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张明书 《科学通报》1994,39(4):340-340
磁化率是环境磁学研究中的重要参数,藉以对气候变化进行判别,在风尘沉积序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被认为信号强弱与沉积物中铁磁性矿物含量和颗粒大小密切相关,具有冰期或相对冷期时磁化率值高,而间冰期或相对暖期时磁化率值低的变化规律.西永一井171个礁岩屑样品的磁化率测定结果,反映出与岩石地层划分、碳氧稳定同位素以及地球化学参数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具有冰期或相对冷期磁化率值高,而间冰期或相对暖期时,磁化率值低的变化规律.此项研究不仅证明了古地磁学方法可以用于礁序列,为礁环境气候变化提供新依据,而且对于探讨控制磁化率信号强弱的成因机制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地表冰期及其成因问题是中外地学家们辩论最久的一个重大难题,也是现今天地生交叉科学探索中正在深入揭示的大自然奥秘之一。从本世纪20年代我国卓越科学家李四光教授在中国大地首先发现第四纪冰川活动遗迹以来,对于我国挽近地质时代究竟有无大冰期存在的  相似文献   

3.
对地球大冰期成因的新看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汤懋苍  董文杰 《科学通报》1997,42(7):723-725
地球在其4.6Ga的演化史中,共出现过7次大冰期.关于其成因,李四光曾提出过解释,文献对各种学说进行过概括,其共同点是:大冰期形成的最终原因乃地球上得到的太阳辐射量减少之故.这些学说均无法解释距今2.2~1.0Ga间无大冰期出现的事实.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看法,认为大冰期的成因不是太阳辐射的减少,而是银河系旋臂磁场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新疆伊犁地区末次冰期气候的不稳定性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常年受西风控制的新疆伊犁地区厚约20 m的黄土剖面中记录有丰富的末次冰期气候变化信息.剖面粒度分析表明,与极地和北大西洋地区类似,末次冰期该区气候具有高度不稳定性.与寒冷的Heinrich事件相对应,伊犁地区黄土沉积中小于10μm颗粒含量减少,表明西风风力增强;而相对温暖的间冰阶,小于10 μm颗粒含量增加,标志着西风风力减弱.由此可见,末次冰期气候的不稳定性可能具有全球意义.  相似文献   

5.
古乡冰期和白玉冰期是青藏高原迄今划分的第四纪冰期中,具有代表性的2个冰期,他们被广泛看作是高原及周边山地晚第四纪冰期划分的蓝本,但这两次冰川作用年代一直处于推测状态.运用宇宙成因核素测年方法对这两次冰川作用遗留的冰川漂砾的暴露年龄进行了定年研究,得到古乡冰期漂砾的暴露年龄为(112.9±16.7)~(136.5±15.8)ka BP,白玉冰期漂砾的暴露年龄为(11.1±1.9)-(18.5±2.2)ka BP.从而确认,2个冰期可分别与深海氧同位素6阶段和2阶段对应.  相似文献   

6.
王建 《科学通报》1990,35(14):1093-1093
Mrner提出了大地水准面型海面变化的理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可对于我国大地水准面的变化及其对海面变化的影响,至今无人论及。当讨论海面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时,作者发现我国东部晚冰期海面的变化与世界气候变化不相协调。进一步与全球海水量的变化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存在一定的偏离,并且开始偏离的时间,正好对应于哥德堡古地磁极性漂移事件。因此,作者认为晚冰期我国东部大地水准面曾一度发生过变化。  相似文献   

7.
末次冰期晚期黄土蜗牛化石记录的气候不稳定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对黄土高原长武,洛川和渭南3个典型黄土剖面蜗牛化石的研究,探讨末次冰期晚期这一地区气候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正>究竟是人类还是气候变化导致上一个冰期大量大型哺乳动物灭绝,这一直是考古学家们持续探讨的问题,丹麦奥胡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冰期大型动物的灭绝进行了首次全球分析,结论显而易见——人类才是罪魁祸首。这项研究明确地指出人类是过去10万年间导致世界各地大型动物大规模灭绝的主要原因。"我们  相似文献   

