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根据2004~2010年北部湾防城港近岸海域的水质监测数据,对北部湾防城港近岸海域的海水环境参数变化与水质状况进行评价。检测海水环境参数: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溶解氧、石油类和重金属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北部湾防城港近岸海域水质状况总体良好,存在的主要超标因子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其中北仑河口主要受到无机氮污染,防城湾主要的污染物是活性磷酸盐,珍珠湾水质较清洁,市政排污、养殖排污和工业排污是防城港近岸海域的主要污染来源。近岸海域化学需氧量、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其中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年均值增长较快,由此说明北部湾防城港近岸海域水质污染程度正逐步加大,需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及评价钦州湾近岸海域夏季海水富营养化水平状况。【方法】2010年6月采集钦州湾近岸海域15个站位的海水样品,测定海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PO4-P)等的浓度;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污染程度进行评价,采用海水富营养化指数法以及潜在富营养化程度评价模式对海水富营养化水平进行评价。【结果】钦州湾近岸海域夏季海水中COD平均浓度为1.00mg/L,DIN平均浓度为0.12mg/L、PO4-P平均浓度为0.01mg/L。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钦州湾近岸海域海水中COD浓度符合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DIN浓度超标率为20%;PO4-P浓度超标率为20%。海水富营养化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钦州湾海域海水富营养化指数平均值为0.47;海水潜在富营养化程度评价模式评价结果显示,钦州湾海域海水营养级别为Ⅱ级。【结论】钦州湾近岸海域海水受无机氮及活性磷酸盐污染;海水富营养化水平为贫营养;钦州湾近岸海域海水富营养化程度主要受陆源污染物及海水养殖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街山列岛海域增养殖区表层营养盐及富营养化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2010年春、夏、秋季中街山列岛增养殖区表层海水中溶解态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DIP)和化学需氧量(COD)等水质指标及该海域的富营养化程度。结果表明,海水温度、盐度、pH、溶解氧、COD、无机氮(DIN)、无机磷(DIP)的月平均值均呈季节性显著差异。COD平均值较低,均低于一类海水标准;就DIN而言大多数站位为劣四类海水,而DIP表现为大多数站位属于二或三类海水。E值表明海水基本处于高富营养状态,且富营养化状态指数中COD占优势,其次为DIN,这两者起到绝对性作用;N:P值表明调查海区的海水基本处于P限制潜在性营养;有机污染指数A值表明所调查海域海水基本处于轻度有机物污染。营养盐与盐度和pH都呈显著的负相关,其中与磷酸盐的负相关最为显著,且各营养盐之间大都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2013—2017年夏季(8月)深圳近岸海域水质监测数据资料,采用营养质量指数法对深圳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进行评价,并建立时间序列预测模型与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分别对该海域2018年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化学需氧量和叶绿素a含量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利用营养质量指数法对2018年深圳海域富营养化水平进行预测,同时根据预测结果对深圳海域营养盐结构进行分析,识别东西部海域的富营养化限制因子,据此提出富营养化水平的改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2013—2017年深圳近岸海域富营养化水平一致表现为西部海域偏高,东部海域偏低的特征,其中珠江口海域在5年间的平均富营养化水平最高,其余依次为深圳湾>大鹏湾>大亚湾。2018年富营养化水体基本出现在西部海域,东部海域整体富营养化水平较低,已贫营养水平为主。富营养化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西部海域,其中茅洲河口与深圳湾海域富营养化风险尤为高,建议在上述区域进行富营养主要因子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管控,以期降低富营养化发生概率。针对东部海域沙头角湾和坝光海域表现为中营养水平的情况,建议对上述海域进行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防治,以达到保持海域营养水平现状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根据《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修编)》(2011年~2020年)中新划定的环境功能区,结合2012年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监测资料,对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进行水质评价及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表明,2012年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海水水质总体呈一般水平,海水总体为轻度富营养化,富营养化程度主要受无机氮和活性硫酸盐两项指标影响,化学需氧量对其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舟山海岛潮间带环境质量状况分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在舟山海岛潮间带的七个断面采集水样,根据海洋监测规范[1]对样品的温度、盐度、pH值、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以及营养盐(无机氮TIN、无机磷PO4-P)、重金属、石油类等化学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潮间带水质以超四类海水为主,主要超标因子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相似文献   

