ,以满足用户对民族地区视听资源的利用 ,促进民族地区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沈桂珍 《安徽科技》2013,(11):34-35
摘要:本文分析了情报信息机构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资源采集,信息资源库建设,专业化、高素质的信息工作队伍,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信息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安全保障和信息共享政策体系建设等。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民族地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意义,分析了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探讨了新时期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有效途径,以期为地方民族文化研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信息支持,推动我国民族地区县级图书馆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7.
浅谈学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面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建设数字图书馆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数字图书馆建设应以资源信息建设为核心,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建立与完善本馆的书目数据库、数字化信息资源的采购以及网上信息资源的采集利用。  相似文献   

8.
有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问题较敏感.从分析旅游开发初期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进行研究,指出了在开发回族民俗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应处理好社区居民受益与旅游发展、旅游者与回族民俗文化开发以及旅游经济与其他经济的发展关系,提出了今后宁夏回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路径,即家族内部联合开发旅游和旅游开发与地方民族产业发展结合.  相似文献   

9.
科技声像信息,是利用现代摄录像设备采集和制作的一种科技信息,它是电视节目的一种。由于电视是当今社会发展最快、普及最广、大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媒介,因此,科技声像信息与书籍、文献一类信息载体相比,就具有制作方便,形象直观、传播快捷、使用和受益广泛的特点。毋庸置疑,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它将扮演一个日益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全桂花 《科技资讯》2014,(35):244-244
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信息资源是特定民族、特定区域的文化遗产的载体记录,共建共享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信息资源,丰富民族文化,对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文化多样性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激发人类社会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开发利用好民族地方文献资源,满足民族文献信息服务更高更多的要求,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乃至振兴民族经济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具有光辉灿烂而古老的历史,图书馆应开发利用民族宝贵的文化信息资源,促进各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1.
河南民间童谣是河南方言和中原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承担着乡土文化启蒙、乡土语言启蒙和乡土认知启蒙的教育作用。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基于河南民间童谣的语言活力和优秀文化潜力,科学有效地实现河南民间童谣的传承,对出彩中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处在闽南文化意识形态"宝塔"低层的闽南民俗文化,是中华民俗文化的一个支流,具有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一般特征,在许多方面也带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在国家提出振兴海西战略的新的历史时期,闽南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更是面临着一个绝好的机遇,应当大力加强建立健全民俗文化引导扶植政策,强化传统民俗文化与先进文化的结合点,强化优秀民俗文化的宣传教育与发掘传承,强化民俗文化的原生态流传和环境保护,强化民俗文化的对外交流与借鉴创新,确保民俗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民俗文化的地方性特征表现在:依自然环境被创造和强化,依托生活方式被传承和改造,依民众的认同而融合与延续。民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地被强化而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地方特色在融合过程中成为主导性的核心,外来文化在吸收过程中成为地方民俗文化的特色内容。拦街福是温州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空间,它的存在和被不断改造,符合民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总是不断被地方化的规律。拦街福证明民俗文化是基于生活在想象基础上被创造和传承的文化。  相似文献   

14.
绚丽多彩的民间音乐文化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地方教育办出特色的优势所在。将粤北民间音乐引入粤北地区师范音乐教育中,可以丰富音乐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开发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传承粤北民间音乐文化。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和后工业城市语境下,民俗文化被视为支撑地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现代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手段。以广州车陂社区的龙舟民俗文化为案例,探讨其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过程与机制,从而发现地方民俗文化在现代城市社区治理中的重要角色。研究表明:在龙舟民俗保护、传承、开发等关键过程中,地方文化精英和组织机构带领社区居民共同参与,从物质性、精神性、情感性和生态性等多维度对龙舟民俗文化进行重构。在车陂社区治理实践中,地方文化精英充分挖掘龙舟民俗文化内涵,使其与现代社区治理的多重目标相契合,进而为城市社区治理提供新动能。该研究为当前民俗文化的保育传承与城市社区治理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拟兽舞"是桂东南地区民间至今仍流传的一种民俗舞蹈,它的形式多样,在当地民间文化生活中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从原始狩猎特性、动物图腾崇拜本质、地方审美形态及民俗文化特征等方面探讨其社会人类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湘南瑶族民间宗教是湘南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地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湘南瑶族民间宗教主要有三大特色,它们分别是:以原始信仰为主,保持其民族特色;宗教仪式丰富多彩,融入了日常生活中;受道教影响大,并且与道教相互渗透。湘南瑶族的民间宗教集中体现了地域特色,受到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它虽有其独特的个性,却也体现了民间宗教的共性。更深入地研究和保护湘南瑶族的民间宗教必然为研究和保护民间宗教本身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实地走访、入住民居、参与生产劳动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方法,对漳州云霄县6个乡村重要的历史节日民俗进行挖掘考证,以管窥闽南乡村节日民俗的特点和社会文化内涵。调查发现:闽南节日民俗所包涵的内容和信息颇为丰富,但地理区隔与宗族传统造成了各村节日民俗在内容、时间和形式上的显著差异性;不同的节日民俗亦反映出闽南乡村民众的思想动向与精神寄托,反映了乡村传统民俗文化与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地方高校民间美术教学体系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禾 《泰山学院学报》2005,27(2):108-111
民间美术是哺育滋养华夏民族文化艺术的母体艺术,理应成为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方高校建立民间美术教学体系是对中国美术教育的补充和完善,有利于促进民间美术的保护和发展,有利于促进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建立民间美术教学体系是地方高校办学定位所决定的应有之举,当地丰富的民间美术教学资源为地方高校提供了坚实的办学基础,生源本地化使地方高校更容易得到当地政府和各界人士的支持。民间美术教学体系主要有四部分构成:非美术专业的民间美术教学、美术专业的民间美术教学、建立民间美术研究室和建立民间美术陈列室。民间美术教学需正确处理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关系、继承保护与发展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历史民俗文献是中国文献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北民俗文献是记述华北地区民俗事象的文献,华北地区因为环境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形成了不同的民俗亚区,各民俗亚区的民俗文献有着不同的记述特色。华北民俗文献按其类别可区分为三类:庙会文献、岁时文献和地方风土文献等。华北民俗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可为丰富与发展中国历史民俗学提供重要资料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