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赵旭超 《韶关学院学报》2009,30(11):117-120
舒曼的声乐套曲《诗人之恋》,在结构上各自独立,在情节上相互联系,是一个音乐统一体。基于《诗人之恋》的钢琴声部研究,分析其钢琴声部旋律与声乐旋律的处理方式、和声音型,挖掘声乐旋律以及歌曲内容,阐述舒曼声乐套曲《诗人之恋》钢琴声部写作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
舒曼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大师,他在艺术歌曲发展史上承前启后,而《诗人之恋》是他的经典声乐代表作品,其作品以情感细腻、旋律优美、选词考究著称,他继承了舒伯特的抒情与浪漫,重视诗歌与音乐创作的融合,并特别重视声乐作品与钢琴伴奏的作用,对后世音乐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舒曼与声乐套曲《诗人之恋》、艺术风格、演唱分析、经典录音版本推荐这几个方面对《诗人之恋》这部作品进行艺术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潍坊学院学报》2015,(4):44-46
罗伯特·舒曼是德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之一,他的艺术歌曲深受德奥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声乐套曲《诗人之恋》便是诗歌与音乐结合的代表作之一。舒曼的艺术歌曲,把钢琴声部提升到与声乐声部同等重要的位置。分析和研究这部作品,对于深入理解作品,对于提高演奏、演唱、教学水平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天堂与仙子》是舒曼根据爱尔兰诗人摩尔的叙事诗《拉拉鲁克》 ,亲自撰写脚本并为独唱、合唱与乐队采用世俗清唱剧体裁写成的。舒曼是 1 9世纪德国前期浪漫派音乐的化身 ,是想用音乐表现浪漫派文学 ,追求纯浪漫主义的音乐家。浪漫主义是新的思想方法、新的宇宙观  相似文献   

5.
罗伯特·亚历山大·舒曼的套曲《诗人之恋》就像一部抒情的叙述诗,情景交融、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文章分析了套曲所具有的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质朴动人的旋律,生动感人的音乐语言,精致的钢琴伴奏等特征,揭示套曲在世界各国艺术歌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张会忠 《当代地方科技》2012,(10):157-157,159
浪漫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的音乐通常被人们誉为"诗的音乐,音乐的诗",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就是舒曼。他十分注重用音乐来表现人物内在的情感,善于揭示人类精神世界,善于刻画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在他涉及的众多音乐题材中钢琴套曲尤其体现了他典型的独创性风格,《童年情景》即是其钢琴套曲创作中脍炙人口的一部经典杰作。钢琴套曲《童年情景》是舒曼于1838年2月是一部描写儿时情境的回忆录。其创作灵感来自于舒曼对恋人克拉拉的思念之情,由此而触发了他音乐创作的激情。  相似文献   

7.
德国作曲家舒曼的标题性套曲《狂欢节》以其深刻的浪漫主义思想、色彩缤纷的音乐形象和紧密精巧的音乐构思折射出舒曼独特的创作魅力,成为钢琴艺术作品中的不朽经典。  相似文献   

8.
德国作曲家舒曼的标题性套曲《狂欢节》以其深刻的浪漫主义思想、色彩缤纷的音乐形象和紧密精巧的音乐构思折射出舒曼独特的创作魅力,成为钢琴艺术作品中的不朽经典。  相似文献   

9.
从舒曼的艺术生平、钢琴作品、以及对其代表作套曲《狂欢节》的分析与鉴赏等三个方面入手。深入探讨了舒曼在钢琴音乐创作中的艺术思想、美学观念、基本特征和不柯贡献,令人信服地表明,舒曼不愧是19世纪西方浪漫主义音乐杰出的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  相似文献   

10.
舒曼钢琴艺术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世纪前后的浪漫主义音乐在西方音乐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舒曼的钢琴艺术成就宛如一颗闪亮的明珠,任岁月流逝却仍发出熠熠的光芒。舒曼的钢琴作品有时会令人感到深奥、神秘,甚至难以把握,但这无疑是一位浪漫主义钢琴诗人非同凡响,纯粹发自内心冲动的音乐。  相似文献   

