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8 毫秒
1.
随着进攻武器的迅速发展,隐身飞行器和反辐射导弹(无人机)的出现,美国空军不断提高其防空雷达系统的探测能力,最近取得了长足进展。 1.东海岩的后向散射超视距雷达探测巡航导弹试验成功 1988年初,美空军采用改进的BQM-34L“火蜂”遥控飞机模拟苏联从空中和海  相似文献   

2.
苏联的隐身技术,不会逃避掉美国超视距后向散射雷达的有效监视。这种旨在防范空袭的雷达目下正在研制。本世纪末超视距后向散射雷达正式服役时,它将对朝向北美的来袭飞机或巡航导弹(不论隐身与否)进行远距离全高度早期战术预警。 空军上校,主管超视距后向散射雷达研制计划的李(James A.Lee)说道:“这种雷达能监测敌方发出的任何大气层内的空袭物,这种能力可一直保持到2015年。”李的信心,是基于认识到在高频波段内,雷达吸收材料和外形隐身技术对飞机或巡航导弹的雷  相似文献   

3.
反雷达隐身效果的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反雷达隐身效果的仿真方法和结果,证明反雷达隐身飞机可使雷达防空系统的作战效率锐减,特别是与自卫软武器(干扰)相结合时,可大大降低雷达防空系统的发现概率、反应时间和命中率,并可大大减小自卫和远距支援干扰功率或最大暴露距离。  相似文献   

4.
飞行器射频隐身技术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电子对抗技术和军事装备的不断发展, 无源探测系统对飞行器及其所搭载有源电子设备的探测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飞行器在现代作战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受到了严重威胁。飞行器射频隐身技术是通过控制机载雷达、数据链、高度表、电子对抗等机载有源电子设备射频辐射以提高飞行器战场生存能力的重要技术途径, 在当今战场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对飞行器射频隐身技术研究与发展进行了综述。首先, 阐述了射频隐身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研究现状, 介绍了射频隐身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现途径。然后, 分别从射频隐身性能评价体系、最低辐射能量控制、低副瓣数字波束形成、射频隐身信号波形设计、多传感器协同与管理等方面, 对射频隐身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最后, 基于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分析, 针对当前射频隐身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对未来飞行器射频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军用飞行器的隐身能力要求大幅度削减飞行器本身的目标特征,以使在突防时不易被发现。在反雷达隐身技术中,重点是外形隐身技术,故重点探讨了飞行器结构外形的隐身潜力。分别阐述了在空气动力学及动力装置有无突破性进展两种条件下飞行器结构外形在减小雷达散射截面上的潜力,同时还谈到了将外形技术与其它技术相配合而在隐蔽突防上蕴藏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五角大楼计划官员预测,1989财年美国国防预算中国家防空的费用将增加300%。这笔经费将拨给已有两年历史的防空计划(ADI)。ADI的目的是防御2000年以后的隐身巡航导弹。  相似文献   

7.
本文扼要介绍隐身飞机的实战应用及其对现代防空雷达的威胁。然后。按照“对空防御构想”(ADI)计划,详细评述组成防空情报雷达系统的升空平台(预警机、飞艇、气球)载雷达、天(星)基雷达和超视距雷达的反隐身优势。  相似文献   

8.
由于美苏的轰炸机、战斗机和巡航导弹都采用了隐身技术,这对未来的机载航空电子系统、技术和战术将产生巨大影响。 人们将特别重视利用无源红外或毫米波辐射测量型探测器和非连续“观察-记忆”  相似文献   

9.
通过体系作战下的系统作战仿真平台, 利用强化学习方法实时调整巡航导弹航迹, 实现面对敌方传感器的动态隐身。以巡航导弹突防美军“海军综合防空火控”系统为典型作战场景, 基于体系作战仿真平台设计了一种引入动态预警威胁和拦截脱靶量的奖励函数, 使用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算法训练巡航导弹突防模型, 模型训练完成后巡航导弹通过感知预警机和拦截导弹的状态, 改变其机动轨迹以降低探测概率和提高拦截脱靶量, 达到动态隐身的效果, 进而提升其战场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  相似文献   

10.
简讯     
八十年代苏联技术 情报的目标 最近正在五角大楼传阅的一份中央情报局的报告指出,苏联在八十年代将向西方获取的主要技术很可能仍是用于弹上制导计算机的微电子学和计算机技术。 报告指出,苏联在过去十年中,在多头分导再入飞行器的性能和洲际弹道导弹的精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仍需“解决可靠性问题”和发展具有极高精度的新制导律。  相似文献   

