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润滑剂(亚麻籽油、聚α烯烃或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和修复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为芯材,脲醛树脂为壳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合成了双芯材微胶囊,将微胶囊填充在环氧树脂中得到固体自润滑复合材料;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仪(TGA)对微胶囊进行了表征;使用摩擦磨损试验机、三维白光干涉仪、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了微胶囊/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摩擦和修复性能。结果表明,微胶囊在整体上呈球形,结构完整,两种芯材均成功包覆;当加入质量分数为10%的微胶囊(芯材为亚麻籽油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时,与环氧树脂相比,在摩擦试验测试1 200 s后自润滑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降低了约90%,在磨损试验测试2 h后其磨损体积减小约3个数量级(由1010 μm3减小到107 μm3);被划伤的复合材料经50℃加热1 h后,与加热前相比划痕变窄、变浅。以上结果表明,制备的双功能微胶囊/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耐摩擦磨损性能相对环氧树脂有所提高,同时具有良好的自修复特性,极大地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综合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2.
用3-苯基丙酸通过熔融法改性缩水甘油封端双酚A-环氧氯丙烷共聚物,制备了环氧树脂自修复复合材料.研究结果表明:3-苯基丙酸可屏蔽修复剂分子链末端环氧环;修复剂填充量增加,修复效果明显改善,改性修复剂质量分数为10%时,120℃修复6h的修复效率达34.5%;对于不同修复剂质量分数,修复时间从3h延长到6h的修复效率提高均比6h到9h的提高明显,修复剂分子链分子运动在6h左右达到新的平衡;修复温度提高,修复效率明显提高,修复熔融温度120 ~130℃时,修复剂分子链作整链运动;试样多次修复效率随修复次数增加而降低,不添加修复剂试样的修复效果主要来源于二次固化作用,添加修复剂试样的多次修复效率下降趋势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利用空芯光纤实现机敏结构中难度较大的自修复功能,对其中的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当结构的关键部位出现损伤时,内含胶液的空芯光纤网络可以检测出结构损伤的位置,并对损伤进行修复,从而实现对复合材料结构损伤的自诊断及自修复功能,此外,还对空芯光纤埋入复合材料结构对其本身强度的影响进行了一些初步的试验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通过简单的方法合成了一种兼具柔韧性和拉伸性的室温快速自修复磁性聚合物高分子。基于单分子磁体Mn12-Ac和含有脲键的聚二甲基硅氧烷高分子基底之间的氢键作用,该复合物材料展现了出色的磁性和室温快速自修复性质(修复时间为60 s,修复效率为99.5%)。这项工作将为磁性自修复材料在未来智能器件、响应型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提供更多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自修复水泥基材料裂缝因具有较大的修复潜力和环境友好等特点而受到广泛关注。从微生物自修复水泥基材料裂缝发展历程、微生物诱导矿化沉淀结晶机理、微生物诱导矿化产率及影响因素、微生物的固载及固载后矿化活性的测定、裂缝制作方法及修复养护条件、修复效果表征方法、裂缝自修复效果和微生物自修复剂对水泥基材料自身性能的影响方面,综述了其研究进展,并指出了目前微生物自修复水泥基材料研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以甲基丙烯酸正丁酯(BMA)为囊芯,密胺树脂为高分子囊壁材料,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具有自修复功能的微胶囊.利用激光粒径分布仪、光学显微镜、微机差热天平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别研究了微胶囊的粒径分布、表面形态、热性能和化学结构.讨论了乳化剂用量、搅拌速度以及芯材与壁材的投料质量比对微胶囊制备工艺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得微胶...  相似文献   

7.
微胶囊制备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综述了微胶囊制备技术的主要方法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和食品工业领域中的应用情况,并对今后微胶囊技术的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正>微胶囊是由天然或合成高分子制成的微型容器,直径一般为1~1 000μm。含固体的微胶囊形状与囊内固体相同,含液体或气体的微胶囊为球形[1]。微胶囊有保护物质免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掩蔽不良味道、颜色和气味,控制芯材释放,降低毒性,改变物质的性质或性能,延长挥发性物质储存的时  相似文献   