7.
浙江近岸海域水质环境状况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2年4月在浙江近岸海域采集水样,根据海洋监测规范对样品的pH值、溶解氧、5种营养盐、化学需氧量、石油类、砷、重金属等化学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无机氮、活性磷酸盐严重超标,富营养化指数偏高,有机物污染加重,铅、汞和石油类的含量和超标率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8.
庙岛群岛南部海域海水营养盐特征和富营养化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庙岛群岛南部海域2014年4月氮磷营养盐、溶解氧和化学需氧量等水质要素的调查资料,研究了该海域营养盐含量和结构特征,运用单因子指数、富营养化指数和灰色聚类分析等方法评价了该海域海水富营养化状况。结果表明,调查海域的活性磷酸盐、无机氮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43μg/L、195.42μg/L;硝酸盐氮是无机氮的主要存在形式,氮磷比平均为105.1,氮磷比失衡状况较严重,磷限制为该海域的营养盐结构的主要特征;95%站位的富营养化指数小于1,灰色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贫营养级(Ⅰ级)、中度营养级(Ⅱ级)和富营养级(Ⅲ级)的站位比例分别为15%、75%和10%,其中Ⅱ级中的部分站位具有较大潜在富营养化风险。因此应加强富营养化区域的监测,特别关注营养盐严重失衡区域。  相似文献   

9.
根据2009--2011年的5—10月在渤海湾赤潮监控区6个监测站点进行的连续监测结果,分析、探讨渤海湾赤潮监控区营养盐的变化特征及富营养化概况.结果表明:近3年来,渤海湾赤潮监控区海域受到了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污染,水体处于严重的富营养化状态,且无机氮的污染程度明显高于活性磷酸盐;从空间分布上看,渤海湾赤潮监控区海域活性磷酸盐的空间变异系数在0.14~0.39之间,高于其他项目的空间变异系数,说明活性磷酸盐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明显大于无机氮和硅酸盐;在时间分布上,表层海水营养盐质量浓度存在明显的月变化特征,出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在8月份其质量浓度达到最高值;从营养盐的结构特征上看,NO3--N占无机氮质量浓度的57%~70%,是该海域无机氮的主要存在形式;从赤潮监控区的富营养化等级划分来看,赤潮监控区由2009--2010年的磷限制状态转为2011年的富营养化状态.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07--2009年4月和9月7个站位各项生态因子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海棠湾的时空状况,测定的因子包括pH、盐度、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化学耗氧量(COD)和叶绿素&海棠湾各站位无机氮的质量浓度范围为0.014~0.847mg·L^-1,活性磷酸盐的质量浓度范围为0.0003—0.069mg·L^-1.铁炉港和藤桥河口附近海域水体的无机氮、COD和叶绿素a的质量浓度高于中部海域,活性磷酸盐的质量浓度则表现为铁炉港高于其他海域.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丰水期的质量浓度均高于当年枯水期的质量浓度.富营养化指数计算结果表明,丰水期大部分站位呈现富营养化水平,人类活动已经导致大量的营养物质进入海棠湾海域,其主要途径为养殖废水的排放和市政排污.  相似文献   

11.
选取防城港湾(东湾、西湾和外湾)2010-2019年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的数据,对其海水环境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参数包括化学需氧量(COD)、活性磷酸盐(DIP)、氨氮(NH+4-N)、亚硝酸盐氮(NO-2-N)和硝酸盐氮(NO-3-N).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和富营养指数法对防城港湾近岸海域海水水质变化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2.
红枫湖水库浮游植物演变(1980-2006年)和富营养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1980年、1990年、1995年、1997年、1998年、2005年、2006年等年份对红枫湖的调查资料,总结了过去26年来红枫湖水库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数量、优势种类、多样性指数等的主要变化:浮游植物年平均数量在26年内由每毫升几百个增为几万个,夏季为藻类数量的高峰期,蓝藻数量始终占优势,绿藻和硅藻数量变化不大。种类上始终以绿藻和蓝藻占优势,硅藻次之,藻类种类趋于小型化。以浮游植物群落的生态学变化作为主要指标,对红枫湖水库的富营养化过程进行了生物学评价。红枫湖水库26年来的富营养化过程是贫营养至中度富营养—富营养—重富营养,污染过程是轻污染至β-中污染之间—中污染—重污染状态变化,近年红枫湖水库水体有向中污染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莱州湾西部海域的无机氮和磷酸盐分布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和掌握莱州湾西部海域的环境质量状况。【方法】以2011年8月该海域的监测数据为基础,分析该海域水质营养盐分布特征,并对营养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莱州湾西部调查海域营养盐总体呈自西向东递减的趋势,河口附近为营养盐的高浓度区;相关性分析表明,盐度与无机氮、磷酸盐、COD呈显著负相关性(P0.01),而COD和无机氮、磷酸盐呈显著正相关性(P0.01);莱州湾西部调查海域无机氮污染较严重,调查海域所有调查站位的无机氮含量超《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的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而磷酸盐含量则有37%调查站位超《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的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结论】莱州湾西部调查海域富营养化较严重,相关环保部门应加强监管,严格控制陆源污染。  相似文献   

