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前言 兰州炼油化工总厂重油催化裂化装置汽油脱硫醇部分原设计采用Merox两步法即液-液抽提氧化法汽油脱硫醇工艺.从1996年10月开工以来,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由我校化学化工学院夏道宏教授为首的课题组与中国石油哈尔滨石化分公司共同完成的“重油催化裂化汽油MCSP脱臭技术” ,近日通过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的专家验收。参加验收的专家一致认为 ,该技术采用第二代高活性的脱臭活性剂 ,使重油催化裂化汽油脱硫醇效果好 ,精制汽油产品质量稳定 ,精制油品博士试验合格率达 10 0 % ,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科研人员通过 4年的研究与工业应用 ,开发出了重油催化裂化汽油MCSP脱臭技术 ,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已发展成为一项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重要独立应用价值的科…  相似文献   

3.
针对某厂的重油催化裂化汽油脱硫醇装置改造,文章讨论了两种脱硫工艺,并对其工艺原理、工业应用及经济效益进行简介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采用溶剂抽提及色谱质谱法,对催化裂化(FCC)汽油及脱臭后FCC汽油中硫醇性硫及碱性氮化物的分布与含量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不同催化裂化原料的FCC汽油中硫醇的种类和分布大致相同,都存在大量丁硫醇。脱臭后FCC汽油中异构的小分子硫醇和相对分子质量大的硫醇含量较多。苯硫酚的存在对硫醇的脱除和汽油的腐蚀都不利。不同催化原料的FCC汽油中碱性氮化物种类和分布也大致相同,主要由苯胺、吡啶两种物质组成,其中苯胺占90%以上。脱臭前后FCC汽油中碱性氮化物种类和分布基本没有变化。在现有脱臭条件下,碱性氮化物对脱臭催化剂活性和寿命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磺化酞菁钴为催化剂的催化氧化法脱除汽油中的硫醇前已报导。所采用的方法是液—液法,脱臭效果是满意的。对于煤油镏份,用液—液法难以将其中的硫醇除去,一般采用固定床法。固定床所用的吸附剂(或催化剂)有分子筛,离子交换树脂,磺化酞菁  相似文献   

6.
双核酞菁钴磺酸铵用于催化裂化汽油的脱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尿素法合成了双核酞菁钴磺酸铵;通过正交实验及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双核酞菁钴磺酸铵在液-液催化氧化法中对催化裂化汽油脱臭的最佳工艺条件碱液质量分数为10%,催化剂加入量为1.0 g·L-1,反应温度为40℃,反应时间为3min;与磺化酞菁钴和美国进口脱臭催化剂ARI 100-EXL的脱硫醇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双核酞菁钴磺酸铵对汽油的脱臭效果明显优越于磺化酞菁钴催化剂,与进口催化剂的脱臭效果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7.
催化裂化汽油铜片腐蚀合格是重要的国标之一 ,但由于将重油作为催化裂化原料而使部分催化裂化汽油铜片腐蚀不合格。采用国标试验方法和现代仪器分析方法 ,探讨了单一硫化物及汽油的铜片腐蚀现象并对腐蚀产物进行了分析。试验表明 ,油品中某些活性硫化物可产生铜片腐蚀 ,但不同的硫化物产生腐蚀的程度不同 ;汽油中由于存在某些活性硫化物 ,如元素硫或多硫化物 ,从而产生铜片腐蚀。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新一代的汽油铜片腐蚀抑制剂UNOP 2 ,并对其抑制汽油腐蚀性能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 ,UNOP 2油溶性好 ,抑制汽油铜片腐蚀性能优良 ,且不影响催化裂化汽油的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8.
吴忠军  司海娟  吕冲  孙振  高笑 《甘肃科技》2014,(4):23-25,17
介绍了两种国内常用的液化气脱硫醇技术。通过对比发现,纤维液膜液化气脱硫醇技术具有高效传质、非弥散分离的特点,特别是对高含硫醇的焦化液化气具有很好的脱除效果,配合采用碱液再生过程中的二硫化物抽提分离技术,保证了产品硫含量合格,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型液化石油气脱硫醇技术。  相似文献   

