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素玲 《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7,(2)
从"知天——畏天"的生态伦理观;曲成万物的生态生成观;保护万物的生态实践观;万物一体的协同进化生态和谐观四个方面来分析儒家的朴素生态世界观,以期阐述儒家丰富的生态思想资源。并指出,它所提供的生态智慧为当今人类怎样同自然界和谐共处,走向共同进化的新文明提供了有益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2.
廖国强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6,(2)
中国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具有对自然的亲情和伙伴意识,对自然的知恩图报意识,并将义务观、善恶观从人类社会拓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这些朴素而深邃的生态伦理观是可供我们借鉴、继承和弘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3.
生态伦理视野下的大理古城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理古城是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典范,展示出丰富的生态智慧。然而利益驱动的开发行为已严重危及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大理古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我们有必要构造一种有力的文化支持系统,建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树立科学的古城保护意识;尊重古城文化生态,构建古城生态文明;优选最佳建设模式,贯彻落实“生态为本,文化为魂”的发展观念。为大理古城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4.
该文从伦理、生态观、技术以及环境决策等方面探究生态文明建设,认为环境问题不仅是技术造成的,因此解决环境问题不能仅靠技术本身,应从哲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进行综合科学分析。 相似文献
5.
李海龙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04-107
中西方人文精神的内涵有别:西方人文精神以对生态的破坏为主要特征,具有"掠夺性";而儒家人文精神具有"涵盖性",呈现出当代生态学的意义.以儒家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人文生态观对消解价值冲突、文化冲突、构建和谐社会等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万物一体和谐用中——简论儒家生态观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光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本文着重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生态观及其现代意义, 并与道家、法家的生态理论作了比较分析。作者认为儒家生态观体现在其 “天人关系”理论系统中, 基本思想可以用 “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和谐用中”、“生生不息”四句话概括, 而其核心是 “万物一体”论, 其策略原则是 “和谐用中”。道家主张 “自然无为”, 法家则主张 “尽地力”, 各有其合理性。但在当今时代条件下, “纯任自然, 无为不争”之说不足取, “尽地力”之教不可取, 而 “万物一体”、“和谐用中”的生态思想是符合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 应当坚持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学反映了在工业文明下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所导致的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从而引发的生态危机。生态文学以敏锐的笔触潜移默化得提升了读者的生态价值观,以鲜明生动的语言震撼人类的心灵,有效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8.
9.
怀柔之美,美在风景,这里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这里的山水,既有“江南之秀”,又具“北国之雄”,古老的长城、千年古刹、原生性森林、高山峡谷、湖泊河流瀑布,让人留连忘返。
而深入怀柔,品味怀柔,便会发现怀柔真正的魅力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吴佩君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4,(1)
工业文明所伴生的水危机、气候变化、土地污染等各种环境气候问题并没有唤起公众参与共同应对人类灾难的意识,但各种灾害的频发迫使越来越多的人士关注中国该如何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过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的生态美学观点由此产生并得到重视,这也是当代美学适应现实发展的重要表现。它有别于传统生态观点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坚持以全新的视角去观察和记录,以哲学为基础对实践美学进行继承和超越。本文通过分析当代人类居处的生态诉求,解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的生态美学的发展路径,并通过对温州生态文化建设与发展现状的阐述,具体分析生态美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13.
保罗·泰勒的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尊重自然。从尊重自然出发,泰勒提出四个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不伤害原则、不干涉原则、忠诚原则及补偿正义原则。这种把人之外的自然纳入到伦理关怀之中的思想契合了现代生态高速公路建设既要关注经济效益又要关注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要求,以及最小破坏和最大恢复原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和谐是人类所推崇的一种崇高的社会理念,和谐社会是人类所向往的一种美好的社会生活状态。古代儒家的和谐思想由来已久,源远流长,其内涵十分丰富,其意境十分高远,涉及到个人的修身养性,包含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的关系,对于今天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早在2000多年前,儒学思想家就提出了“天人合一”这一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命题,从先秦到明清,这种思想为历代儒家学者所阐释和发展。如果我们能结合现代科学文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更多有价值的思想,那么对当今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会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17.
周鸿 《科技导报(北京)》2014,32(19):87-87
生态文明是人类总结了人类历史上农业文明阶段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的“黄色文明”,工业文明阶段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带来的“黑色文明”而重新调整自己的文化,即摒弃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创造新的生态文化来与环境协同共进、和谐发展的社会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遗传作用、行为适应等角度阐述了基因、文化对生态系统的作用,指出了生态平衡的维持、生物的发展依靠的是“基因、文化和生态的协同进化。”只有“基因、文化和生态的协同进化”,生物种群才能进化,人类必须尊重其它生物种群文化,并促使人类基因、人类文化同生态系统的协同进化。 相似文献
19.
姚维 《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7,(13)
全球面临着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巨大压力,经济迅速腾飞的中国,回顾以往的社会发展,在加强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率同时,没有很好地注重社会和生态等其他方面的进步与和谐,经济的增长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给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为了迎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提倡遵循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协调的发展战略,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资源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20.
彭喜保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76-78,82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并没有专门的论述,但是它的影响却是深远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对人、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和运动做了深入的研究,并抓住了三者的运动规律,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它为我国科学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民主法制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为低碳生活提供了目标方向,为构建两型社会提供了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