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探讨人际取向结构式团体心理辅导对大一新生个体依恋和团体依恋的影响,目的取样选取95名大一新生分为实验组(49人)和对照组(46人).实验组被试接受连续10周,每周3学时的人际取向结构式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被试不接受任何人际取向结构式团体心理辅导处理.在团体心理辅导前后分别对两组被试施测人际问题量表(IIP-32)、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和团体依恋问卷(GAS).结果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被试在人际问题得分上显著降低,而对照组人际问题团体心理辅导前后不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团体依恋焦虑和回避维度得分均显著降低,但个体依恋焦虑和回避维度并不存在显著变化;对照组在团体依恋焦虑、回避和个体依恋焦虑、回避维度上都不存在显著变化.可见人际取向结构式团体心理辅导能显著提高大一新生的团体依恋,但对个体依恋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采用大学生适应性问卷、亲密关系体验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38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探讨大学生适应性与成人依恋的关系以及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适应性水平能够显著预测成人依恋;应对方式在成人依恋和大学生适应性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结论:重视大学生适应性对成人依恋的影响,并充分考虑应对方式在成人依恋和适应性关系机制中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心理素质理论和幸福适应理论,考察大学新生的心理弹性与其幸福感的关系,以及新生适应及其维度在其中的中介效应.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大学新生适应性量表和中文版生活满意度量表对539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心理弹性、新生适应和生活满意度彼此呈正相关;(2)新生适应在心理弹性和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中介作用,进一...  相似文献   

4.
以1264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与人际依恋的关系。结果发现: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与人际依恋存在着性别和年级差异;大学生人际依恋在一定程度上对网络人际交往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儿童心理虐待量表、人际信任量表(ITS)和情绪智力量表(EIS)对贵州地区3所中学764名初中生进行调查,以考察情绪智力在心理虐待与人际信任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被试群体中的心理虐待阳性率为36.8%,其人际信任和情绪智力水平发展均较好;3个变量在城乡与年级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情绪智力在性别上存在差异(P0.001);心理虐待与人际信任、情绪智力呈显著负相关(P0.01),人际信任和情绪智力呈显著正相关(P0.001);情绪智力在心理虐待与人际信任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结论:初中生遭受心理虐待越多,其人际信任水平越低,反之则越高;心理虐待通过影响个体的情绪智力来影响其人际信任水平。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社会支持在人际自立特质和社会适应关系中起中介作用,采用青少年学生人际自立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简版社会适应评估问卷对570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人际自立的5个维度与社会支持、积极适应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适应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和积极适应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适应呈显著负相关.2社会支持在人际独立、人际主动、人际灵活和积极适应关系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社会支持在人际独立、人际主动和消极适应关系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社会支持在人际灵活和消极适应关系间存在完全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引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与特定的年龄段的心理特征以及环境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大一新生又是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最多的人群,本文以大一新生为主要对象探讨他们常见的心理矛盾及调适方法。  相似文献   

