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化学领域中,人们不断的实践和对许多物质反复多次的认识,提出了关于酸碱的概念。概念是一种思维形式,是一种认识,认识是发展的,因而概念也是不断发展的。在化学发展史上,随着人们化学知识的积累,酸碱概念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在1932年,Lewis提出了酸碱的电子理论。按照Lewis理论,在广义酸碱反应中,一种物质(离子、分子或原子团)通过施送电子对给另一种物质而生成共价配(位)键。施送电子对的物质是碱,接受电子对的物质是酸。Lewis酸碱理论的特点是着眼于电子在酸碱反应中的作用,抓住了化学反应的实质,因此有助于用现代电子理论把化学事实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3.
软硬酸碱的概念是由美国化学家皮尔逊(Pearson)首先提出的,它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路易士酸碱理论。后来,皮尔逊又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概括了路易士酸碱反应的经验规律,得出了软硬酸碱规则。这个规则可以概述为:“硬亲硬,软亲软”。这是一个很有用的经验规律。它可解释和预示许多路易士酸碱反应方面的事实,因而受到广大化学工作者的普遍重视。人们并不满足于这个定性的经验规则,试图用理论来解释它,同时也想为这个规则寻找定量关系。不少人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本文仅对这方面的某些工作给以简单介绍。一、软硬酸碱规则的理论解释最早人们曾对软硬酸碱规则做过这样的解释:一般说来,硬酸趋向于形成离子键(因其抓电子紧,不易极化和变形),因而与配位原子的电负性较大的硬碱较易结合;而软酸趋向  相似文献   

4.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小分子信号物质的信使作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本文介绍了一氧化氮(NO)、一氧化碳(CO)、活性氧(ROS)及水杨酸(SA)在生物体内的转导机制及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气降水酸碱性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气降水的酸碱性通常认为是受大气中的SO4 2 -和NOX-浓度大小控制的 ,大气降水的pH值与这些物质的浓度大小无明显关系 ,并且与降水的物质组成 (阴阳离子 )也无明显关系 ,但是却随大气中TSP浓度的变化而发生明显且有规律的变化。大气中的TSP值不仅可以用来表示大气环境的污染程度 ,而且还可以用来反映大气降水的酸碱程度、解释大气降水酸碱性成因以及提前预测大气降水的酸碱程度。  相似文献   

6.
软硬酸碱原理是七十年代初,随着人们对络合物稳定性研究的进展,佩尔生(R.G.Pear-son)根据路易斯(G.N.Lewis)的广义酸碱理论,关于受电子原子和给电子原子性质而提出的酸碱反应规律的经验概括。它对定性地了解络合物的某些形成规律,特别是对分析化学上如何选用有机试剂或掩蔽剂以提高反应的选择性是一个很有用的原理。  相似文献   

7.
孙丽娟 《科技信息》2011,(32):I0078-I0078
语言顺应论(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是比利时语用学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 Verschueren在他的著作《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提出来的。这一理论认为人们使用语言是为了顺应不同语境对语言进行不断选择的过程,这对英语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本文试图以顺应论为理论指导,从交际语境入手,探求语境顺应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探索未来》一书中指出:“情报正在成为将起主要作用的关键资源,甚至比能源更具有决定性意义.”人们在评价情报工作的重大意义时,又提出了资源论、经济论、决定论,所谓“三论”观点.这种观点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人们对情报工作重大意义的认识.也恰恰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情报工作的提法相互吻合.因此也可以说这种观点是有理论根据的.  相似文献   

9.
两可负离子(Ambident Anions),或者叫做两可亲核试剂(Ambident Nucleophiles)所进行的区域选择性反应早已被人们所注意。N.Kornblum等人曾进行过比较系统的研究。R.G.Pearson用硬软酸碱(HSAB)理论解释了一些两可负离子的反应特性,许多实验事实得到了较好的说明。本文主要用硬软酸碱理论对两可负离子在亲核取代反  相似文献   

