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据报道,2008年2月22日,美国在弗吉尼亚州美国海军靶场试验了新型武器———电磁炮。试验中电磁炮准确击中了数十个靶标。该电磁炮在外形上与传统火炮有着较大的区别,它的助推力是电,而不是火药,其速度可达到宇宙速度。俄罗斯科学院高温研究所所长福尔托夫院士指出,近几十年来世  相似文献   

2.
反卫星武器研制状况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美、苏反卫星技术途径和武器发展进程进行了全面、详细的分析、研究,重点阐述了苏联共轨式反卫星拦截器和美国的F-15机载反卫星导弹及动能、定向能反卫星武器技术方案,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推断了今后的发展势态。本文还对美、苏关于反卫星军备控制条约谈判的态度和立场进行了剖析。最后,对我国如何加强空间防御,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反卫星技术发展计划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历史沿革和特点,并引用国内外许多实际战例论述了地空导弹武器在防空作战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系统仿真的概念,并以防空导弹武器为例重点探讨了系统仿真问题,包括技术发展历史和实际应用,仿真建模哲理,模型“验证”和“确认、有效”的基本概念,武器研制与仿真试验一体化设计问题。最后归纳出7条简要结论。本文对于其它大系统仿真都有实际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扼要地介绍了现代战争中战术空间光电对抗环境的特点,侧重于从制导体制上分析红外寻的制导导弹的反对抗措施,其中包括背景辐射鉴别技术(空间滤波技术、光谱滤波技术)用于抗背景干扰的原理、特点和实例分析,以及多光谱(多色)技术、红外图象制导技术、智能跟踪技术、光电复合制导技术、导弹的战术机动和某些单项技术用于抗人工干扰的原理、特点和实例分析。最后,笔者提出了对我国未来开展红外制导武器反对抗技术研究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美国不顾苏联的强烈反对,坚持其“战略防御倡议”(SDI)计划,继续从事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新技术的探索研究。与此同时,自1985年9月以来,已经两次成功地进行了从飞机上发射反卫星拦截器的试验。小型非核拦截器的成功反映了当代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展趋向,而反卫星武器的常规化也很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7.
据研究战争、革命与和平问题的胡佛研 究所一篇专题报道,苏联已经形成一种分层弹道导弹防御体系(BMD),与美国弹道导弹可能达到的能力相比,苏联要领先许多年。 苏联的战略防御体系包括反卫星武器,反弹道导弹,12,000个地对空导弹发射装置(其中一部分可用作反弹道导弹),4,000  相似文献   

8.
射束武器也称定向能武器,是美苏军事首脑们设想中的新一代武器。美国总统里根在1983年的一次电视演说中,呼吁美国科技界研制这种武器,并期望它在弹道导弹防御中起决定性作用。对于里根的演说,美国科技界持有互相对立的两种看法,众说纷纭。尽管如此,美国政府仍以平均每年约5亿美元的投资研究这种武器。  相似文献   

9.
针对网络化防空体系的多传感器-多武器协同任务规划问题, 考虑任务要求、装备性能、运用限制等约束, 构建多武器拦截与多传感器跟踪任务规划模型。前者以拦截时机、次数等为优化目标, 输出武器-目标配对以及对目标的拦截时段、跟踪时间要求; 后者以满足跟踪时间要求为目标, 输出传感器-目标配对和对目标的跟踪时段。设计了基于时段优选拼接和分支定界法的多传感器-多武器协同任务规划算法, 生成多传感器-多武器协同交战计划, 支持多传感器接力跟踪、跨平台打击引导、多武器协同抗击。在假定的舰艇编队与预警机协同防空场景下验证了所设计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高功率微波武器的发展与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功率微波武器是一项正在发展的战略和战术武器。本文简单介绍了国外高功率微波技术的发展过程,评述了高功率微波源装置的特点、武器效应与对抗措施及最新研究成果,最后指出了高功率微波武器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一种基于DEVVSy-SysML-CPN的层次化武器体系建模与分析方法,该方法通过系统构件的逐层分解,以及系统静态模型、逻辑模型、可执行模型逐级映射的途径,能有力地应对集成复杂武器体系结构的分析问题,很好地支持了DoDAF的建模规范.重点阐述了DoDAF建模规范在复杂体系结构建模方面的不足,以及DEVS、SysML所做的改进.  相似文献   

