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自由是萨特最为关注的哲学问题。萨特认为人的自由之根源在于人的意识的虚无性和否定性。认为人作为自为的存在与物作为自在的存在之差别在于人的存在先于本质,这正是人的自由的根本所在。人的自由在于选择的自由,并认为这种自由是绝对的。萨特的自由哲学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最终不过是抽象的个体自由与精神自由。  相似文献   

2.
萨特的自由观是他的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自由”问题是他的哲学的主要标志 ,它构成了萨特从事文学、哲学乃至社会政治活动的一个中心论题。本文从唯物辩证法出发 ,把其分为两个阶段加以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3.
萨特的自由观是他的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思想界,人们除称萨特的哲学为“存在主义”之外,不少人又称萨特哲学为“自由哲学”,可以说,“自由”是萨特哲学的主要标志之一。本文试就萨特的自由观,作一简略的评介。 要搞清楚萨特自由观的实质与特征,须从了解萨特哲学的出发点开始,这也是把握萨特哲学的全部结构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萨特的自由观,从而划清资产阶级自由观同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区别,澄清一些人的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萨特肯定了人的存在与人的自由具有同一性,把自由视为一个本体论问题,确认了自我意识在本体论上占据着先在性的位置,目的是为自由的本体论地位建立根据。在对自我意识内在结构分析的基础上,着重论述构成萨特自我意识理论的思想背景,通过对笛卡尔以来近代哲学中的自我意识问题的批判反思,萨特从存在哲学的角度完成了哲学研究的本体论转向。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萨特的“学格”形成过程,以及其在哲学、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萨特的文学和哲学是有机结合的,他的“学格”与他独特的童年、成年乃至老年的“自由之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庄子与萨特以艺术欣赏与创作来实现精神的自由安顿与独立自存,这就把美从艺术的领域延伸至现实世界。在东西方两种异质文化冲撞的背景下比较二者思想,可以发现他们在自由的概念、追求自由的方式以及对现实的态度三方面有惊人的相似,也存在很大不同。庄子的逍遥游与萨特的自由同具有反异化、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特征;也都希望通过想象、体道等主观方式去达到自由之境界;而他们对束缚自由的现实所采取的态度却截然相反,前者主张迴避,后者勇于反抗。这些异同为艺术化人生的研究提供一个参考语境。  相似文献   

8.
文章探讨了萨特自由现的主要思想来源和出发点;指出其自由现的本体论基础和伦理学意义;并重点说明萨特自由观的局限性以及对广大青少年的危害性所在.  相似文献   

9.
孙强 《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34(4):433-436,444
庄子与萨特以艺术欣赏与创作来实现精神的自由安顿与独立自存,这就把美从艺术的领域延伸至现实世界。在东西方两种异质文化冲撞的背景下比较二者思想,可以发现他们在自由的概念、追求自由的方式以及对现实的态度三方面有惊人的相似,也存在很大不同。庄子的"逍遥游"与萨特的"自由"同具有反异化、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特征;也都希望通过想象、体道等主观方式去达到自由之境界;而他们对束缚自由的现实所采取的态度却截然相反,前者主张迴避,后者勇于反抗。这些异同为"艺术化人生"的研究提供一个参考语境。  相似文献   

10.
自由是自我的无限制,它包含两个意思,首先,自我之作为自我,就是一种限制。其次,自由是一种无限制。 因此,它是限制和无限制的辩证统一,限制和无限制构成了自由的两个基本属性。绝对的、无限制的本体是一种 逻辑诡辩,以此为基础的本体意义上的、绝对的、无任何限制的自由是不存在的。绝对自由的本质就是绝对的限 制。自由是物的自由,而物的存在本身就限制于自己的本质和本质的联系,自由只能通过限制而实现自己。自 由的选择实际上也是一种限制。而绝对的意志自由本质上是一种更深的限制。  相似文献   

