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甘青川发震块体及其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志德 《科学通报》1983,28(2):111-111
近二十年来,板块构造的研究中反映出板块边界与大地震的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揭示了地震发生的某些规律性,明显地表现于海洋和大陆边缘。随着研究的深入,各地学者陆续把板块划分的更细一些,涉及到大陆内部一些板块边界的划分,即属于次级板块或孕育中的分离板块边界。我们曾讨论过大陆内部次级板块边界地震活动的特征,并提出划分次级板块边  相似文献   

2.
陈海泓 《科学通报》1992,37(6):537-537
在“华南中生代造山作用”这一设想中,华南主要存在三个岩石圈板块:扬子板块,华南板块与东南亚板块。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在前中三叠世处于分离状态,其间可能存在一洋盆,许靖华等曾称之为“板溪洋”。为进一步验证这一科学预见,作者于1989年10月与12月,在分属于扬子板块的四川省武隆县附近与华南板块的广东省连县附近分别采集了下三叠统古  相似文献   

3.
谈镐生 《科学通报》1981,26(15):939-939
岩石圈板块的运动规律对于研究板块的驱动机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一直吸引着地球科学家的注意,文献[1]和[2]曾试图利用统计图表的方法,找出板块运动速度分别与板块的总面积、大陆面积、洋脊长度、海沟长度和换转断层长度之间的关联。但是,都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规律性结果。  相似文献   

4.
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地壳与上地幔速度结构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廖其林 《科学通报》1987,32(12):933-933
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地处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的舌状突出部位。受这三大板块的碰撞,俯冲,挤压,拉伸及上地幔物质上涌的综合作用,使得该区有着奇特的地壳与上地幔运动,发展,演化历史和地球动力学过程。前人曾用工业爆破观测方法得到某些有意义的成果。我们首次在该区开展了人工地震测深方法,对该区地壳与上地幔速度结构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与探索,得到了该区地壳深部速度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5.
地球自转运动与新疆灾害性地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大伟 《科学通报》1990,35(8):619-619
新疆地处欧亚板块的中南部。它受到南面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作用,以及西伯利亚板块向南挤压的影响,使新疆成为一个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的内陆地震区,列居全国第三位。新疆自有历史记载的1600年到1988年,新疆发生包括3次M_s≥8.0级大地震和18次7.0—7.9级灾害性地震马宗晋等人在研究内陆地震的动力问题时,曾认为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应考虑为全球地震活动的一种主要动力源。  相似文献   

6.
梁卓成 《科学通报》1985,30(19):1560-1560
一、前言 用铀系同位素测定年轻火山岩的年龄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方法,它适用于测定30万年内火山岩的年代。腾冲火山群位于我国云南西部,地处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边界,在这样地质环境下曾发生了自上新世以来大量的火山活动。测定火山的年代,对评价该地区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部地震与水旱的地域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汤懋苍 《科学通报》1995,40(19):1795-1795
我国地壳同时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挤压.印度板块表层的向北运移速度平均是6cm/a,此乃多年平均结果,对个别年可以相差很大.在板块加速挤压的年份,由于应力积累的加速,板缘地震就增多,这已是地震界的共识.于是板缘地震的多寡可以作为板块间挤压强度的一种指标.地壳的张合变化对大气运动会有什么影响?作者曾提出,当地壳受挤时地裂隙变小,妨碍地内流体(液或气体)上传.使地表层变冷,致使干旱少雨.本文的统计事实再次表明此看法可能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8.
蔡祖煌 《科学通报》1985,30(24):1891-1891
念青唐古拉山山前断裂位于中国板块与印度板块间的地缝合线附近,属切穿花岗岩质层的基底断裂。在这条断裂的西藏羊八井段附近,1951年11月18日和1952年8月18日曾相继发生8.0级和7.5级两次强烈地震,说明该段断裂现今仍在活动。为了解其现今活动深度,并为了解在地缝合线的这个部位是否有地幔物质上涌,我们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Scripps海  相似文献   

9.
《科学24小时》2011,(3):51-51
最新研究称,板块运动在火星地质历史中可能占有重要地位,这一观点和传统看法相悖。此前,科学界一般认为,由于火星太小,其较快的内部冷却速度不允许它存在板块活动。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科研人员认为,火星奥林匹斯火山两北侧的一大片区域可能保存着板块活动的证据。这片区域存在大量的山脊和断崖。  相似文献   

10.
当地质学家勘察地球时,他们碰到了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基础物理和简单的计算机模型都证明地层中的地壳板块宽度最多仅有3000km,但事实上板块却以某种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向两侧延伸了不少。位于太平洋底下巨大的地壳板块其横向跨度已达到了12.000km,同时其它的许多地壳板块的宽度也达到理论值的2~3倍。为了解决这个由来已久的问题,现在通过巨型计算机模型的不断调试,已经有了些眉目。板块模型的运行规律是以模拟表层地壳和下层地幔的运动为基础。而在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大学工作的汉斯一彼得·邦奇(Hans-PeterBunge)和马克A·理查…  相似文献   