12.
简要介绍了研制舰船多武器平台分布交互仿真系统的由来和作用,重点分析了建立舰船多武器平台分布交互仿真系统的几项集成技术,最后对系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空间战争并不是苏联军事科学新近的研究科目。早在40和50年代,苏联就受益于被俘的德国人才,开始了弹道导弹防御(BMD)研究计划。1973年,H·A·洛莫夫上将在他的《军事领域的革命》一书中评论反弹道导弹防御的“特殊紧迫性”和当时西方弹道导弹防御(包括粒子束武器)研究和发展进程时指出:“苏联在发展主动式空间防御武器方面,……正在进行着广泛的研究”。1976年,B·M·邦达连科上校在编著关于指挥、控制和通信(C~3)一书时告诫读者说。能够提供防御大规模破坏武器手段的一方将会获得决  相似文献   

14.
使用多种防空武器时目标分配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就防空作战中使用多种防空武器时的目标分配问题建立了数学模型 ,并给出了具体算法 ,为防空指挥控制系统中的目标分配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15.
作战飞机效能评估以及武器设计的系统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给出了作战飞机效能评估指标与机载武器系统之间的关系模型 ,分析了效能评估 ,武器设计 ,以及面向战斗任务多样性所进行的武器规划之间的递进关系 ,同时 ,运用大系统分解方法成功地解决了作战飞机的武器最优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16.
魏丕勇  闫清东  马越 《系统仿真学报》2006,18(4):1048-1050,1054
无人地面机动平台底层驱动技术是基础支撑技术。由于电池、电机及其驱动控制、平台本体三者之间匹配好坏直接影响无人地面武器平台战术技术性能,因此研究平台内外侧履带的动态功率、扭矩分布及效率等对于匹配是十分重要的。结合小型无人地面武器机动平台,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建立包括电池、电机、驱动器、控制器以及车体在内的无人地面机动平台驱动仿真模型,对平台的驱动系统进行全面的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证明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星球大战”指的是对战略核武器防御的研究计划,即研究反战略导弹武器的方案及其可行性问题。由于设想的武器系统联系到很多星载装置,所以称“星球大战”,是里根总统在1983年3月23日电视演说中提出的。本文将主要涉及武器研究计划的技术方面而不来论述它对和平、军备控制及国际稳定的影响。设想的武器主要是非核的,想在导弹的不同飞行阶段实施多层次拦击,重点放在助推段及助推段后。定向能武器,包括激光武器及粒子束武器,是这两个层次拦击手段的主要选择,但目前都还有很多技术问题有待解决,尤其是粒子束武器,非短期内可成为现实。近期可做到的,还是利用以动能杀伤为基础的导弹,在再入段前后拦击。研制和部署这样一个防御系统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还需进行某些基础研究,对它的有效性与现实性还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当前利用动能杀伤的武器,大多利用战术武器发展方面的某些先进技术,所以根据我国的经济技术条件,当前做好先进战术武器的研制工作,就会为反导准备一些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8.
洲际弹道导弹突防效能仿真评估系统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丁保春 《系统仿真学报》2002,14(10):1325-1328,1332
论述了在现代反导防御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导弹的突防能力对保证武器实际交通的重要性。分析了评估洲际导弹突防效能面临的主要困难。提出了建立以人为主,人机一体的综合试验研讨环境的构想和洲际弹道突防效能仿真评估系统的总体方案,重点阐述了仿真试验评估系统的构成和特征,介绍了防御体系与对抗环境描述,试验边界条件界定,系统总体集成,系统强信度评估、联邦开发,突防效能综合评估,多媒体演等系统实现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9.
防空体系必须全面、准确地掌握其周围的电子战环境,才能在战争中赢得主动,而由于电子战环境的复杂多变,要能够全面、准确地分折描述防空体系周围的电子战环境,必须利用专家系统技术。根据防空体系指挥中心专门配置的电子战环境侦察系统,防区中各雷达以及上级指挥中心和友邻部队获取的所有空中干扰信息,进行推理,以达到全面、准确地分析描述防空体系周围的电子战环境,从而帮助分折敌方的作战意向,并对防区中各有关武器作出最佳的抗干扰作战行动决策。文中详细介绍了电子战环境分析描述知识库的设计思想,以及专家系统的组成及主要技术特点,最后还给出了仿真数据的显示结果。  相似文献   

20.
讨论了高层体系结构(HLA)技术应用于鱼雷武器性能仿真的需求和关键技术以及该仿真系统的VV&A:(1)建立精确的武器系统仿真模型;(2)解决实时性问题;(3)建立有效的VV&A技术保障。在基于HLA的鱼雷武器性能仿真系统的FEDEP开发过程中利用Labworks工具集辅助进行FOM/SOM校核、互操作性校核以及联邦测试等VV&A过程,采用主观判断分析、软件测试和频谱分析等方法对鱼雷控制系统模型、弹道模型和自导系统模型进行了校核与验证,提高了HLA仿真试验结果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