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人体出生时胃肠道是无菌的,但几小时后就发生细菌在胃肠道内的定植、演替过程,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微生物群落.这些细菌大多是有益的,对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分泌型IgA在黏膜抗感染中的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分泌型IgA(sIgA)作为黏膜免疫系统的效应分子在呼吸道、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的黏膜抗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抗感染机制可能和阻止病毒吸附、凝集细菌、溶解细菌、调理吞噬和ADCC作用有关.检测sIgA有助于呼吸道、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肠道微生物对人体消化、营养、免疫等生理功能的调节起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失调会阻碍肠道蠕动进而影响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还会引起炎症性肠病、肥胖和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如今,肠道微生物群被喻为"人体不可忽视的重要器官",人们对其的研究方法逐渐完善.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胃肠道体外模拟系统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文中综述了常见疾病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关系,胃肠道微生物的研究方法,胃肠道体外模拟系统研究肠道菌群与人体细胞、消化的相互作用,体外模拟系统在食品和医药领域的应用,以期为利用体外胃肠道模拟系统研究食物益生效果以及相关疾病的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人体肠道中存在着数千亿细菌,这些平常就定居在肠道的细菌叫人体正常肠道菌群.肠道细菌的数目,超过了人体细胞的总数,其总量近一千克左右,差不多等于肺或脑等大器官的重量,故肠道菌群及其活动对人体有影响是易于理解的.从人出生后3~4小时起,细菌就开始在人体肠道内栖息,并不断地增殖、更新和排泄,且伴随着人的终生.肠道菌群(当然还包括原虫、病毒等其它微生物)与大生物(宿主)、以及环境构成的生态系,在正常情  相似文献   

5.
人的胃肠道在摄取食物的同时必须阻止随食物而来的许多抗原性物质侵害机体。进入胃肠道的抗原是多种多样的。除来自食物的以外,还有灰尘、病毒、细菌、寄生虫、药物以及其他化学药品等。就细菌而论,肠内的细菌从小肠到大肠依次递增,前者每毫升仅有几千,后者每克约有10~(12)。对上述有害物质执行防御任务的是肠的非特异性结构  相似文献   

6.
微酸性电解水pH值在5.0~6.5之间,呈微酸性,对绝大多数细菌以及病毒都有显著杀菌效果,且对人体无害。该文结合笔者实验研究综述了微酸性电解水在食品加工及保鲜、医疗以及农业领域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导了以发光细菌作指示生物,以相对发光强度的变化为指标,测定人体血清样品总补体活性(CH_(50))的新方法.当把发光细菌和正常人体血清混和培养时,由于血清的杀菌作用而使细菌体内发光强度减弱,且光强度的减弱程度直接与活菌数的减少以及血清浓度相关联.用这一方法测定了199个人体血清样品,并与常规方法测定结果作比较,表明所有CH_(50)值正常的人血清样品抑制细菌发光能力明显大于CH_(50)值不正常的人血清样品,而且抑制细菌发光50%所得结果与常规CH_(50)试验结果一致.发光细菌测定法是一种简便、快速、灵敏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FTIR技术在几株细菌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种人体正常菌株(大肠杆菌ATCC25922、表皮葡萄球菌、缓症链球菌)和来自土壤常驻细菌硅酸盐细菌的红外光谱对比分析,通过峰型、峰强度比值、特征峰的比较发现,各种细菌间谱图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土壤细菌与人体正常菌之间差异更为明显。另外,对同种的两株硅酸盐细菌K0和K27的红外光谱分析发现,其峰位与峰型也存在多处不同。红外光谱技术可应用于细菌鉴定。  相似文献   