14.
Traditionally, nitrogen control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reducing lake eutrophication and cyanobacteria blooms. However, this viewpoint is refuted recently by researchers in China and North America. In the present paper, the traditional viewpoint of nitrogen control is pointed out to lack a scientific basis: the N/P hypothesis is just a subjective assumption; bottle bioassay experiments fail to simulate the natural process of nitrogen fixation. Our multi-year comparative research in more than 40 Yangtze lakes indicates that phosphorus is the key factor determining phytoplankton growth regardless of nitrogen concentrations and that total phytoplankton biomass is determined by total phosphorus and not by total nitrogen concentrations. These results imply that, in the field, nitrogen control will not decrease phytoplankton biomass. This finding is supported by a long-term whole-lake experiment from North America. These outcomes can be generalized in terms that a reduction in nitrogen loading may not decrease the biomass of total phytoplankton as it can stimulate blooms of nitrogen-fixing cyanobacteria. To mitigate eutrophication, it is not nitrogen but phosphorus that should be reduced, unless nitrogen concentrations are too high to induce direct toxic impacts on human beings or other organisms. Finally, details are provided on how to reduce controls on nitrogen and how to mitigate eutrophication.  相似文献   

15.
Phytoplankton biomarkers were analyzedusing suspended particles collected from the northernSouth China Sea (SCS) during the summer cruise of2008, with the goal of understanding the algal communitystructure and biomass distribution pattern in the summerseas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algalbiomarkers in surface water of SCS was impacted andconstrained by the local hydrological settings: the highbiological community generally appeared in Pearl Riverestuaries, southwestern off Taiwan island and southeast-em off Hainan Island, while the relatively lower biomasswas found in the deep basin and strait areas. Diatomswere the dominant phytoplankton species, which werefollowed by dinoflagellates. Coccolithophorid biomassgradually increased toward the open ocean. The presentwork indicated that the algal biomarkers effectively doc-umented the variability of the phytoplankton biomass andcommunity structure as well as their linkage with theoceanic dynamics in SCS during summer 2008. Thisresearch provided not onl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appli-cation of algal lipids in the modem ocean ecosystem, butalso the basis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past oceanicalgal community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16.
李天深  蓝文陆 《广西科学》2014,21(4):396-402
【目的】研究钦州湾(茅尾海和钦州湾外湾)周年水质变化特征,探讨海湾水质经常性超标的原因。【方法】利用2012年在线自动监测数据,分析海域水温、盐度、pH值、溶解氧以及叶绿素的周年日、季变化。【结果】两个海区盐度、pH值、溶解氧均呈现一、四季度高,二、三季度低的特征,其中最高值出现在第一季度,最低值出现在第三季度。茅尾海叶绿素最高值出现在第三季度,而钦州湾外湾出现在第一季度。茅尾海和钦州湾外湾水质超标主要为pH值,超标天数分别为243d和42d。【结论】茅尾海和钦州湾外湾受河流影响明显,pH值经常性超标,主要原因是采用海水标准评价,建议尽快确定河口区范围、制定河口水质评价方法和标准,以对主要河口区水质进行合理评价和管理。  相似文献   

17.
晏妮  陈椽 《贵州科学》2011,29(2):69-75
于2005年枯水期、丰水期和平水期对贵州典型干流峡谷型水库乌江渡水库进行浮游植物调查和水化学分析.基于浮游植物的群落类型、数量和生物量、污染指示种、水质理化指标及生物多样性指数综合评价,乌江渡水库水质处于富营化状态,基本可达Ⅲ类水质,而且存在明显恶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于2005年12(平水期)、2006年3月(枯水期)及2006年7月(丰水期)对南明河花溪大坝、甲秀楼、水口寺、普渡桥4个河道段面进行了理化因子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调查研究,结果是水口寺段水体污染最严重,总氮含量最高达26.2mg/L,城区里的河道中的水体已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浮游植物的香农(Shannon)及马格利夫(...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巢湖水质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利用1987~2003年的水质监测资料,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Matlab软件,分析了巢湖水质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相互关系。相关分析表明,TP与TN、CODCr与TP和TN、浮游植物生物量与Chl-a和TN之间均有较好的正相关,而SD与TP、TN和CODCr之间有较好的负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TP、TN、CODCr、SD、Chl-a及浮游植物生物量是影响巢湖水质的主要因子,磷是巢湖富营养化的重要影响因子,TP、TN、CODCr及浮游植物生物量共同决定了水质的SD。结果表明,城镇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输入的氮、磷以及有机物,对巢湖富营养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