11.
萨特人生观有其自身的矛盾性,主要表现为个人与社会相互关系上的认识矛盾、虚无与自由的矛盾以及“人世”与“出世”的矛盾。这些矛盾有其客观的社会环境因素和其个人的主观因素。在肯定其人生观积极的价值的同时,更应看到和克服其消极的作用,进而帮助青年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小城畸人》是舍伍德.安德森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对俄亥俄州温士堡镇上各色畸人思想感情和行为的描写,刻画出人们不满现实,追求个人自由的生活状态。他们的生活与精神状态能从萨特关于"世界是荒诞的"、"人是自由的"、"人要行动"等存在主义观点中得到解释。运用萨特的这三个命题对作品内涵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3.
《庄子·逍遥游》篇涉及到两种自由观念,“无待逍遥游”的自由观和“有待逍遥游”的自由观,庄子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郭象注《庄子》采用六经注我法,对于庄子的这两种自由观念都加以肯定,进而建构了他的一家学说:“适性逍遥游”的自由观。本文从三方面对“适性逍遥游”的自由观展开具体分析:首先说明郭象的基本哲学观,即以“玄冥”、“独化...  相似文献   

14.
“净化”最早源于宗教,文艺悲剧的“净化”说实质是指人的情感的净化作用。追溯“净化”概念的由来,剖析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净化”说,考察并阐述“净化”说在当下审美化生活中的艺术观照功用和意义。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艺术悲剧“净化”说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情感现象,它涉及到人的身心情感的过滤与净化功能。对当下忙于生计、焦虑不安和忘却自我灵魂的人如何保持净化的心境、走向审美人生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身兼作家、文学批评家、哲学家、马克思主义者等身份的萨特提出了著名的"介入文学"观。文章依照此文学观的建构框架,仔细梳理三个关键问题:什么是写作,为什么写作,为谁写作。在阐释的过程中重视此文学观的哲学思辨色彩,摒弃庸俗社会批评的惯常理解,准确把握"介入文学"的确切涵义。  相似文献   

16.
李秀成的“保民为乐”与洪仁玕的“革故鼎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太平天国运动留给后世两份珍贵的精神遗产,即李秀成的“保民为乐”思想和洪仁开的“革故鼎新”思想。“保民为乐”提倡尊重他人的人生价值和人格,是一种人道精神、人本精神;“革故鼎新”建立在对近代社会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上,是一种仿效“西法”,建设近代化国家的精神。李秀成和洪仁开是同时代的人物,但思想认识上有差距。李秀成的思想仍然停留在“改朝换代”的水平,远远落后于时代,它不可能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不可能将中国推向富强。洪仁开了解西方文化和历史,提出了《资政新篇》;从太平天国本身说,《资政新篇》没有得到实施,但是,从中国近代史发展的整体来观察,其所规划的各种改革,在洋务运动时期大多数得到实践。但《资政新篇》过分强调“法制”,丢掉了“伦理道德”。李秀戍的“保民为乐”思想弥补了洪仁开的“革故鼎新”思想。两者都值得弘扬。  相似文献   

17.
《八月之光》的主人公乔性格孤僻冷漠,给人留下了无情凶残的印象。然而在他的内心,也曾有过对亲情的渴望、对爱情的向往。生活对他的残酷磨炼使他失去了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信心,最终成了读者眼中凶狠的杀人犯。文章从萨特“为他人的存在”这个角度来分析乔与他生命中女人的关系,从而探讨他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是20世纪后期西方哲学所广泛关注的概念,对于“现代性”的界定,学术界至今未能达成统一的认识。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引入“现代性”这一概念时,即是为了实现启蒙国民,救亡图存的目的;然而,由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与西方相差甚远,以至于“现代性”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严重的断裂;在“文革”之后,人们开始了一系列的反思,以求在中国实现理想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9.
“道”始终是在中日两国的哲学史上本土思想的最重要的体现,无论是中国的“道教”还是日本的“神道教”.都对文化文学的发展有着绝对的影响和制约。但是中日古典戏剧中对“道”的体现却不尽相同:中国以“道化度脱”为主题的神仙道化剧成为古典戏曲的一个重要分支;日本则主要体现在其戏剧中潜藏着的“真实物哀”的美学意境。深入研究这一课题是中日戏剧比较研究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