9.
抗菌含银HA膜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然界和很多水生环境中,细菌可以附着在一些不活动的表面并形成菌落和包围菌落的生物膜.反过来这层膜的形成又更容易吸附细菌,尤其是在医用植入设备中,这层膜对人体有毒害作用,并且由于这层膜的保护,抗生素和人体的防御系统都不起作用.含银HA镀膜材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并对抗菌医用植入材料引起的感染提供了乐观的前景.对在Ti6AL4V表面镀含银羟基磷灰石(HA)膜形成的抗菌界面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二种微藻多糖与蛋白质提取物的抗菌活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二种微藻(海水小球藻和紫球藻)中提取粗多糖与粗蛋白质,利用纸片法进行了抑菌实验.结果表明,二种微藻蛋白质与多糖提取物显示了不同程度的抑制细菌和真菌活性.多糖提取物抗菌谱比蛋白质提取物抗菌谱广.海水小球藻多糖提取物对中华根霉与稻瘟病菌有极强的抗菌活性.紫球藻多糖提取物抗细菌与抗真菌活性没有明显差别.二种微藻蛋白质提取物抗真菌活性比抗细菌活性大.  相似文献   

11.
利用抗生素干扰小鼠肠道原籍菌群,建立小鼠肠道菌群失衡模型;并利用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制剂对肠道菌群失调小鼠模型进行调节治疗。观察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对肠道菌群失调模型的调节效果。选用不同浓度的头孢曲松钠,对小鼠进行灌胃。取盲肠和结肠内容物培养主要菌群变化。模型制备成功后利用乳酸菌和双歧杆菌进行菌群的治疗性调节,口服6周后,检测被检菌群的数量。结果不同剂量头孢曲松钠灌胃的小鼠盲肠体积均有所增大,模型组的优势菌的数量显著减少。通过口服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制剂,可以适当的恢复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说明实验成功地制备了小鼠的肠道菌群失衡模型,模拟长期应用抗生素的机能环境,通过外源性的补充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对保持肠道菌群的平衡具有调节和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2.
奶犊牛直肠主要正常菌群的检测及其定植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稀释滴种法,对奶犊牛直肠内容物中8种主要正常菌群(双歧杆菌、乳杆菌、真杆菌、类杆菌、大肠杆菌、消化球菌、梭菌、肠球菌)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得到奶犊牛直肠8种主要正常菌群的对数均值.犊牛出生6h后可检测到大肠杆菌、类杆菌和梭菌;12h后,8种菌群全部检测出来,并以大肠杆菌、梭菌为优势菌。随着厌氧菌大量增殖,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逐渐下降,1周后形成以乳杆菌、双歧杆菌为优势菌群的微生态区系.8种细菌的数量随饲草采食量增加呈下降趋势.断奶后1个月完成定植,此时直肠的优势菌是双歧杆菌、真杆菌,为7~8logCFU/g,然后依次为乳杆菌、梭菌7logCFU/g,类杆菌、大肠杆菌、消化球菌6logCFU/g,肠球菌5logCFU/g.  相似文献   

13.
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到的4株稳定的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MBF1、MBF2、MBF3、MBF4)中构建复合菌群,选取絮凝效果最好的菌群1(MBF2和MBF3组成)进行培养条件优化,考察了培养时间、絮凝剂用量、pH等因素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并对复合菌群1絮凝活性分布、微生物絮凝剂热稳定性、廉价替代培养基作了初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复合菌群1在最佳絮凝条件下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为84.86%;微生物絮凝剂分布在发酵液离心后的上清液中,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并能在酱油废水中生长,絮凝活性达到78.36%。  相似文献   

14.
肠道菌群多数定殖在消化道较远端,与宿主共享许多酶反应,是人体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健康有重要影 响。 饮食中膳食纤维、植物营养素和微营养素等为肠道菌群提供营养、调节肠道菌群多样性与丰富度,同时也在预 防和治疗某些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膳食纤维经肠道菌群高度发酵与膨胀,主要在结肠产生短链脂肪 酸,影响宿主新陈代谢和免疫系统,间接塑造肠道菌群,还参与细胞生长、肠道屏障与离子转运,并增加抗菌和宿主 防御基因表达等。 膳食植物营养素 90% ~ 95%经肠道菌群转化成高度生物可利用代谢物,显著改变菌群多样性, 对预防高脂饮食代谢综合征有积极作用。 维生素与微营养素为肠道菌群提供必需的营养,促进与致病菌竞争,调节免疫反应,改变肠道菌群与胃肠功能。 肠道菌群调节各种营养素全身的状态,有益于机体健康。  相似文献   

