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标准也在不断提升。相当部分的既有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已不能满足现行抗震设计规范以及实际使用要求,需要进行抗震加固。文章分析了既有建筑防震减灾加固思路,研究了增强自身整体性加固法、外包加强构件加固法、增设构件加固法、替换构件加固法等传统抗震加固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既有建筑隔震加固技术的原理和隔震层设置的原则,最后对不同既有建筑隔震加固措施技术优势进行了分析。相比于传统的抗震加固技术,既有建筑隔震加固技术具有施工便捷、对原建筑影响小、加固效果好、适用范围广、工期短、工程造价低等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隧道开挖引起的滑坡体变形影响研究较多,而针对山体滑坡作用下运营隧道结构的受力变形及加固措施研究较少.基于此,提出隧道垂直穿越滑坡工况下既有隧道桩索联合加固体系,即将抗滑桩、锚索及隧道衬砌联成一体,这与传统的隧道加固与滑坡体治理分开研究有很大不同,然而由于其理论研究远滞后于工程实践,限制了在工程实践中的推广应用.为研究山体滑坡区域既有隧道桩索联合加固措施下的力学作用机制,建立了既有隧道走向与滑坡体垂直时3种工况下的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分别在无加固、抗滑桩加固及桩索联合加固措施下针对滑坡体与隧道结构的相互作用规律进行分析.试验结果发现,采取加固措施后,测试数据发生明显变化,特别是在桩索联合加固体系中,即隧道、抗滑桩、锚索形成新的结构体系具有更高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能进一步提高既有隧道的运营安全.该成果可为山区隧道穿越滑坡体的后期加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用钢筋混凝土摩擦耗能支撑对既有框架结构加固后的抗震性能,利用ETABS软件模拟既有框架结构加固前和加固后的模型。对比了两个模型的层间位移角、剪重比以及内力变化。通过研究表明:增设耗能支撑的加固措施,不仅能有效地改善既有框架结构的抗侧刚度,而且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还能提供很好的耗能减震性能,从而使既有框架结构加固后具有足够的抗震安全储备实现其抗震设防目标。  相似文献   

4.
吴炜 《甘肃科技》2009,25(12):134-136
鄂尔多斯市乌审西街下穿铁路2孔16m框架桥采用顶进施工穿越既有包神线及道岔区,为保证既有线列车在框架顶进施工中安全运营,需对既有线及道岔区进行线路加固。设计采用工便梁及型钢形成纵横梁体系,使之与线路设备形成整体,确保框架桥施工中线路与道岔稳定。重点介绍道岔区线路加固设计及措施,解决了较大跨度框架桥穿越既有铁路道岔区的线路加固问题。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地铁暗挖近接施工下穿既有盾构区间加固技术适应性,以成都5号线近接下穿既有3号线为工程背景,提出适应于成都砂卵石地层的预埋注浆加固保护方案,且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注浆加固范围的保护效果、注浆过程对隧道结构影响以及对下穿过程规律性进行讨论,并结合现场监测分析.结果表明:既有隧道注浆加固范围扩大,其隧道结构变形呈线性减小,隧道结构纵向沉降槽呈线性缩小,适当增大既有隧道注浆范围可控制其变形量;预埋钢花管注浆加固过程中,浆液压力和土体硬化将导致既有隧道结构竖向产生沉降,水平方向相向靠拢;地铁下穿过程中,既有隧道结构主要产生竖向沉降,先缓慢沉降,隧道穿过后沉降变形突增,再趋于稳定,前期有一定反应阶段;相比既有隧道,近距离的大范围注浆加固导致土体硬化,5号线结构变形预变形阶段极大缩短,反应时间短,施工风险增大.提出二次衬砌工序优化、深孔注浆加固补救措施以及节点位置格栅密排等措施能够降低既有盾构运营风险.  相似文献   