11.
有效估计反巡航导弹武器系统命中概率是确定反巡航导弹武器系统弹药消耗的基础, 反巡航导弹试验成本高, 导致数据不足, 给估计反巡航导弹武器系统的命中概率带来困难。本文以防空试验中靶面落点服从二维联合正态分布的现象为切入点, 结合巡航导弹等效矩形域的特点, 提出了基于正态-逆伽马分布的反巡航导弹武器系统命中概率估计方法。选取正态分布和逆伽马分布作为反巡航导弹武器系统命中概率特征参数的先验分布, 并通过贝叶斯分析方法得到相应的后验分布函数。采用参数估计得到先验分布中的超参数, 确定命中概率的最大后验估值, 示例表明了方法的可操作性, 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微波辐射计用于隐身目标探测的性能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微波辐射计用于隐身目标探测的若干基本问题。在分析现有主要隐身技术的基础上,针对隐身目标的特点和隐身材料的电磁热发射特性,提出了利用被动微波遥感器——微波辐射计探测隐身目标的方法。分析了微波辐射计用于隐身目标探测的主要性能指标,并对提高隐身目标被动微波探测性能的研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雷达目标特征信号在导弹制导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雷达和导弹制导系统的设计师来说,隐身飞机的目标特征信号是诱人的。本文将提出一些新的隐身目标特征信号,它包括有低自由度的x~2统计分布模型,宽带频率特性,非线性谐波响应,极化本征值以及双基地散射等。隐身飞行器表面实施阻抗加载将增大目标角闪烁,并使目标成象畸变。部分仿真结果与理论估算相一致。  相似文献   

14.
高速、高机动隐身飞行器严重压缩了防空导弹雷达导引头的探测威力,而通过增加相参积累时间提高导引头灵敏度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技术途径之一。提出一种基于瞬时测频原理的长时间相参积累算法,用于脉冲多普勒雷达导引头对隐身目标的检测。该算法将电子对抗领域成熟的瞬时测频技术创新应用于雷达导引头的目标检测过程中,通过对弹目相对加速度的盲估计,补偿回波信号中的二次项,使得因弹目相对加速度产生的频谱展宽问题得以解决。补偿后的回波信号相参积累时间得以增加,这使得导引头检测灵敏度随之提高。仿真条件下,此算法将导引头的截获灵敏度提高了12.5 dB,作用距离提升一倍有余。此算法还可以推广应用到弹目加加速度或者更高次项存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偶尔留心军事航空技术,人们会注意到,飞机和导弹正大力而且十分秘密地朝着一个新的特性——隐身的方向发展。为了保密,美国禁止隐身计划的承包商在一般非密文件中使用“隐身”这一词,只允许使用“低  相似文献   

16.
多普勒波束锐化(Doppler beam sharpening, DBS)是飞行器实施地形跟随或地形回避的重要技术。针对飞行器高度表在DBS工作模式的射频隐身需求, 利用频率分集阵列(frequency diversity array, FDA)研究了基于射频隐身的DBS高度表。首先通过研究FDA的辐射方向图特性, 分析了FDA的频率增量依赖特性及其距离周期性对DBS模式的影响。以此为基础, 给出了对于DBS高度表的约束条件, 包括了FDA阵元间频率增量、脉冲重复频率、脉宽等, 同时建立了FDA-DBS高度表的射频隐身模型。仿真表明, 相对于相控阵和多输入多输出等阵列, 基于FDA的DBS高度表具有优秀的射频隐身性能。  相似文献   

17.
美国陆、空两军正在研制两种类型的战术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这将使北约部队有可能在目标密集的纵深地带打击苏联和华约的装甲部队和防空部队。这是空陆战(ALB)和2000年空陆战原则中体现的一项战略。由于苏联的58,000辆主要战斗坦克中,有一半以上集结在欧洲,直接对付西方部队,因此  相似文献   

18.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弹炮结合系统作战效能评估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以拦截巡航导弹为例,针对抗击低空目标特点,提出了弹炮结合防空武器系统作战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简要分析了指标选取的理由。然后,采用专家打分的方法取得了几组训练样本,并对所构造的三层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当训练精度达到要求后,再运用BP神经网络对几种典型的弹炮结合防空武器系统对巡航导弹的作战效能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在选定指标的基础上,用训练好的BP神经网络评估弹炮结合防空武器系统作战效能是合理的,减少了评估中的人为因素,使评估的结果更为可信。研究结果可为在现有武器装备的基础上开发和研制新型弹炮结合防空武器系统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隐身系统和多谱系统是重电子技术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将对下一代武器系统产生极大的影响。 隐身技术要求系统在电子学和物理学上是无噪声的。但是,隐身系统在其恢复到被动工作状态之前仍然需要采用能够进行快速  相似文献   

20.
七十年代才逐渐进入实用阶段的图形匹配技术,已经成功地应用于战略巡航导弹、再入飞行器和飞机的制导和导航系统,致使这类飞行器面貌焕然一新。本文简介了构成这种新型导航和制导系统的图形匹配技术发展概况和特点,着重对该领域中所研究的主要技术问题作较为详细的介绍,并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