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易经》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如果从反盗墓的角度来理解,"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应该是中国古人最朴素,也是最原始的反盗墓构思。  相似文献   

2.
郭北 《世界博览》2010,(24):55-55
还记得迈克尔·杰克逊那口价值2.5万美元、内部铺设了蓝色天鹅绒并镶嵌14K金的棺椁吗?那口名为"独特"的手工抛光豪华棺椁,就是美国田纳西州曼彻斯特市贝茨维尔棺材公司(Bates—ville Casket C0mpany)的杰作。这家工厂每天大约可生产1100口棺椁,流水线上的工人使用触摸屏的电脑操作,根据需求可生产1000多种不同形状的棺材,还可以喷22种颜色的油漆,内部装饰更是花样百出。殡葬行业在美国已经江河日下,既有美国人的寿命越活越长的原因,也有选择火葬的人越来越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小易 《科技智囊》2014,(7):67-67
<正>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株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这段话的原意是:上古时候的人在洞穴中居住而生活在野外,后世的圣人改用宫室,宫室上有栋梁,下有檐宇,以防御风雪,这大慨取象于《大壮》卦。逐字解析,"上古",是指黄帝以前的时代,或者是"三皇五帝"的"三皇"时代,而《易·系辞》中称伏羲时代为上古;"穴居",就是居住在洞穴里,大自然  相似文献   

4.
小易 《科技智囊》2014,(9):78-79
<正>这段话的原意是:上古用结绳记事以治理天下,后世圣人,改以契刻文字,百官藉以治理政事,万民藉以稽察国事,这大概取象于《夬》卦。逐字来看,"上古",黄帝、尧、舜以前的时代,即伏羲、神农时代。"结绳",用绳子打结。"治",治理、管理、统治,也有天下太平的意思。"后世圣人",即黄帝、尧、舜。"易",改变、更改、替代的意思。"书契",一指上古时代的文书。《尚书·序》说:"书者,文字。契者,刻木而书其侧,故日书契也。"二是指契约之类的文书凭证。"百官",古指公卿以下的众官,后泛指各级官吏。"察",明察、知晓、分辨的意思。  相似文献   

5.
《奇闻怪事》2013,(8):52-54
"梦想有多远,思想就能走多远"。如果一具亡者的遗体也具有梦想的话,它到底能走多远呢?大千世界就是这样的神奇,若干年前美国果真就有这样一具棺材,也许棺中的遗体真的还有未完成的心愿和梦想,于是它便开始了属于自己孤独的远行:一路漂流3000余千米,历经28年岁月沧桑,它居然出现在死者的异国故乡。  相似文献   

6.
《科技潮》1999,(12)
圣人之教现存最早的中医典藉《黄帝内经》是以"圣人之教"为张本的:"是故上古圣人之教下也,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所谓"圣人之教"以今天的语言来表述,就是一种世界观。这种世界观究心于天人之间,以一种整体的、联系的、有机的信念来观察和理解宇宙与人类。《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天地人是按一个统一的"大道"来运动的,人类是由"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因此人生也只是"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即使是圣人也只能"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而疾病则只是生命"浮沉"的偏离状态而已。  相似文献   

7.
位于泰安市岱岳区满庄镇淳于村的"救女坟"是否为"淳于意墓",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围绕淳于意生平事迹及其女儿"缇萦救父"的传说扑朔迷离,关于淳于意与"救女坟"的历史记载也存在诸多疑问。通过梳理传说和史料,对淳于意受刑原因、汉文帝废除肉刑和"救女坟"争议等问题进行辨析,可以认定:将"救女坟"定名"淳于意墓"不准确,墓葬的真伪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察。  相似文献   

8.
《潍坊学院学报》2016,(1):34-36
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艺术家,郑板桥向来以自树旗帜、标新立异著称,并有"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楹联留存于世。他曾经广泛涉猎各种艺术门类,并且很早就痴迷于戏剧艺术。郑板桥痴迷戏剧却又贬低戏剧,源于他对戏剧艺术的热爱,也源于他对戏剧作品中异端思想的排斥。郑板桥接受了系统的儒家文化训练,并且将儒家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教化思想融入了血液。郑板桥鄙视"文衣康乐"之"淫哇",崇尚"仪凤箫韶"之"节奏",根本目的还是希望戏剧能够"有功于世",其思想来源还是儒家所强调的"经世致用"。  相似文献   

9.
武术是中国的国术,无论在健身和是养生方面都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但是就其技击性是很低下的。就其根源来说,中国文化从来不尚武,"子不语怪力乱神","力"也即技击所用的暴力,就是这位中国圣人排斥的事物之一。"非攻"、"尚文",这种观念在中国人的思想意识里根深蒂固。武术的源远流长,不过是"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途径,最多是"防身"的需要,汉字"武"的解释是"止戈为武",不是鼓励人好勇斗狠,而是劝诫人放弃武力。  相似文献   

