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赋“大美”的构成有美学、社会学和学的原因,汉赋从本建制、空间表述、时间拓展、精神境界等角度展现了“大美”境界,表现了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在康德的美学思想中,分析康德美学中的附庸美、美的理想、艺术,可以发现“美是道德的象征”这一命题的含义,美是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另一方面美是道德的象征.  相似文献   

3.
谢灵运山水诗的“清”之美主要与其山水诗中的自然山水景物相对应,呈现为清新、秀丽、雅致、静谧、幽寂等美学特征;“旷”之美主要与谢氏山水诗中的说理部分相对应,且不期然而然地形成了谢氏山水诗独具特色的以“旷达”人生境界为根基的“旷”之诗歌美学风格。呈现为一种并未被前人所认识到的诗歌美学风格,即:“清旷”之美——清新空旷之自然山水环境与具有“旷达”胸襟之诗人主体紧密结合的产物,是物与人结合之后在山水诗中所生发出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诗歌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4.
秦观词素有美如春花的赞誉,这一美学特色毫无疑问主要体现在他词作的“天生好言语”上。本文着重对秦词语言的色彩美,音律美,灵动美和含蓄美的具体形态作了较为全面的观照,从而使我们对秦词的语言特色,有一个深入的体认。  相似文献   

5.
老子的美学思想是非常丰富的,但撮其要义,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自然美"、"无为美"、"虚静美"三个方面。而且,这三方面之间还存在着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的关系。老子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后世的美学和艺术均影响深远。本文就上述三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作了简要的探析。  相似文献   

6.
从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伦理美学和文艺理论诸方面来考察崇高美是毛泽东实践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毛泽东的哲学精神表现出“真”与“美”的统一,毛泽东的伦理学思想表现出“善”与“美”的统一,而他的文艺理论则表明了把“崇高美”作为其实践美学的核心范畴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段俊平 《科技智囊》2013,(12):44-45
老子的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被很多人所熟知,这句话的意思是事物都有正反两个属性,看待一个事物要辩证的看它的正反两面,老子的《道德经》就是一部充满了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大成,老子在《道德经》中曾反复揭示了两种对立事物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的关系。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美丽中国”这一热词,可以说是一个十分精当的美学表述,从美学的意义上阐发“美丽中国”,不仅有助于对“美丽中国”的准确把握,还有助于对“美丽中国”的深刻理解.“美丽中国”在以竹简书、绢帛书、纸质书、电子书等为载体的文字作品(文章作品、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不但是形体美和线条美及色彩美等自然美、社会斗争美和生产劳动美及日常生活美等社会美、画面美和意境美及神韵美等艺术美、对象奥妙美和过程严谨美及成果新奇美等科学美的相生相谐之美,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美、思想美、情操美、德性美、心灵美、精神美的大雅大俗之美.  相似文献   

9.
“共同美”现象曾经是美学研究中的热点,本从审美主体、客体以及审美情境诸方面分析了审美活动中的“人的现实”,对美与人的“分离说”以及美的纯碎“形式说”提出异议,认为这种方法论为共同美寻找理论依据大失之偏颇,进而试图说明,严格意义上的“共同美”是难以存在的。  相似文献   

10.
冯友兰新理学美学对美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并且不断接近审美实际的转变过程。冯友兰早期的“美之理”说并不符合审美活动的实际,他对美的这种本体言说是无力的,及至意识到这种本体言说的机械性和不恰切性转而关注人的审美活动的实际,重视审美对象的独特之处,强调“美是使人有某种感觉底形象”时才真正突显出新理学美学本体论的价值所在。“美是使人有某种感觉底形象”可看作是冯友兰立足于审美活动实际,最终得出的美学本体论见解。  相似文献   

11.
孝的美学意蕴随着孝的内涵的变化而变化,孝的内涵又随着主体对孝的理解和践履的变化而变化。孝的起源和归宿都是“道”,孝源于“道”的现“象”,经由孝道合一、分离、复归的发展演进,孝的美学意蕴也呈现为从自然生成的本真之美到人为的世俗美,最终重拾自然本真的和谐美。  相似文献   

