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改进即时学习算法的动液面软测量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田动液面参数软测量预测应用中,软测量模型随生产的进行会逐步退化,导致预测结果偏差较大,无法在油田生产过程中加以使用.对此,提出采用基于子空间相似度的即时学习策略来对动液面预测模型进行自适应动态更新.通过对生产阶段数据进行子空间的相似度计算,提高建模样本选取的准确性.设计两个记忆参数改变以往即时学习策略模型的更新方法,在减少计算量的同时提高动液面的预测精度.与以往即时学习算法进行实验对比,结果表明,改进算法对油田动液面测量精度高,适应性强,符合油田生产标准,可以应用于油田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预测控制算法原理,提出了自校正预测补偿控制算法,给出了控制算法流程框图和系统实际运行记录,并在水泥立窑生料配料生产过程控制系统之中作了尝试,取得了满意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3.
研究并设计了一种基于单片机的液面监控仪.系统选用FYC-3型浮子式水位传感器,实现对液面信号的检测与采集并输出4~20mA的电流信号;应用12位微功耗采样A/D转换器ADS1286,将模拟的液面信号转变为数字信号提供给单片机处理,实现了信号的收集和处理;系统结构简单、成本低、抗干扰性能好,还具有上、下限报警与控制,手动复位,远程通信等功能.系统解决了以往的液面监控仪中存在的问题,达到了高精度液面测量仪器的各项标准.  相似文献   

4.
毛细管插入液面时,液体会由于表面张力作用而上升,这就是毛细现象.大多数学者在计算毛细现象中液面上升高度时,直接假定液面为球帽型,计算液柱重力势能时,将液体近似为圆柱体,忽略球帽的重力势能.本文严格计算了液面的形状,发现当液面较窄时(小于液面上升高度),这种近似是合理的.但液面较宽时,近似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偏离较大.本文在特殊情况下验证了描述液面接触角的杨氏方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5.
对光滑粒子动力学(SPH)方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高精度的耦合动力学边界处理方法,保证粒子的无穿透条件,通过液面粒子的支持域求和准确施加自由液面条件,准确预测水流的翻卷、破碎效应。建立洪水流动的简化模型,分析防波堤对洪水的阻碍作用,准确预测洪水流动中各种三维特征。应用SPH模型对三维圆柱形水体坍塌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SPH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很好,从而验证了SPH模型模拟剧烈自由液面流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低产油井间开模式定量优化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降低生产成本和节约能源的目的,对低产油井实行间开生产已经为人们普遍接受.合理确立油井间开工作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利用油井静液面恢复快慢程度与其产能的密切关系,引入油层折算压力,初步确立该油井的工作制度.在此基础上,考虑液面恢复过程中液柱自重抑制了地层的供液能力,建立了井筒液柱高度恢复随时间变化的模型,拟合出实际液面恢复高度随时间变化方程,从而优化了工作制度.应用于现场一口生产井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用Labview和互联网构建远程液面控制实验系统.利用该实验系统学生可以学习和掌握控制系统设计和控制过程实施的实际经验.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在远程进行试验,不仅节省了实验成本还为学生提供了灵活的实验时间.  相似文献   

8.
螺杆泵举升作为主要举升方式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受举升介质及工作参数影响螺杆泵性能不能有效发挥,限制了其泵效最大化。本论文针对螺杆泵采油存在的充不满现象,以螺杆泵泵下油管、吸入口和泵腔内液面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相邻两截面间的伯努利方程,确定泵腔内液面高度;并根据转子运动规律,建立泵腔打开体积模型和进入流体体积模型,结合泵腔内液面高度确定螺杆泵的动态充满程度;通过对不同参数的模拟计算分析,动液面、转速是影响螺杆泵充不满的主要因素。现场5口井实际生产效果证明,本论文建立的计算模型误差小于10.3%。  相似文献   

9.
通过采用数值模拟、水模型实验和工业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中间包内钢水液面在下挡墙时的卷渣行为.数值模拟结果发现:当钢液面接近下挡墙时,上下挡墙问钢液面容易暴露,造成钢水氧化,在下挡墙出口区一侧容易造成钢渣乳化和卷渣,在出口区下挡墙与中间包壁形成的角部区域卷渣趋势更大;溢过下挡墙的流体对下挡墙冲蚀较严重,在实际生产中将缩短中间包寿命;当中间包液面降低到下挡墙附近时在下挡墙处形成的卷渣很难在中间包内上浮去除,容易进入结晶器.水模型实验和工业试验同时验证了这一结果.  相似文献   