11.
清代八旗子弟书《思凡》《僧尼会》和冯至的诗歌《帷幔》《寺门之前》,都是以寺院中的僧人和尼姑的情感世界作为抒写对象的,都写出了僧尼生活的清苦孤寂,他们对世俗生活的向往。写于清代的子弟书《思凡》《僧尼会》承载的是世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简单向往,而冯至的《帷幔》《寺门之前》则是诗人对生命痛苦本质的追问。所以,清代的子弟书《思凡》《僧尼会》泼辣而大胆,五四后冯至的《帷幔》《寺门之前》却感伤而凄楚。  相似文献   

12.
"玉山雅集"与"北郭诗社",以张士诚入吴为标志,先后繁荣于吴中地区。同为吴中文人团体,二者有巨大的差异,表现在三个层面:在雅集方式上,呈现出从"娱乐化"向"文艺化"的转变;在文人心态上,表现为从"纵欲"到"闲适"、从"庆幸"到"无奈"的转变;在诗学思想上,诗人对诗歌功能的理解、诗法与诗体的选择及诗歌的审美风貌都不同。这三个层面相辅相成,既体现了易代之际吴中文人内部的差异性,也反映了吴中文人的整体风貌。  相似文献   

13.
钱钟书先生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通感"的概念,即"以感觉写感觉"。俄国象征派诗歌中大量运用了这一艺术手法。与象征派诗歌不同,叶赛宁以"诗人对世界的感觉"将其运用得出神入化,在其诗歌里,他塑造了一系列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知觉意象,通过这些意象的塑造,表现了年轻诗人对生活、对大自然真挚的热爱。  相似文献   

14.
《恋爱中的女人》是大卫.赫伯特.劳伦斯的代表作之一,其女性主义意识一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运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比分析黑马和李政翻译作品《恋爱中的女人》的二个文本,阐述译本的翻译主体性、"女性身份"与"女性意识"以及强势父权话语压抑下的弱势女权话语,揭示其中的女性主义倾向及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叔均、女脩与牛郎织女起源无关。《秦风·蒹葭》与牛郎织女起源无关。《周南·汉广》是牛郎织女传说的原始形态。秦绝不是有关牛郎织女故事或曰传说产生的地域,而只能是牛郎织女故事或曰传说的流传地域。牛郎织女故事或曰传说在战国时期又有了新的发展,并且牛郎织女故事或曰传说在战国时期已经基本定型。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是我国20世纪40年代红得发紫的女性作家。她的小说主人公大多是一些带有古典美感的女子,这些女子或美丽,或精明,但无一例外的是,在作者的笔下这些女人显得那么的悲惨和凄凉,她们在人生旅程中充满了挫败感。《倾城之恋》主人公白流苏就是这样的女性,她由最初女性意识觉醒到抗争再到最终不得不面对虚伪婚姻,演绎了完整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17.
弗洛姆在论著中提出了一个看似矛盾的主张:爱情以异化为前提条件.同时也要克服异化。我们梳理了前者论证中结合的马克思的历史哲学观、弗洛伊德的心理治疗理论,同时提出了后者的观点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精神理想的相承关系。并且结合上述论述,构建了爱情与异化关系的分析图示,再次重申哲学家对于爱情主题的思考与给予人们的启迪。  相似文献   

18.
基于扩展的Biot理论,研究了覆盖于各向异性不均匀弹性半空间上的受预应力流体饱和双重孔隙介质中Love波的传播.推导了速度的频散方程以及Love波速的上下界限,讨论了孔隙率、不均匀性、各向异性和预应力等参数对波速的影响.通过数值计算,结果发现孔隙介质层基质孔隙的孔隙率、裂隙孔隙率及基质孔隙的孔隙率占总孔隙率的比重越大,Love波的波速越大;随着不均匀程度的提高及各向异性系数的增大,Love波的波速增大.无论是在双重孔隙介质层中还是弹性半空间中,预拉应力会使Love波的波速提高,而预压应力会降低Love波的波速.  相似文献   

19.
《流沙河诗集》是诗人流沙河的代表作,辑录了流沙河20世纪4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诗作,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诗人的思想艺术特点。他的诗具有历史的纵深感与现实的空间感兼具、古典的韵味与民歌的情调杂糅、深邃的哲理韵味和率直的情感抒发融和等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