12.
论孟子"充实之谓美"的美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美学中的“充实之谓美”命题所包含的审美意蕴是丰富而深刻的。它在美善不分或美善合一的先秦时期,明确地将“美”置于“善”之上;它把孔子内省式的悦神悦志过渡到形神统一的“充实”的概念,并突破了孔子温柔敦厚的主张,高扬了阳刚之美;同时,它显示了一系列的生命特征,其总体过程暗含的发展过程与自然的生命节律是相契合的。此外,“充实之谓美”还具有“与民同乐”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13.
张琰 《科技咨询导报》2008,(33):219-219
人们对美的研究,从西方的古希腊到中国的先秦时期,大约有二千五百年历史,那时的许多哲学家、美学家及其之后历代迄今的无数专家学者,对美的本质问题都有过精辟论述,但对美的本质是什么,仍然未有定论。只有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对此研究进展神速,具有重大贡献。而“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的论断,对自然美也无法解释。因此“美是健全人对客观异样外物的能动反映和评价”,足以解释一切美学现象。  相似文献   

14.
朦胧诗是20世纪70年代末崛起的一股诗歌潮流,它迥别于现代新诗而呈现出全新的美学追求:诗歌风格的“个性美”,诗歌精神的“人性美”,诗歌价值的“理性美”等发起了对经典政治诗学的挑战,重扬了以人的情思为核心的诗关理想规范。它是人道主义人性的复归,对过去痛苦时光的反叛,对人性失落的反拨,以“我”为中心,表达了新一代青年人的心灵感受。它是新时期文学觉醒的先声,建立起了新的美学原则,对整个新时期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老子道学揭示出自然存在的秩序性,那是和谐的大美。老子“为道日损”的思想具体而微,指出事物发展的文明方向,应该是远离纷杂、浮躁、紊乱,趋近简易、平静、秩序。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文化产业和艺术市场也大步发展,于是注重艺术研究的科学化成为当务之急,如此不仅可以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还会促进艺术创作的积极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针对多年来很多公务人员不熟悉马克思主义,不重视理论学习,提出公务人员应传承和恪守老子“以道蒞天下”的管理哲学思想.老子的“道”是指客观规律,就是指理论包括管理哲学.老子的“以道蒞天下”,就是认为要用“道”(客观规律)来指导国家社会的管理,并普及之.重新阐述老子经典著作《道德经》关于“道”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以道蒞天下”与学理论用理论的价值,特别是学习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管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三美论”(意美、音美和形美)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和标准。本文旨在以其英译唐诗“枫桥夜泊”为对象,分析研究其诗歌翻译中“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具体表现,为译者从事翻译实践和读者欣赏翻译作品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从美学的角度解读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  相似文献   

18.
美学与哲学息息相关,中国古典哲学有阴阳说,于是美学也出现了一个四象分类法,即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太阳”美学观以刚健为美,其中含柔;“少阳”美学观刚柔相济,柔中显刚,“太阴”美学观以柔为体,其中有刚;“少阴”美学观刚貌实柔,唯柔不刚。概而言之,“太阳”,“少阳”同属阳刚美,“太阴”、“少阴”皆为阴柔美。任何一个文学家、艺术家,都可以按其主要审美情趣与美学实践划归类属,屈原、杜甫属阳刚,庄周、李白归阴柔。宋代江西派诗祖,“以善书名天下”的文学艺术巨匠黄庭坚,也与阳刚豪迈的苏轼泾分渭别,在文学艺术领域里举起了忌晔贵冥,清峭为本,妙脱蹊径,去尘绝俗的阴柔美大旗。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美学思想有两个不同层次:诗的美学和乐的美学。诗的美学来源于礼,服务于社会,乐的美学根源于仁,关注人生。乐的美学高于诗的美学。  相似文献   

20.
图书馆与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说:“劳动创造美”。图书馆的建设和一切业务工作流程,都是创造性劳动。因此,在图书馆工作中到处都充溢着美。美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不可缺少的内容,而图书馆又是一座文化、文明的公共场所,应该把美渗透在图书馆的建筑、环境、各项业务工作,使图书馆上下内外组成一个知识和艺术相结合的殿堂,给人以求知的满足和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