10.
该文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液面调节器:对浮筒式液面调节器的原理和结构进行了设计,并对调节器的技术指标和调节方法做了阐述,经实际使用证明,该调节器对液面调节与控制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结晶器是钢水凝固成型的核心设备,其内部的传热和摩擦直接决定铸坯的表面裂纹和满钢等各类异常.是实现高效连铸的关键因素.基于功率法检测到的板坯结晶器摩擦力实测数据,对摩擦力的异常预报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以BP人工神经网络为基础的异常预报模型,并开发出相应软件.对应现场的异常记录,离线预报结果表明:软件能够对满钢、水口断裂及液位波动等各类异常进行预报,并具有一定的预报提前量.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并显示出极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2.
以液位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NI公司PCI-6024E数据采集卡以及LabVIEW开发环境建立了液位控制系统的实验平台,将虚拟仪器技术应用到控制系统中,具有灵活性好、可移植性强的特点,扩展了过程控制实验装置的功能.设计了基于LabVIEW的PID控制算法和灰色预测PID控制算法应用到双容液位控制系统中,取得了理想的控制效果,表明了所建立实验平台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求解长期最优控制问题的一种新方法——启发式预估方法。该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在每个子问题中引进一个启发项,并且在协调级采用了预估算法.对于严格凸问题,可以证明分解问题与原问题是等价的.同时还给出了该方法的一种并行算法.与P.B.Luh方法相比,启发式预估方法不仅能简化协调级的计算,而且能减少协调级的迭代次数,从而显著提高了问题的求解速度.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并且在实时控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双容水箱液位串级控制系统,提出了一种灰色预测PID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将灰色预测在线应用,用其预测结果代替被控对象的测量值,与给定输入比较得到的偏差值作为PID控制器的输入;并在过程控制试验平台上构建基于dSPACE的快速控制原型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超调小、响应速度快等优点,比传统的PID控制更为优越.  相似文献   

15.
为了满足市场对FCD凸轮轴大量需求,总结原有凸轮轴生产经验,对凸轮轴模具进行了设计与改进,调整与优化了熔炼工艺、铸型工艺、铸造工艺,控制铸造缺陷,在2013LPDISA线上实现FCD700凸轮轴一模三件生产.车间生产过程中得到了稳定的铸造不良率、机加不良率和铸件尺寸.从目前生产的状况看,在工艺上解决了缩孔、缩松、气孔、渣孔、掉砂等缺陷的出现,降低了废品率,提高了FCD700凸轮轴的生产率.  相似文献   

16.
重介质洗选煤工艺各控制参数如密度、液位、压力,都具有非线性和时变性,并很难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常规PID控制在工业生产中应用广泛,但PID参数需要人工多次整定得到,耗时长、能耗高、效率低;整定过程中影响产品的质量。为了提高洗选煤的整体效益,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Fuzzy-PID控制的高精度控制器,它根据PID参数的优化规律,利用模糊控制规则对PID参数进行自动整定。自2011年在云南某洗选煤厂投运结果表明,本控制系统相比原PID控制,简化了控制过程,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控制精度,提高了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7.
连铸机结晶器液面状态识别及遗传模糊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连铸生产过程,结晶器液位易受许多复杂和不确定因素影响,难以控制。为此提出一种新的变模控制器,在这具控制器中,采用一种基于改进的聚类算法的双层ISODATA算法的状态识别方法褡且在控制器中用遗传算法优化模糊规则的和内容及隶属函数,使推理速度和控制系统的鲁棒性大大改善,仿真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提高精密注射机的微机控制系统可靠性、可用性及可维修性的设计思想,提出了一种提高系统可靠性的回避干扰法和缩短系统平均故障修复时间的自动故障诊断法。  相似文献   

19.
根据计算机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现场总线技术等课程教学需要,构建了"计算机控制与自动化网络实验体系"硬件平台。实验系统由设备层、控制层、网络层和浏览器四层体系构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够模拟真实工业现场的实验环境。实践证明,该实验系统很好地满足了课程基本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三个层次的教学需要,在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及创新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CVT速比控制系统的结构及基本控制原理,确定该系统具有时滞弱非线性特性,论述了常规PID控制算法以及单一的DMC控制算法应用于该系统的局限性.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了DMC-PID串级预测控制算法,该算法将经过PID校正的速比控制系统作为广义的控制对象,用DMC预测算法在线滚动优化控制参数,在优化过程中利用实测信息不断进行反馈校正,充分发挥DMC算法的超前预测性和强鲁棒性以及PID控制算法的抗干扰能力.台架实验结果表明,与常规的PID算法相比,该算法能有效减小速比跟踪过程中的波动,超调量由14%下降为4%,过渡时间由6 s缩短为4.5 s,提高了系统的动静态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