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大学是围绕高深知识开展工作的地方。生产方式是大学知识生产演变的核心力量,也是区分各个时代大学的标志。大学知识生产方式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生产力方面体现为知识的认识维度,由认识模式和认识手段两个要素构成;生产关系体现为大学的组织维度,由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两个要素构成。知识生产方式的演化就体现在认识维度与组织维度之间的互动上。大学作为知识生产组织,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追求高深知识为基本取向;以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为统一的组合体;以学科为基础的组织结构;以学术自由为"元规则"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2.
被人誉为“总统工程”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正在引起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且迟早被卷入其中。信息高速公路的涵义可以从技术的、市场的和社会的,等等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信息高速公路是信息社会的基础结构,是一种新型的生产力。它的发展必将带来社会生产关系和人类价值观的变革,从而导致社会范式的转变,建立在新的社会范式基础之上的新型社会必将到来。  相似文献   

3.
追求确定性知识的思维方式及其现代性后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追求确实可靠的确定性知识,构成了哲学和自然科学得以成立和发展的传统。随着这一思维方式在人文社会知识中的贯彻,确定性及其所导致的知识霸权和控制构成了现代性的一个基本纬度;后现代的相对主义是上述现代性的极端的怀疑主义后果。确定性的思维方式使我们不能真实理解科学及其发展。不论是从知识论自身的发展,还是从追求确定性知识所导致的现代性后果来看,我们必须正视知识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4.
知识经济与当代社会发展的关系特征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当代社会经济结构功能分化的结果,它不仅表现为一种以知识为基础并直接依据于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新经济形态,而且也包含了由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而导致的相关制度与文化价值观念的转换与变迁。随着知识经济的特征与意义日益突出和明显,随着知识经济与当代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日趋频繁,当代社会发展的形式和特征也开始表现出一些新的转换与变动后果。  相似文献   

5.
我国知识贫困的现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以知识创新的特点的新世纪,知识因素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中最重要的因素,在收入贫困,人类贫困以知识贫困三种贫困表现中,知识贫困成为最大的贫困和贫困的根源,做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追逐知识发展这一”移动目标”的过程中,知识贫困愈显严重,本文对我国知识贫困方面的现状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从术语学的角度看知识管理体系的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术语是知识的交流媒介,没有术语就没有知识。鉴于术语学在知识管理体系中的重要性,本文从术语学的角度来谈知识管理体系的建设问题。文章先从定义知识和知识管理概念入手,然后用例子分析了知识管理的重要性,最后阐述了术语管理是知识管理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以期人们能够从知识工程建设的角度来重视术语知识网络资源的建设,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当今知识生产力时代,区域知识资本优势是形成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和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以合肥为中心的安徽省会经济圈,在培育以知识资本优势为主体的区域核心竞争力过程中,应当与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战略相结合,构建“五纵一横”的区域知识创新网络,将合肥突出的科教优势转化为区域知识资本优势,以知识资本化为主导推进人力资本战略管理。  相似文献   

8.
科学社会学视野中的科技传播和知识创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长期以来,科技传播仅被视为既有知识的传递扩散,而未将知识创新与之加以结合考虑。本文以科学社会学为理论视角,认为科技传播是知识创新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分,知识创新也是科技传播的重要目标,力图为促进科技传播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8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术语学在知识产生、知识获取、知识代表和知识传递过程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欧洲的术语学家从人们对信息流的研究和对知识秩序的重视上得到启发,设计了普通术语学的概念动力学模型,揭示出术语学和知识技术相互依赖、彼此依存的内在联系,并由此得出术语学和知识技术一体化的模型。文章着重对这一理论发展过程进行论述,以期为中国术语学理论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0.
网络的概念分为不同层次,网络在社会中的发展与功能也由此逐层延伸,拓展,因此也相应经历几个阶段,首先从技术层次看,网络是技术革的产物,网络技术及网络设备是网络存在的物质基础,网络技术的诞生为人类社会实现了一次物质,能量,信息的新的转换,其次从经济层次看,网络经济的生产力基础是知识生产,网络不仅具有传递信息,知识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各经济要素之间的关系及组合方式,再 次从社会层次看,在网络技术与网络经济的高度发展之下,网络社会的确立是必然趋势,网络社会将改变人类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1.
从阶级分析到生产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推荐一种新的思维模式,生产力分析的方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研究各种社会、历史、经济、政治、文化问题,必须应用生产力分析的方法。过去我们习惯地使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其实,即使在革命战争时期,阶级的划分,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也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来决定的。应用这一“生产力分析”的思维模式,将能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某些问题,分析和理解当代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走向,也将能帮助我们探讨和认识腐败问题。学习十六大文件精神,就要学会“生产力分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现代术语学的奠基人维斯特(E. Wüster)在其专著《普通术语学和术语词典编纂学导论》(Einführung in die Allgemeine Terminologie und Terminologische Lexikographie)[1]中定义“术语是一个专业领域的概念指称系统,它包括了所有的专业表达,这些表达是一般的、常见的”。传统的术语学研究局限于对词汇的研究,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术语的抽取和标注更多地来自真实文本,特别是更加依赖于知识库的构建。本研究重点在于以越南为例构建南海领域汉英本体知识库,对领域相关术语及术语间的关系进行描述,以实现对南海领域知识的系统组织,更好地服务领域术语研究和基于知识本体的术语翻译。  相似文献   