9.
液芯光纤在机敏结构自修复功能中的初步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了利用空芯光纤实现机敏结构中难度较大的自修复功能,对其中的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当结构的关键部位出现损伤时,内含胶液的空芯光纤网络可以检测出结构损伤的位置,并对损伤进行修复,从而实现对复合材料结构损伤的自诊断及自修复功能.此外,还对空芯光纤埋入复合材料结构对其本身强度的影响进行了一些初步的试验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设计开发了一种新型的点阵晶格型雌雄同体的自重构自修复模块化机械系统.该系统每个模块(第I代)由1个中心体和6个可独立旋转的带有2个孔和2个可自由伸缩轴的面组成,相邻两模块的轴插入对应孔中,完成对接动作.每个模块由1个电动机通过减速器、锥形齿轮、同步带轮、离合装置驱动6个面转动和每个面上轴的伸缩.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块结构设计紧凑,能快速对接、脱离,可实现系统的自重构.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聚氨酯复合材料磨机衬板的复合机理、结构设计与加工制作过程,并对复合衬板在双筒振动磨机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12.
配制了由减水剂、盐类组成的NY-2复合激发剂,并将期掺入由425R水泥和粘土混合而成的火山灰水泥中。实验结果表明,当粘土掺量为30%时,掺加0.8% ̄1.2%的NY-2复合激发剂,可以在提高水泥早、后期强度的同时,改善水泥流动性,调整水泥凝结时间并保持火山灰水泥的其他特性。应用该复合外加剂可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配制了由减水剂、盐类组成的NY 2复合激发剂 ,并将其掺入由 42 5R水泥和粘土混合而成的火山灰水泥中。实验结果表明 ,当粘土掺量为 30 %时 ,掺加 0 .8%~ 1.2 %的NY 2复合激发剂 ,可以在提高水泥早、后期强度的同时 ,改善水泥流动性 ,调整水泥凝结时间并保持火山灰水泥的其他特性。应用该复合外加剂可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透视变换矩阵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一些计算机图学的书籍中,根据其透视变换矩阵所绘的图形异常,不符合透视投影原理,不能满足工程上的需要。为此,(1)推导了符合透视投影理论的3种透视的变换矩阵。(2)分析了3种透视变换矩阵参数的合理数量。(3)分析了矩阵参数的意义、对图形的影响、并提出合理选取范围。(4)为了用计算机绘出符合工程上需要的图样,提出了有关的方程和确定参数的顺序。  相似文献   

15.
文章研究了碳纤维-石墨-银基复合材料的制造并应用于雷达电刷传输电讯号。结果表明,应用镀银碳纤维部分代替原银-石黑系电刷中的石墨,能有效提高电刷使用寿命。降低电刷与汇流环之间的动态接触电阻。经过对589GA雷达实机进行实验,各项性能均优于原银-石墨系电刷。  相似文献   

16.
自蔓延高温合成 (SHS)法是一种新兴的材料制备方法 ,而由此衍生的自蔓延高温合成表面涂层技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材料表面改性技术。介绍了自蔓延高温合成技术的基本原理、分类及其应用。自蔓延高温合成涂层技术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特别是在石化工业中重要设备的防腐中有重要的作用 ,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今后对SHS涂层技术的研究将集中在复杂形状工件、金属基板材的SHS涂层制备技术及利用添加剂改善SHS涂层性能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自蔓延高温合成及其表面涂层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蔓延高温合成(SHS)法是一种新兴的材料制备方法,而由此衍生的自蔓延高温合成表面涂层技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材料表面改性技术。介绍了自蔓延高温合成技术的基本原理、分类及其应用。自蔓延高温合成涂层技术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石化工业中重要设备的防腐中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今后对SHS涂层技术的研究将集中在复杂形状工件、金属基板材的SHS涂层制备技术及利用添加剂改善SHS涂层性能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研制了由高效减水剂、早强剂、膨胀剂、阻锈剂等组成的YZ-7复合外加剂,并将其与425R普通水泥和中砂配制成灌浆材料。应用结果表明,这种灌浆料具有高强、早强、微膨胀、流动性大的特点,对钢材无腐蚀,施工方便,成本低,能较好地满足现场施工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DETERMINATION OF MEMBRANE THICKNESS OF MICROCAPSUL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 new optical microscope duplex focus method is proposed to determine membrane thickness through direct measuring the interior and outer diameters of microcapsules by optical microscope duplex focusing.  相似文献   

20.
关于矩阵展形的新估计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出了矩阵展形的新的估计式,改进了关于矩阵的展形一文中的结果,并给出了展形的一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