10.
王淼 《少儿科技》2008,(4):36-36
如果现在告诉你世界上有这样一个地方,在那里,树旁、墙边,甚至是马路上都遍布着钱币,你相信吗?是的,这个地方确实存在。它就是位于太平洋上的雅浦岛。"遍地是黄金",这句话在雅浦岛上可一点也不夸张。这里的居民们有个很  相似文献   

11.
<正>正在举行的世博会应用并展示了大量高科技成果,传递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最新理念。而随着人们对在世博会上"示范性应用"的科技成果感触越来越多,这些科技成果在世博会结束之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后世博时代",如何放大,如何进一步推广应用和实现产业化,如何通过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几乎成为定论的:郏县小峨眉山之名为苏轼所命,郏县小峨眉山苏氏兆域系苏轼生前所亲临勘定,二苏葬郏之原因是"爱郏之山水美似家乡之峨眉山",不符合历史事实。二苏著作中有直接证据可以证明:郏县小峨眉山原来就叫峨眉山,郏县峨眉山苏氏兆域原本是苏辙为其三儿媳黄氏选定的,二苏葬郏的原因主要是嵩山周围地区"土厚水深",为北宋士人所崇尚。  相似文献   

13.
商场如战场,古之兵法三十六计沿为今用,施展于危机公关之中,可助企业赢得客户和市场资源,变危机为商机。应用三十六计中的"擒贼先擒王",就是在企业危机公关中在公众面前树立勇于承担责任的企业形象;借鉴"反客为主",就是在危机公关中掌握话语权,变被动为主动;采用"围魏救赵",就是在危机公关中转移公众的视线;运用"借刀杀人",就是在危机公关中赢得大众的支持,击败竞争对手。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中国发展实际并具有极大发展前景的一条"人间正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问题的经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并为世界治理作出时代思考的一套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以及中国实践之中。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在于其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中的"中国元素",它绝不是"飞来峰",也不是"舶来品",而是富有"中国味"、具有"中国魂"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相似文献   

15.
邵大箴 《世界知识》2014,(7):80-80,F0003
<正>吴山明走南闯北,深入群众,认真体察普通大众的生存状态与思想感情,研究他们的形象特征,以平视的态度描写他们的形象。所谓"平视",就是既不是居高临下的"俯视",也不是一味美化或理想化的"仰视",而是以仁爱之心写人们平实质朴的人性之美。发现和捕捉普通人具有的真实美感,深刻于平凡之中,是吴山明写生人物画的重要特点。他说:"对艺术家来说,最自然的状态应  相似文献   

16.
小易 《科技智囊》2012,(11):63-63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这段话的本意是:所以卦象,是圣人看见天下事物玄奥难见,因而比拟其外部形象,以表征其性质与规律,这就是卦象。此句中的"赜"(念z e音),意为幽深难见,深奥玄妙。它是宇宙的总奥秘,不可见、不可知、不可闻、不可触、不可名状,如  相似文献   

17.
庄子追求的悟道境界是一种"无己"、"丧我"的境界,它需要摒弃自我意识,摆脱主体与客体二分的状态。禅宗认为觅得"无上菩提"需参悟"不二之法",它要追求的是"空"或不执著的境界。庄子的悟道境界建立在对自我否定的基础上,它无法达到真正的"天人合一"。与此相比,禅宗的"不二法门"对于"真我"之网的把握可以说是对主客不分、"天人合一"境界有着更为深层次的领悟和理解。  相似文献   

18.
正一个在山谷里与世无争的基督教小镇,在世界的一个角落里静静地生活,静静地崇拜着他们的上帝,他们做错了什么呢?我们也不知道。叙利亚,大马士革往北50公里,正午阳光刺眼。黑色的大型SUV车队奔驰在叙利亚高原,除了发动机的轰鸣,你简直感觉不到自己在移动,因为周围是一望无际的戈壁荒野,即使是120公里以上的"任务时速",也觉得很慢很慢。我们要去的是马卢拉。一个罗马帝国时期就矗立在  相似文献   

19.
时下的流行语"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套过来,不怕皇帝,就怕皇帝爱写诗。皇帝不同于一般人,他要写诗,得有人给他修改润色,做这个活计,用德国大诗人歌德的话来说,就是给皇帝洗脏衬衣。  相似文献   

20.
《示弟立志说》是王阳明为其弟王守文解释立志思想的一篇文章。今日所见诸版本《传习录》对此文的收录情况各不相同。目前可以确知,嘉靖三十七年(1558)胡宗宪所刊《传习录》仍收此文,隆庆六年(1572)谢廷杰刻《王文成公全书》时移入文录。综合诸南大吉本《续刻传习录》翻刻本之信息,嘉靖三年(1524)最初南本已收录此文的可能性极大。在此文中,王阳明将立志比作种树根,强调求为圣人之志是为学的根本,而求为圣人之方只是"去人欲而存天理",如此便将两种教法打并为一。"去人欲而存天理"又要"正诸先觉,考诸古训",体现了王阳明尊重经典、稳健笃实的学风。王阳明还认为,"志"贯穿为学始终,立志并不是简单的"有志",而是指有所树立;有所树立,也即志立专一,"神气精明,义理昭著",私欲客气责志即消便是立志工夫之大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