6.
斜桩加固下覆倾斜基底软土桩-网复合地基离心模型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组相似比为1:100的土工离心模型试验,研究斜桩对既有下覆倾斜基底软土桩-网复合地基的加固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斜桩加固既有下覆倾斜基底软土桩-网复合地基,可有效减小路堤顶面的工后位移(竖向、水平),控制路堤顶面两侧沉降差的发展;同时,斜桩加固能有效抑制既有复合地基中斜坡桩、摩擦桩的桩顶水平和竖向位移,防止土工格栅的破坏及复合地基非对称"盆状"沉降的产生和发展;此外,斜桩加固可显著减小既有复合地基中的水平向推力,提高地基刚度及稳定性。研究表明,斜桩是加固既有下覆倾斜基底软土桩-网复合地基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既有桥梁外贴纤维布加固后可靠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国内外大量纤维布加固试验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到了钢筋混凝土矩形桥梁构件计算模式不定性系数的统计参数.讨论了钢筋锈蚀、混凝土强度、纤维布加固耐久性以及荷载等影响因素变化对既有桥梁结构承载力的影响,参考既有桥梁结构全寿命可靠度分析,确定了加固后既有桥梁锈蚀延迟期的长度.在国内外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试验的基础上,提出在加固后可以不考虑纤维布材料的老化及其纤维布材料与混凝土粘结界面的退化,使加固后钢筋混凝土构件承载力极限状态可靠度分析得到简化.研究了加固后既有桥梁抗力计算方法,并结合一座实际桥梁工程进行了加固后可靠度计算.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意义,可以作为既有桥梁加固评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张娜 《中国西部科技》2011,10(7):23-23,47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是指对既有建筑的地基进行处理、基础进行加固或进行改造建设。本文着重介绍了锚杆静压桩法在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常红星  李雨阁  张新中 《甘肃科技》2007,23(8):134-137,113
文章在总结分析基础隔震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既有建筑物加固改造中运用基础隔震技术,来提高既有建筑物的结构抗震性能,并且提出在建筑物整体移位过程中运用基础隔震技术的施工技术,来提高移位后的建筑物的结构安全等级;可为既有建筑物加固改造和古建筑保护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广东省国道G321上某座既有刚架拱桥为背景,针对该旧桥的典型病害,采取横向新增5片拱肋、重新整体现浇桥面板和桥面铺装等措施对桥梁进行加固。实践表明:制定的该桥加固方案能够提高桥梁承载能力并确保施工安全可靠,为同类型既有刚架拱桥的加固维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对目前铁路的税种、税率、课税对象、纳税办法进行了研究,提出,如果国家对铁路采取和其他交通运输企业相同的税收政策,在“八五”期间可留给企业184亿元资金,改善现有铁路企业资金短缺的现状。  相似文献   

12.
为适应我国电气化铁路、特别是高速铁路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方面的更高要求。规划了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铁道电气化专业牵引供电实验室建设方案,提出了“综合实验平台”的概念,开发出新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目标,研究了铁路月度货物运输计划和铁路运输工作技术计划的改革方案,并据以提出铁路运输工作计划与托运人关系方式、铁路运输生产计划工作程序和铁路运输生产计划计算机系统应确保的基本功能。这一研究对实现我国铁路月度运输计划改革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王好平 《山西科技》2014,(2):100-104
随着铁路建设的不断发展,隧道断面已不仅仅是单一的单线或双线隧道,隧道由单洞双线隧道分叉变为双单洞单线隧道或由双单线隧道汇合成双线单洞双线隧道等结构形式不断出现,该类隧道燕尾段施工方案的选定决定施工的安全。以西属巴隧道为例对燕尾段施工方案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工程实例的基础上,探讨了临近铁路路基的建筑边坡支护方法.在重点考虑铁路路基边坡的物理力学参数取值以及边坡支护和临近建筑地下室基坑的施工顺序等因素后,选择"放坡+排桩"的形式进行支护.工程实践证明,运用合理的支护方案进行边坡支护能取得良好的加固效果,且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16.
客运专线列车开行方案评价是铁路运营收益的保障,也是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的基础。本文在对客运专线列车开行方案评价指标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之上,从运营管理者和旅客两个角度,依托经济、技术、安全和服务四个维度,综合构建客运专线列车开行方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灰色评价法组合模型对列车开行方案进行整体评价,并列举实例,验证了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正确性以及评价方法的可行性。整个评价指标体系及结果对于铁路实际的运输生产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及时掌握轨道交通线路全断面尺寸及发展趋势,提出了融合激光扫描测量和高精度惯性基准测量技术的车载式全断面检测系统方案.详细分析了如何利用车体运动模型和卡尔曼滤波算法建立精确的动态测量基准,对振动误差进行补偿,并借助数学仿真讨论了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提出铁路货运营销信息系统的一种信息可视化解决方案 ,即应用GIS技术构建铁路货运营销环境信息的可视化平台 ,并且以C/S结构组建系统以实现铁路货运营销系统的诸多功能 .最后详述了该系统解决方案 ,并说明其在铁路货运营销工作中的推广优势 .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铁路骨干传输网的现状和应用中的问题 ,提出光因特网的解决思路 ,以IP结合全光网络的新技术建设新一代铁路通信骨干网 ,将极大地提高通信网络的传输速率和带宽利用率 ,推动铁路通信产业的发展 .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铁路运输经济增长与投资的理论分析,建立了铁路运输投资与折旧的基本测算模型。并且运用1950至1993年的实际数据对铁路运输业投资与折旧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且提出了"九五"期间折旧占铁路投资的比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