15.
纤维素的开发与利用在当今资源紧缺的社会下是当务之急,秸秆含有大量的纤维素,木质素.它从一个农业废弃物逐渐变为了再生资源开发的焦点.为了将秸秆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我们以牛粪,羊粪及含腐烂树叶土壤的混合物为材料,利用限制性培养技术,对其中能够降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进行驯化培养,并得到一组高效降解纤维素的菌群.利用CMC糖化力法和滤纸酶法测定该菌群的纤维素降解能力.对菌群进行菌种的分离,并进行生理生化试验分析各个菌株的特性.通过正交试验对该菌群的最佳产酶条件进行优化.得到的菌群CMCase酶活的高达80U/mL,滤纸酶活高达152U/mL.得到的最佳产酶条件为蛋白胨纤维素培养基以滤纸为碳源,pH 5.0条件下35℃静置培养.筛选性能稳定的高产秸秆降解菌群,为充分利用秸秆等农业废弃物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利用有机磷及无机磷培养基分别分离滇池上层底泥12个样品中的解磷菌,从细菌的数量、种类、分布特点来探讨滇池上层底泥解磷菌的区系特点.  相似文献   

17.
利用稀释涂布法和PCR法评价了3种抗生素利福平、庆大霉素和青霉素在不同的浓度(50.0、100.0及200.0μg/m1)对德国小蠊肠道菌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德国小蠊肠道菌射庆大霉索和利福平敏感,对青霉素不敏感.在不影响德国小蠊正常生活的情况下,200.0ixg/ml浓度时,庆大霉索对德国小蠊肠道菌的去除效果最好,利福平次之,青霉素最差.本研究将为“无肠道菌”德国小蠊种群的建立以及虫体与肠道菌之间关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18.
Antibiotic resistance. How wild are wild mammal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In bacteria associated with humans,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is common, both in clinical isolates and in the less-studied commensal flora, and it is thought that commensal and environmental bacteria might be a hidden reservoir of resistance. Gilliver et al. have reported that resistance is also prevalent in faecal bacteria from wild rodents living in northwest England. Here we test the faeces of moose, deer and vole in Finland and find an almost complete absence of resistance in enterobacteria. Resistance is thus not a universal property of enterobacterial populations, but may be a result of the human use of antibiotics.  相似文献   

19.
Wallace RJ  Cheng KJ  Dinsdale D  Orskov ER 《Nature》1979,279(5712):424-426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the bacterial flora of the rumen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three distinct, interacting populations-the bacteria of rumen fluid (the population which has been studied most extensively), the bacteria associated with food particles, and the bacteria adhering to the epithelial wall of the organ(1). Until now, studies of the 'epithelial' population have been restricted to examination of postmortem samples of wall tissue and its attached bacterial flora(2-5). A recently developed technique(6) for feeding young sheep for long periods solely by infusion of protein and other essential nutrients into the abomasum, and of volatile fatty acids and bicarbonate buffer into the rumen, has provided us with an opportunity to study in isolation the role of the bacterial population of the wall in the ecomicrobiology of the rumen in the living animal. Our studies show that this population can exist independently of the other two populations, that it is primarily responsible for urea digestion in the rumen and that it initiates breakdown of dead epithelial tissue. Furthermore, our results point to an in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ammonia concentration and ureolytic activity in rumen fluid, which may account for the control which ammonia exerts over flux of urea across the rumen wall(7-9).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肠道肿瘤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构成及基因组DNA的变化特征.方法分别采集肠癌患者与健康人晨起粪便,进行需氧和厌氧培养,鉴定菌株并进行菌落计数.采用试剂盒法提取粪便中肠道细菌总基因组DNA,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肠癌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肠杆菌数量增多,以大肠埃希菌数量显著,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明显减少,厌氧菌和需氧菌的数量比例颠倒,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粪便总基因组DNA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在23 130 bp处有清晰、明亮的单一条带,且肠癌组与健康对照组均有相同大小的条带.结论肠癌组与健康对照组肠道菌群组成存在差异,肠道菌群总基因组DNA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