9.
冲绳海槽中部沉积岩芯的古海洋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焱光 《科学通报》2001,46(Z1):68-73
根据冲绳海槽中部的两个沉积岩芯(155和180)浮游有孔虫的氧同位素变化特征, 结合沉积序列、千年尺度气候波动事件对比、碳酸盐旋回及AMS 14C测年等资料对岩芯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 对两岩芯沉积物中记录的古环境信息进行释读, 探讨研究区末次间冰期以来古气候的变化规律和冰消期内部的短时间尺度的气候突变事件. 结果表明末次冰期最盛时(氧同位素2期)冲绳海槽中部可能有古长江和古黄河的淡水影响, 冰期-间冰期氧同位素值及变化幅度证明了边缘海对气候变化的“放大”效应. 底栖有孔虫Uvigerina的δ 13C值在冰期时明显变轻, 表明冰期时黑潮主轴东移, 影响范围萎缩. 对180岩芯中存在的“新仙女木”(YD)期气候突变事件进行了对比分析, 表明冲绳海槽地区的气候变化虽然受全球气候变化的控制, 但一些地域性的因素(如东亚季风)对研究区也有一定影响. 还对“YD”事件的成因机制进行了探讨, 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Fairbanks将YD期解释为两大融冰事件引起两次海平面快速上升之间一个短暂的海平面回升-滞缓期的观点. 底层水团与西北太平洋深层水团的交换程度减弱, 含氧量降低, 对CaCO3物质的溶解作用增强, 并使得冲绳海槽地区的CaCO3旋回与“大西洋型”CaCO3旋回一致.  相似文献   

10.
熊尚发  刘东生  丁仲礼 《科学通报》1998,43(17):1873-1877
在末次间冰期-末次冰期转换时期全球范围内普遍出现了一次气候回返事件,这次事件与Younger dryas事件呈“镜象”式对应关系,是全球气候系统从间冰期向冰期转换过程中的暖性反弹。在北京斋堂黄土记录中,这一回返事件有突出表现,且对应于一条弱发育的古土壤条带,因而具有古气候学和地层学的双重意义,表明这一事件的发生与冬夏季风变化和大气粉尘、水消气 波动有成因上的关联,对于这一事件的深入研究,将为揭示Y  相似文献   

11.
于革  柯贤坤 《科学通报》2003,48(15):1591-1593
自从Denton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发现了全新世新冰期以来,人们在世界各地纷纷发现全新世寒冷气候突变事件。这些发现和研究突破了传统的全新世气候变化模式——由北欧花粉地层建立气候序列。由于与米兰科维奇天文地球轨道理论并得到  相似文献   

12.
兰州约60ka以来夏季风千年尺度不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28m厚的兰州沙金坪黄土剖面高分辨率记录了末次冰期早期以来亚洲气候变化的历史。土壤磁化率、CaCO3含量和颜色夏季风指标变化表明,约60ka以来夏季风在千年尺度上表现为急剧的跨时约1 ̄2ka的一系列脉冲式增强变化,并在低频上呈现先强后弱的准万年尺度波动;土壤发育以颜色加深、有机质积累、生物孔道增多和一定的碳酸盐淋溶为特征,其强度与夏季风上述增强变化基本对应,可能共同反映了北大西洋地区末次冰期快速的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变化幅度问题   总被引:85,自引:5,他引:85  
以青藏高原冰芯记录和仪器记录为主,从不同的时间尺度和不同的空间尺度了高海拔地区的气候变化幅度问题,根据对过去10万年、过去2000年和现代等几个2时段气候变化特征的研究,发现高海拔地区的气候变化幅度大于低海拔地区,在冰期-间冰期时间尺度上,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幅可达10℃,而接近海平面的低海拔地区的气温变化幅度在4℃左右,在过去2000年内,6000m以上青藏高原古里雅地区地区的气温变幅可达7℃,而中  相似文献   

14.
100Ma以来若干重大地质事件与全球气候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重大地质事件深刻地间接或直接地影响,决定和改变着全球气候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起着催化和逆化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赛诺曼期/土仑期(C/T)、白垩纪/第三纪(K/T)、古新世/始新世(P/E),始新世/渐新世(E/O)、中中新世(MM)等几次重大地质事件与气候变化关系的比较性研究,初步探讨了重大地质事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神农架大九湖孢粉气候因子转换函数与古气候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在神农架地区采集的121个表土样品孢粉鉴定得出的结果,结合对应的采样区7个相关气象站30年来(1971年1月至2000年12月)连续观测的气象资料库,选取55种常见孢粉,采用空间拟合与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神农架地区孢粉气候因子年平均温度的转换函数:T=7.649-2.33097X冷杉属-0.10873X桦属-0.17352X菊科-0.13176X十字花科 0.13356X大戟科-0.83069X桔梗科 1.96494X石韦属 0.38411X凤尾蕨 2.77741X卷柏属 0.04439X厚壁单缝孢属,并利用大九湖297cm厚的全新世泥炭剖面的孢粉百分比含量数据对上述函数做了检验,重建了大九湖15.753kaBP以来的年平均温度变化序列.该温度序列较好地反映了晚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对最老仙女木期、老仙女木、新仙女木、8.2kaBP等极端冷气候事件和博令阿勒罗德暖期及气候波动都有准确的指示,还揭示了全新世适宜期、晚全新世温干气候、及近1ka以来大九湖的气候变化特征.研究表明,神农架大九湖地表和地层剖面孢粉样本同样具有重要气候意义,其温度转换函数和重建的温度序列对研究末次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重建干旱地区洪积成因戈壁的形成历史能够揭示控制洪积作用时空演化的构造、气候变化.对额济纳盆地不同地貌单元的戈壁石英砾石宇宙成因核素10Be浓度的测量和暴露年龄的估算表明,盆地北缘戈壁阿尔泰洪积平原上的戈壁至少在420ka前就已出现;而盆地内黑河流域洪积平原上的戈壁则形成于约190ka以来,并逐步向北和向东现代低海拔、尾闾湖方向发展,这种演化趋势可能是在青藏高原隆升和盆地内构造活动的影响下洪积作用和洪积扇发育空间变化的结果;420ka以来气候冰期/间冰期的冷暖旋回造成的周边高山地区冰川的前进与后退,可能主导了盆地洪积作用的强弱变化和水体的大小,大规模、高能量的洪水主要发生在高山冰雪消融时期(冰消期),可能也是盆地水体最大时期.  相似文献   