8.
采用肖计划、许秀峰编制的应对方式调查问卷与周宗奎等编制的《大学新生学校适应量表》为研究工具,调查分析了兰州市229名大一新生的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结果发现:生活适应与解决问题和求助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学习适应与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交往适应与幻想、退避和合理化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情绪状况与解决问题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幻想、自责、退避和合理化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应对方式对大一新生的学校适应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际压力、孤独感和生活满意度关系.方法: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孤独感量表简化版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20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SPSS 22.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大学生的人际压力得分为(7.95±6.99)分,孤独感得分为(15.71±4.64)分,生活满意度得分为(20.87±6.11)分.不同性别大学生的人际压力、孤独感和生活满意度均无显著差异;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人际压力、孤独感及生活满意度分别存在显著差异(F=12.073、9.020,P<0.01,F=3.115,P<0.05).大学生人际压力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r=0.649,P<0.01),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r=-0.484,P<0.01);孤独感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r=-0.408,P<0.01).孤独感在大学生人际压力与生活满意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1.7%.结论:人际压力负向作用于生活满意度,孤独感在人际压力与生活满意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一新生在校园里是引人注目的一个群体,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大一新生的心理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如何健康的实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高校新生的心理调适问题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大学阶段是人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大一新生群体作为大学生中的子群体,在学校适应的过程中有着属于自己的问题和困惑。与高中生相比,他们的心智更加成熟,也更加独立自主,更具创造能力;另一方面,他们面临更多的实践机会,更多来自社会的挑战,在这个阶段,必须要考虑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这些都对他们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研究大一新生这个群体能够丰富转折期的适应理论以及个体的发展理论等涉及到人的发展的基本理论,同时也能加深对高等教育中受教育者的理解。在本文中,将学校适应划分为生活适应性、学习适应性、人际关系适应性和角色适应性四个指标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调研大一新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性对高校教师做好学生工作,引导新生顺利完成中学到大学阶段的过渡有着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文章从新生对所在学校与专业的满意度,大学生活规划,大学生活适应难题,近期情绪状态,心理困扰应对方式,等几个问题展开调查,了解大一新生心理适应整体状况及存在问题。最终的结论是,新生存在良好适应潜质,但在处理人际关系,自主规划大学生活,对负性情绪的应对等方面需加强心理教育引导。  相似文献   

13.
采用初中生人际自立量表(ISSS-MSS)中的人际开放维度、亲社会倾向量表(PTM)和简版社会适应评估问卷(SAS-YB)对2所农村中学的留守初中生331人进行施测,探讨亲社会倾向在留守初中生人际开放特质与社会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积极适应得分与人际开放得分、PTM的各维度得分均呈正相关,消极适应得分与人际开放得分、PTM的匿名倾向、利他倾向、依从倾向、情绪性倾向和紧急倾向维度得分均呈负相关;亲社会倾向在人际开放与积极适应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亲社会倾向在人际开放与消极适应之间的中介效应不显著。结论:人际开放既可直接预测积极适应和消极适应,也可通过亲社会倾向的中介作用预测积极适应。  相似文献   

14.
15.
隋鹏 《科技信息》2011,(15):J0142-J0142,J0141
文章从大一新生适应期面临的主要问题入手,分析了大一新生适应期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解决大一新生适应期问题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6.
郑素玲 《科技信息》2009,(18):367-367
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他们肩负着祖国的未来。然而,近些年来,少数高校大学生却因为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生活而误入歧途,本文主要通过对大一新生存在的一些心理状况的分析,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从依恋理论出发,基于Smith等(1999)的研究,论述团体的功能以及可作为个体依恋对象的原因,介绍团体依恋的概念,并以亲密关系经历量表为基础编制了"团体依恋量表"(GAS)。对1571名企业员工进行GAS测量,用组织认同、集体自尊、Rosenberg自尊量表等作为效标考察其信效度。采用项目因子分析(IFA)进行数据分析。采用极大似然法进行模型参数估计。单变量标准化pearson残差分析表明GAS的两因子模型拟合良好;但基于项目反应理论的信度分析表明部分题目及测验总体信度有待提高。效度分析表明团体依恋与关系依恋相应维度间有中等程度相关,显示两者之间的同源性。同时,与团体依恋焦虑相比,团体依恋回避与组织认同和自尊之间存在更强相关。  相似文献   

18.
邹佳锜 《科技信息》2011,(8):I0042-I0042
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辅导员的主要任务,如何有效地开展这一工作,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完成培养多方面综合素质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与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相统一,是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大一新生的管理工作,在各项学生管理工作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大一新生适应性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一新生适应性现已成为各国教育界关注的研究方向.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影响大一新生适应性的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其原因,提出解决的相关策略,使他们进入大学后能够健康的成长。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强化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语音的必要性和如何强化非英语专业学生语音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提出对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开设语音课的迫切性和切实可行性以及实施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