13.
奥康纳认为,唯物史观的第一重矛盾理论缺乏自然维度。通过自然、文化和劳动范畴的融合,奥康纳建立了以生产条件为核心范畴的第二重矛盾理论,对资本通过危机而积累的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资本积累、生态危机、经济危机之间的内在联系,预示了对生产条件进行社会主义式重建的趋势。以第二重矛盾理论为基础,奥康纳反思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和教训以及生态运动的现状和问题,探讨了生态学与社会主义结合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14.
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及新技术在企业中的推广和应用,从根本上改变着企业赖以存在的内外部环境、发展要素及运行机制,促使企业组织范式逐渐从传统经济的科学管理向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管理转变。本文从组织范式变革与环境变化二者耦舍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了“范式悖论”的成因,并对组织范式进行了基本分类,分析了不同类型组织范式演进的路径和动力来源,结合知识经济条件下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构建了基于二重空间的企业组织网链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5.
生活世界是人类知识生成和发展的基础与背景,是知识理性的家园。遵循其元科学研究的自然主义路子,齐曼从认识论视角和文化语境,考察了基于生活世界所产生的人类最基本的知识———生活世界知识,探讨了生活世界知识的基本特征,有助于我们厘清生活世界知识与科学知识的关系,进一步把握科学知识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在并购完成即法权关系重组完成之后,文化整合的问题经常会被技术方面的问题所遮蔽。文化整合的载体在于内隐知识的扩散,而借助的途径是共同叙述的构建,其过程同时就是企业的社会化过程。这一点关系到并购企业管理战略的制定,关系到企业并购的最终成败。  相似文献   

17.
科技观的变革是科技工作的根本变革,国家主流科技观应当与时俱进。21世纪以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更加突出;科技成为国家安全的根本保障;科技已是最具时代性的先进文化。总之,当代科技已经成为核心综合国力,仅仅把科技看成生产力已经远远不够了,应当着力构建"核心综合国力科技观"。"核心综合国力科技观"是对"科技是生产力"观点的继承和发展;这一变化,绝不仅仅是科技社会功能范围的扩大,而是关于科学技术的性质、功能、以及科技与社会互动关系认识的质的飞跃。构建新时代科技观的着力点主要是:继续深化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牢固树立科技是国家安全根本保障的信念;充分认识科技文化的引领作用等。  相似文献   

18.
从术语学产生的历史背景着手,探讨了术语学与科学理论发展的关系,特别是探讨了普通术语学与维也纳哲学学派在科学理论发展方面的关系,由此梳理出普通术语学与以概念为基础的现代知识技术之间的理论联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农学家在探讨农业技术的同时,始终要考虑人的因素。他们认为,天、地、人三才之中,人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因素,而人的因素又是由“人和”及“人力”构成,人和需要靠道德来维系,人力又包括智力和体力两个部分,于是三才中的人又可分解为德、智、体三个方面。传统农学理论中有关“人”的论述方面,虽然认识到了“智力”或“知识”的作用,但尊重知识并没有成为一种社会的共识。重体轻脑、重德轻艺的片面认识,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反过来又强化了体力和道德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