17.
关于华南板块新元古代冰川作用及其古纬度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元古代普遍认可的冰期有凯噶斯、司图特、马林诺、噶斯奇厄斯, 而在华南板块只有江口(司图特)冰期和南沱(马林诺)冰期具有明确的沉积记录. 凯噶斯冰期只有同位素和化学指标的显示, 表明可能存在寒冷气候和局部山岳冰川. 噶斯奇厄斯冰期在华南板块则对应于陡山沱组沉积期间年龄相当的一个碳同位素负漂移, 不过不说明华南板块是冰川气候. 江口冰期期间华南板块无古地磁数据, 因此其古地理位置不确定. 凯噶斯和南沱冰期期间华南板块均处在中纬度. 根据现有资料, 在上述新元古代冰期期间华南板块均可能处在相似的中纬度.  相似文献   

18.
冰期旋回是第四纪地球气候变化最显著的特征,热带西太平洋通过水文循环控制全球气候演化,这是“气候演变低纬驱动”理论的核心内容.由于现代热带西太平洋CO2总体上处于海-气平衡,因此基于“将今论古”的思想,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热带西太平洋相对于南大洋等高纬海区在大气CO2分压(pCO2)冰期旋回中的作用并没那么重要,从而低估了热带西太平洋通过碳源汇演替调控全球气候的作用.在综合分析上新世以来冰期旋回中热带西太平洋碳源汇过程与机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其气候效应模式,发现冰期时海平面降低导致更多的河流营养物进入海洋,致使近海表层有机碳生产和海底有机碳埋藏加强;同时,远洋为了“补偿”陆架珊瑚礁等钙质生物碳酸盐生产的减少,引起其深部[CO32-]和碱度增加,致使远洋深部碳库增强;另外,开放洋区大型硅藻勃发等有机碳生产演化事件在大洋深部形成呼吸碳库,进一步“放大”了上述增强的深部碳库.这些碳循环过程表明冰期热带西太平洋扮演碳汇角色.间冰期时上述碳循环过程发生的方向或强度与冰期相反,但目前还没有证据...  相似文献   

19.
吴家望  刘志飞  周超 《科学通报》2012,(23):2145-2157
西太平洋暖池晚第四纪370kaBP以来的黏土矿物含量呈现明显的冰期-间冰期旋回变化,蒙脱石(62%~91%)为主要的黏土矿物,含量在冰期时增高,间冰期时下降;绿泥石(4%~21%)、伊利石(4%~12%)和高岭石(2%~10%)含量依次递减,三者具有相同的变化型式,并与蒙脱石含量的变化呈镜像关系.研究认为,以蒙脱石为主的黏土矿物是陆源碎屑成因,绝大部分来自新几内亚岛的河流输入.黏土矿物含量在冰期-间冰期旋回上的变化与海平面升降有关.在海平面较低时,新几内亚岛的河流物质更容易穿越狭窄的陆架,直接输入向西流动的次表层流,汇入赤道潜流而最终沉积至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蒙脱石含量的岁差周期反映了物源区新几内亚岛的机械剥蚀强度,表现为河流径流量的大小,受控于降雨量的分布,指示了赤道辐合带(ITCZ)在轨道尺度上的经向迁移.  相似文献   

20.
三个新的报告使关于气候变化研究的消息又成为新闻。从1975年至1982年这几年中北极和南极的气候出现了同步变暖的现象,也许这是广泛研究二氧化碳温室效应的真正的先兆。然而去年气温出现下降、是否由于欧尔契诺火山(El chichon)的喷发?通过较长期的观察、研究,进一步证实;在最后一次冰期中,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要比现在少得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