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康德的至善概念实际上有四种含义,即“最高的善”——德性、“完满的善”——德性与幸福的统一、人类“共同的善”——“伦理共同体”、“最高的本源的善”——上帝。四种至善及其逻辑关系不仅形成了康德的至善论思想,而且构成了康德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反映了康德伦理学的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2.
“弓有六善”在《考工记》时代已经滥觞,唐代王琚《射经》有所进步,沈括撰《梦溪笔谈》“弓有六善”节,首次披露“弓有六善”名目并作说明性文字。所论甚有见地。“弓有六善”的第一善,沈括原文应是“往体少而劲”,而不是“性体少而劲”。王琚《射经》,又称《教射经》,全文载于唐杜佑《通典》,并无“弓有六善”节。明唐顺之《武编》依次辑录王琚《教射经》、其他作者的射法以及“弓有六善”,经茅一相整理的唐顺之《稗编》始将王琚《教射经》和《事林广记》射法、“弓有六善”节等误合为一书,称“王琚《射经诀》”。《说郛》卷101的“王琚《射经》”乃是明末陶珽所增补,实以《稗编》的“王琚《射经诀》”为蓝本,略为删节而成。  相似文献   

3.
荀况在《劝学篇》里有这么一句話:“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看了一些文章,对于“善假于物”的解释各說不一: 一说,“善假于物”就是善于通过学习以便掌握运用事物的規律;二說,是善于利用別的东西,借助于外物的力量;三說,“善假于物”的关键是“善”字,詼的是充分发揮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問題。  相似文献   

4.
真善美的“善”,既是文学批评的标准之一,也是文学鉴赏的标准之一。本文从增进知识、陶冶情操、享受美感三个方面论述了“善” 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肖飏 《科技信息》2009,(23):283-283
后进生的转化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后进生教师首先不应抱怨,不应急躁,也不要悲观,我们要用“爱”唤醒他们内心的“真”、“善”、“美”.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帮助他们树立起战胜错误和缺点的信心和勇气。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单县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善文化。单县善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主要体现在“孝”“贤”“和”三个文化层面上。新时代,为了更好地弘扬善文化,应通过发挥“孝”的正能量,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激发“贤”的活力,带动乡村走向共同富裕;弘扬“和”的理念,促进乡村文旅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上,老师教我们“善言善语”这个词,并要求大家在生活中寻找。回到家,当我重温这个词时,不禁想起:早上妈妈对我说:“孩子,你上学路上一定要小心,可别闯红灯”;中午吃饭时,奶奶和爷爷对我说:“孙子,吃慢点,别噎着”;晚上爸爸又嘱咐我:“写作业一定要认真,别粗心”。这些话都是善言善语。我想,要是整个社会都像妈妈、奶奶、爷爷、爸爸那样用善言善语说话,那该多好啊!因为那样,人们就不会发生冲突了。用善字组词,充满温情。那么,用其它字组词呢?我不禁苦思着:“快言快语”、“豪言壮语”、“胡言乱语”、“恶言恶语”……啊,祖国的词汇多…  相似文献   

8.
“义(羲)”是儒家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义(羲)”的基本内涵是“善或美”.《说文》:“羲,从我从羊”,这是从字形上给它下的定义.段玉裁注:“从我从羊者,与善美同意.”晋代王弼注《老子》中的“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时说:“仁义,人之善也.”由此可见,“义”和“仁”是不能分割的,是“仁”的一个方面的内容,是仁德的一种表现.由于人具有仁德和善行,这个人就具有内在的美.“义”的其他一些含义均是从“善”这个内涵中引伸出来的.  相似文献   

9.
教师的功用不只是“教”,更要“导”;导师的功能,只是导思。教师在课堂上要善导学生思考,善导学生尝试。  相似文献   

10.
“中庸之道”对中国人民族性格的形成影响至深,但人们也对它误会至深。“中庸之道”绝不是调和折中的意思,而是通往成为圣人君子的众多条“道”中的一条广大精深,水恒不变但又平常、平庸的“大道”,它是善的“中和”、万物的“一理”,方向指向至善,它提醒人们在当今的时代要善于为传统“制造”反传统的“一端”,才更有利于传统超越自身。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首要的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与负责任的公民。科学教育是对“事实”的“真”的追求,人文教育是对“价值”的“善”的追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就是真、善、美的统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借助于对以往德育本质“规范说”与“生活说”的反思,可以得出结论:学校德育的本质意味着教育学生追求“善的生存”方式.学生能否实现“善的生存”则取决于其正确价值观的生成与发展.由此,学校德育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其核心是学生发展型价值观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鲁迅杂的“恶”质是他杂的基本特质,这表现在他对国民性的批判上,对“正统思想”的否定上,对“正人君子”的揭露上,对自己的解剖上,然后,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善”的闪光,但,它作为“恶”的本质不变,是一种达到了至“善”境界的“恶”的字。  相似文献   

14.
生活在17世纪初的福建士人颜茂猷是晚明劝善运动的积极推动者,然几乎被当今学界所遗忘.他的思想活动以“劝善惩恶”、“与人同善”为主要标志,其劝善理论在明末及清代有着广泛影响.茂猷的“情善”、“性近”说对孟子以来“性善”说的儒学传统构成了重大挑战,反映出晚明时代“重情”、“重气”、“重习”以及反思心学、批评道学的思想动向,对于把握晚明时代社会思想的新动向具有一定的历史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15.
《学记》是中国古代一部专门阐释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总结了我国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方面的经验和理论,其包含“建国君民”、“化民成俗”的教育理念,“教学相长”、“善教善学”的教育方法,“豫时孙摩”、“长善救失”的教学原则等.这些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以及教学原则启发当下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培育和提升教师及学生的素质;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改革课程设置;创新教育方法,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分析《孟子》、《荀子》中“善”、“恶”、“荣”、“辱”、“乐”’等字眼的意蕴以探究孟子、荀子不同的价值标准及思想的巨大差导。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散文的体裁特点 ,在借鉴陈善、王国维有关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散文教学应注意“入”与“出”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从中西伦理思想史的角度分析了道德范畴的“善”与“恶”的涵义.并进一步从刑法的本质、特征、目的、制定等角度对刑法中的善恶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刑法是善与恶的辩证统一。作者认为“惩恶扬善”的理念是刑法的最高价值追求,也是刑法学与伦理学相遇的理论契合点。  相似文献   

19.
真善美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千百年来,真、善、美成了人类认识的理想境界和实践的最高目标。对真、善、美本身的探索及其成果,也作为文化思想的一部分,丰富了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在中国,早在公元前6世纪,人们就提出了真、善、美问题,开始了对它的探索。春秋时期,季札把味觉、视觉、听觉所感到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满足视为美。伍举最早给美下了定义,认为美是“上下、内外、大小、远近”关系的协调、和谐。孔子总结、概括、发展了他们的观点,深刻地解释了美与善的关系,认为感性形式的美只有同伦理道德的善完满地统一起来,做到既“尽善”又“尽美”,才算达到…  相似文献   

20.
“奇”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内涵,“第一奇书”《金瓶梅》首先“奇”在作品内容彻头彻尾的“俗”、“邪”、“恶”;其次“奇”在作品主题的“雅”、“正”、“善”、“常”,因此成为一朵伟大而永恒的世情人性的“恶之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