11.
秦升 《科学之友》2005,(8):37-37
研究非洲板块沿东非大裂谷缓慢位移的科学家们决心通过实验证实到底是什么东西促成了板块的移动,数百万年后,现在的裂谷是否将变成海洋。  相似文献   

12.
如果卡斯卡迪亚断层曾发生过超级大地震,靠么,它会卷土重来吗? 科学家相信,孕育-个8级以上的板块大地震大约需要400年至500年的时间.如果卡斯卡迪亚断层曾发生过超级大地震,终有一天它还会卷土重来.那么下一次它会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发生?威力有多大?会造成多大的破坏?  相似文献   

13.
根据全球构造板块学说,地壳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分割为彼此相对运动的板块,板块当中有的块大.有的块小.大的板块有六个,它们是: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板块。全球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大板块的边界上,一部分发生在板块内部的活动断裂上。经科学家研究,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有三个:  相似文献   

14.
根据全球构造板块学说,地壳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分割为彼此相对运动的板块,板块当中有的块大,有的块小。大的板块有6个,分别为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的隆起是地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解放以来,我国地质科学工作者曾历尽艰辛,对青藏高原进行了多次科学考察,并获得重要成果。《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与板块构造》一文,是作者根据几年来科学考察的研究成果,运用板块学说对喜马拉雅山脉形成机制的一种见解。  相似文献   

16.
在一幅日本地震灾害地图上,黄色代表着地震灾害的高风险区域,而沿福岛周围的地区以绿色显示,标志着这里是地震灾害的低风险区域。由于日本地处几个地质板块的碰撞区,这个国家几乎所有地区都坐落在地震危险区域。大多数科学家曾预测,  相似文献   

17.
大西洋中脊现今扩张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双根  朱文耀 《科学通报》2002,47(13):1027-1031
基于最新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IERS)发布的ITRF2000速度场建立独立于任何板块模型假设的现今全球板块运动模型ITRF2000VEL,并求出北美与欧亚、北美与非洲、南美与非洲板块的相对Euler矢量,同此给出了大西洋中脊的现今扩张速度,与地质模型NNR-NUVEL1A相比,呈现出南大西洋中脊扩张速度大于北大西洋,但南大西洋中脊在减速扩张,北大西洋中脊在加速扩张,反映了大西洋中脊现今扩张运动特征。  相似文献   

18.
<正>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东部有一座小山。白天,这座山烟雾缭绕。但是,每当夜晚降临,人们总能看到山上燃起阴森恐怖的“蓝色火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蓝色火焰原来,这是一座活火山,名为“卡瓦伊真”。印度尼西亚位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火山爆发和地震活动十分频繁,爪哇岛更是首当其冲。它原本就是一座因火山喷发而形成的海岛,岛上沿东西方向一字排开几十座高大的火山,卡瓦伊真火山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中国海相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海相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主要经历了两大构造期和5个构造演化阶段.两大构造期是指早古生代板块离散-漂移控制下的海相盆地形成和晚古生代以来板块聚敛-碰撞控制下的盆地叠加改造这两大构造期.5个演化阶段如下:①元古界-中石炭世,小陆壳板块在大洋中的漂移和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海相盆地的形成;②晚石炭世-中三叠世,陆壳板块向北的拼合聚敛和海陆交互相沉积盆地的发育;③晚三叠世-早白垩世,板块拼贴以后的构造稳定阶段和陆内沉降控制的湖相沉积盆地的叠加;④晚白垩世-古近纪,受新特提斯洋和西太平洋板块活动的影响,海相沉积盆地经受陆内变形,发生埋藏、隆升剥蚀或破碎;⑤新近纪以来,受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及其远距离效应的影响,海相沉积盆地边缘发生前陆挤压和盆山耦合作用.构造演化过程控制了中国海相沉积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古生代海相沉积盆地的形成奠定了油气藏形成的物质基础,中新生代的构造叠加与改造决定了油气成藏与保存的关键条件.晚元古代-早古生代,漂移在大洋中的古板块上沉积的深水相泥页岩和陆缘海碳酸盐岩层序中,发育了优质的海相烃源岩和礁滩相储集层.晚古生代,陆壳板块聚敛并上升成陆,克拉通盆地内部的古隆起成为油气运移、聚集和储集的良好空间,同时海陆交互相沉积的煤系地层形成了区域性的封盖层.中新生代的构造稳定性决定了古生代海相盆地的保存条件.具有前寒武系结晶基底,构造活动相对稳定,盆地改造程度低的海相沉积盆地和其中古油气藏容易保存,例如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等都是有利于海相油气勘探的地区.  相似文献   

20.
杨槐 《大自然探索》1994,13(3):112-120
本文根据系统论哲学观,讨论了当代地质科学主导理论板块说的认识论与方法论问题,分析了所存在的四个根本性理论困难,并基此而提出地学发展的理论新命题──地壳及岩石圈板块运动属性的“三维与两维之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