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的一项重要制度.由于在立法规定和司法解释上的局限性、矛盾、不合理,造成了司法实践中地方法院对该制度存在诸多滥用情形.本文从我国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为契机,针对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参诉方式、参诉标准、诉讼地位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期对我国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提出一些建设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中的重要制度,然而该制度在理论上的分歧和立法上的粗略,导致了其在司法实践中常常被滥用、错用,损害了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诉讼权利乃至实体权利。从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内涵、诉讼地位、诉讼权利及其保护机制方面,对我国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权利保护作一初步的探讨,以进一步完善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切实维护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然而其本身却在我国民事诉讼理论和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暴露出许多缺陷。本文对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的缺陷与完善作了详细论述,对其性质、地位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探讨,以求更好的体现民事诉讼立法宗旨,为民事诉讼审判实践服务,更好地保护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以期达到完善我国对于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4.
诉讼告知制度一直为大陆法系国家所广泛适用,其有助于实现司法公正和提高司法效率。目前,我国民事诉讼模式正全面地由职权主义转向当事人主义,诉讼告知制度对我国民事诉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既能充分保障当事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又能有效地促进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进而有效克服我国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因此,应从诉讼告知的条件、告知的程序和第三人的权利保障等方面思考我国诉讼告知制度的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制度与德、日的辅助参加人 ,以及美国的第三当事人诉讼制度 ,是形式不同 ,但功能基本一致的法律制度。在我国民事诉讼立法中应将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方式统一修改为由有关当事人引进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第三人制度是行政诉讼中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保护自己合法权益不可缺少的一项诉讼制度。我国一九八九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对第三人參加行政诉讼活动也作出规定。但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法学界对第三人制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題研究甚少,本文对行政诉讼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意义、概念、特征、范围及其在诉讼中地位、权利、方式等问题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民事诉讼参加人中,争议最大的恐怕就要数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了。尽管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界对这一问题讨论了多年,但至今未形成统一的看法。本文从有关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所争议的问题入手,探讨我国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  相似文献   

8.
张殊钢 《科技信息》2012,(11):493-493
行政诉讼第三人法律地位和确定标准是理论界经常讨论的两个基本问题,因而,要解决该问题就必须建立相应的合理的、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法规。就目前的形势而言,其中有一个重要的行政诉讼制度,即行政诉讼第三人的制度。设立这样一个制度有着两方面的重要作用,首先行政诉讼第三人的制度的设立目的在于保证法院及时正确地审理行政案件,还有一方面起到保护保护第三人的权益的作用。行政诉讼第三人的划分与确定问题是行政诉讼中的基本问题。但是长期以来,理论界对此一直存在着许多争议,实践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对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确认及范围、行政诉讼第三人种类及其法律地位等问题的探讨,以求科学地确定第三人的范围和种类。  相似文献   

9.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存在违背程序正义、违反处分原则和不告不理原则等缺陷。保障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诉权,需要完善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资格、参诉方式、管辖权异议、上诉权、责任承担方式等制度。  相似文献   

10.
在法律上,符合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以下简称第三人)要件的案外人固然可以自己申请参讼,但原、被告是否可以引入第三人?被告既无向原告偿还债务的能力,又不向符合第三人要件的案外人主张权利,原告能否将该案外人作为第三人同时起诉?如何保障符合第三人条件的案外人知晓原、被告系属于诉讼的事实、从而行使申请参讼的权利?等诸如此类问题,无论理论上或实践上都亟需解决。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法律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在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础上,就司法实践中的关于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法律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完善作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黄芳 《科技信息》2008,(9):374-375
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制度的立法,一方面便于法院全面查清案件事实,彻底解决纠纷;另一方面有利于当事人了解自己的法律地位,从而更好地维护自身的法律权益.但是,由于当前民事诉讼立法的不完善,该制度存在缺陷有待于在法律实践中逐步健全.本文从民事诉讼第三人的概念、分类及其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对改进第三人制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责任保险第三人是指责任保险合同约定的当事人和关系人以外对被保险人享有赔偿请求权的人。传统的责任保险是建立在合同相对性理论基础之上的,作为受害者的第三人不能直接请求保险人为给付行为。当前我国立法对责任保险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规定还不完善,有必要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4.
工伤保险请求权与第三人侵权赔偿请求权竞合是一个争议性的问题,不仅我国现行的法律与《工伤保险条例》对此没有明确规定,而且实践中还存在相互冲突的法律规定.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规定工伤职工可获得双重赔偿的规定,但在201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四十二条对此又有不同的规定.对于工伤保险赔偿与第三人侵权赔偿的竞合不宜采取双重补偿模式,补差赔偿模式是更为合理的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15.
提起行政诉讼是原告依法享有的重要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条规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 ,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依照该条保护诉讼权的规定 ,与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人只要认为行政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仅益 ,并符合该法第 41条起诉条件的规定 ,就可以启动行政诉讼程序成为原告。但由于种种原因 ,原告在诉讼过程中或出于自愿 ,或不得已行使只有原告才享有的撤诉权利 ,导致行政诉讼程序的结束 ,因此 ,原告是行政诉讼法律关系发生和消灭的主…  相似文献   

16.
黄鸣霞 《科技信息》2006,(3):114-115
行政诉讼中第三人的范围或种类之所以在理论界众说不一,实践中复杂多样,主要原因在于对第三人的确定原则与方法没有科学地统一。本文认为确定行政诉讼第三人应在对“利害关系”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法律界定的原则与方法的指导下,从行政诉讼的特有性质出发,结合确定第三人制度的目的,科学地确定第三人的范围和种类。本文主要阐述了对“利害关系”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法律界定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对行政诉讼第三人分类的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7.
离婚损害赔偿的性质是侵权责任。赔偿的义务方涉及到第三人共同侵权的,可以让第三人作为无独立请求权人参与诉讼。离婚损害赔偿应该是在财产分割以后进行。婚姻法有关财产约定制度的规定是不符合法理的。  相似文献   

18.
试论解决民事、行政交叉案件的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立法没有规定民事、行政交叉案件的处理方法。日本的当事人诉讼虽然也能彻底解决此类纠纷,但从本质上看,是民事诉讼而非行政诉讼。我国在行政诉讼中应设立专门的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以彻底解决此类纠纷。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是解决民事、行政交叉案件的最佳方式,但它并非一种独立的行政诉讼类型,我国应把它作为行政诉讼类型的补充。  相似文献   

19.
行政诉讼对于行政执法是非常有效的监督手段。行政机关对每一起案件作出处罚,采取每一种行政管理强制措施,都存在通过行政诉讼检验其执法行为正确与否的可能。因此,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增强对新形势下行政诉讼的认识,切实做好应诉工作。一、理性直面行政诉讼《行政诉讼法》第二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根据该法第十一条受案范围的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除不可诉的行为外,只…  相似文献   

20.
信息公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民知情权的实现。如果申请人申请公开的信息涉及第三人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时,第三人需要提起反信息公开诉讼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国的《信息公开条例》和《行政诉讼法》为反信息公开诉讼提供了制度基础,但是对于反信息公开的起诉时间和审理方式等问题没有具体规定。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对反信息公开制度的完善和第三人权利的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