10.
怎样认识马克思的“不断革命论”?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应当认真地把它搞清楚。匡萃坚同志在《马克思和“不断革命论”》一文(载《新华文摘》1981年第8期)中说:“把‘不断革命论’当成马克思的科学理论,这是马克思学说发展史上的一个惊人的误会。”让我们仔细分析一下,看一看实际情况究竟怎样。一、“这种社会主义”不能指社会主义制度吗?马克思曾经指出:“这种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革命,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这种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  相似文献   

11.
现行无机化学教材中,对酸碱定义常常从1887年的 S.A.Arrhenius 的酸碱概念开始,一直到1923年的 G.N.lewis 的酸碱概念,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企图通过各个历史阶段的酸碱概念的局限性和不完整性来表明科学理论的建立与社会生产发展的关系,这是正确的。但是如此讨论得不出各种酸碱概念之间的联系性,也得不出一个科学的、理想的酸碱定义标准,因为酸碱概念是人们定义的。任何定  相似文献   

12.
很久以来,人们一直努力探索物质的内部结构.从原子到原子核,再到基本粒子,以至层子,人们对物质微观结构的认识,是从一个层次到更深层次不断深化的.按照人类认识不断深化的顺序,描绘出物质微观结构各个层次的轮廓.  相似文献   

13.
当人们冷静地观察赖以生存的世界时就会发现,一方面是新知识新科学技术不断为人们所认识,并运用于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另一方面是已经成为过去但有一定价值的物质文化不断被人们发掘,送进“博物馆”。博物馆成了人们搜集、保管、陈列、展览、研究有关革命、历史、文化、艺术、自然科学和技术等方面的文物或标本的专门机构。博物馆在传播物质  相似文献   

14.
评爱因斯坦的运动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观是人们对物质运动的总看法。物质为什么运动?因为有矛盾。一切物质内部都是一分为二的,都有矛盾的两个侧面,它们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这就构成了运动。机械运动也一样:“矛盾是简单的运动形式(例如机械性的运动)的基础,更是复杂的运动形式的基础。”(《矛盾论》) 机械运动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最早认识到的物质运动形式。从上古时代,由于农、牧业发展的需要,人们就不断提出关于天体运动的问题。屈原在《天问》中问道:“日月安属?  相似文献   

15.
物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人们对它们有不同的认识。在现代化学中,在化学教学中,它们是最基本的概念。正确理解这些概念,是很重要的。我们在化学中常常说,“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我们在物理学中常常说,“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这样理解物质概念,实际上把分子或原子看成了世界的始原,把物质归结为具有某种特殊结构和属性的东西了,缩小了物质概念的外延,势必会产生“物质是由非物质组成”或“物质可以消失”的误解(这在科学史上是有先例的,如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而引起的物理学界的混乱)。就目前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水平来说,自然界的物质(matter)包  相似文献   

16.
从酸碱理论(概念)的发展,可有如下几条规律:(1) 通过类比得出新理论。(2) 通过抽象出酸碳共同组成,提出新理论。(3) 研究酸碱的特殊性质,去寻找新的理论。  相似文献   

17.
前面讲过,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着的;运动、变化、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那未,人们是怎样认识物质世界的呢?下面,我们结合自然科学知识,分三个问题来讲认识的对象、来源和规律,也就是回答怎样认识物质世界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波和粒子,是两种对立的物质形态,然而,在微观领域里,这对立的物质形态却同时存在于同一物质中。由此,人们对物质形态的认识也由对立的、片面的一面走向统一的、全面的一面。本文便是从人们认识物质形态的进程,讲述波和粒子的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  相似文献   

19.
人们对竞争-垄断理论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深化。这一理论的最高认识成果属于马克思,西方经济学家的不同流派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而更新认识。  相似文献   

20.
地理学与现代科学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中,现代科学方法论不断涌现,已经从本世纪四十年代出现的“老三论”(SCI)即系统论(Systematology)、控制论(Cybernetics)、信息论(Information Theory)发展到七十年代兴起的“新三论”(DSC),即耗散结构论(Dissipative Strueture Theory)、协同论(Synergetics)、突变论(Catastrophe Theory)。现代科学方法论是科学发展与实践的结晶,是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概括与总结。它们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客观物质世界的本质联系和运动规律,彻底地改变了世界的科学图景和当代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