9.
采有无套脱臭Ⅱ型工艺,在较低的操作空速下对安庆催化裂解(DCC)汽油进行了脱臭试验。对安庆预碱洗DCC汽油的分析表明,其硫醇以C4及C5硫醇为主,另外还有C6-C8硫醇及大于C8的大分子硫醇,对脱臭汽油先进萃取浓度,再用气相色谱对其进行检测,无硫酸硫存在,由此可知,安庆DCC汽油中存在干扰硫醇硫测定的物质,使分析值偏大,这是安庆DCC汽油硫醇硫含量不合格及硫醇硫看似难以脱除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在炼制含硫原油的过程中,二次加工汽油硫醇性硫含量很高。催化汽油一般为200—300ppm,焦裂化汽油可达1500ppm以上。硫醇的存在不仅使汽油产生恶臭,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而且具有腐蚀性,影响产品质量。硫醇又是一种氧化引发剂,使油品中不稳定成分氧化缩合生成胶状物质。如南京石油化工厂生产的焦裂化汽油安定性差,在汽车衬铅油箱中,产生严重的腐蚀现象,使油品颜色很快变深,并有黑色胶状物质折出,堵塞输油管、喷油咀、滤油器而影响汽车行驶。经鉴定分析,认为是由于硫醇的存在而引起的。因此如何脱除二次加工汽油的硫醇,提高产品质量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两段提升管催化裂解多产丙烯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分析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重油两段催化裂解多产丙烯兼顾汽油和柴油生产的技术思路,以大庆常渣为原料,采用专门研制的LTB-2催化剂,在提升管反应装置上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大庆常渣经两段提升管催化裂解反应,在丙烯收率达到22%的情况下,干气收率只有5.37%,总液收率仍然可以超过82%,并且汽油的烯烃含量低、芳烃含量高,为高辛烷值汽油调和组分;生成的柴油密度在890kg/m3左右,计算十六烷值在30左右,与通常的催化柴油性质相当。重油经两段提升管催化裂解,可在多产丙烯的同时,兼顾汽油和柴油的生产。  相似文献   

12.
两段提升管催化裂解多产丙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分析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重油两段催化裂解多产丙烯兼顾汽油和柴油生产的技术思路,以大庆常渣为原料,采用专门研制的LTB-2催化剂,在提升管反应装置上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大庆常渣经两段提升管催化裂解反应,在丙烯收率达到22%的情况下,干气收率只有5.37%,总液收率仍然可以超过82%,并且汽油的烯烃含量低、芳烃含量高,为高辛烷值汽油调和组分;生成的柴油密度在890 kg/m3左右,计算十六烷值在30左右,与通常的催化柴油性质相当.重油经两段提升管催化裂解,可在多产丙烯的同时,兼顾汽油和柴油的生产.  相似文献   

13.
年产三千吨汽油的天然气凝析油脱硫中间生产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根据川东矿区日产数十吨含硫量1%以上的天然气凝析油,其中汽油组分占85—90%,煤油组分占10%左右的特点,采用次氯酸钠深度氧化法,将大部分硫醇氧化成磺酸,硫醚氧化成亚砜和砜而除去(旧的次氯酸钠氧化法,仅能将硫醇氧化成二硫化物),使磺酸,亚砜和砜均能获得利用,原油总利用率可达97%左右。该脱硫法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效果好,汽油含硫量低,原料就地取材,建厂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次氯酸钠被还原成氯化钠后,大部分可以回收,不会产生二次污染,三废处理工艺简便。 本试验为含硫较高的天然气凝析油和直流汽油的脱硫提供了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天然橡胶胶乳环氧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使用过醋酸使天然橡胶环氧化,考察了过醋酸浓度、反应温度及体系胶含量等因素对环氧化反应的影响,合成了系列的不同环氧化度的环氧化天然橡胶。结果表明,活性氧转化率为100%,控制了开环反应;并通过了红外光谱(IR),核磁1H—NMR、13C—NMR及差热分析(DSC)的确证。  相似文献   

15.
手性膦(L)配位的钯化合物PdCl2L2,L=2-MBPA(1);L=3-MBPA(2),在DMF中的循环伏安法电化学研究表明,二个化合物的氧还性质相近,与膦在D-醣上的碳取代位置无关.化合物的氧还反应有一个还原峰和两个氧化峰.比较化合物(2)在乙氰和DMF中的CV图,显示两个氧化峰系由溶剂配位后的还原产物[PdL2(Solvent)2]1-氧化而得  相似文献   

16.
用极谱分析法测定了汽油中的硫化氢和硫醇硫的含量.以甲醇、吡啶、去离子水作为混合溶剂,以0.1 mol/L KOH溶液作为支持电解质。把传统的酸性底液改为碱性底液,提高了测定的灵敏度.不经过分离可分别测定硫化氢和硫醇硫的含量,最低检出限量均为1.0×10~(-7)mol/L,回收率在95%以上.  相似文献   

17.
玉米芯中木糖的提取及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用氧化-还原滴定法和高压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木糖,推导出氧化-还原法计算木糖的新公式:木糖含量=VNM÷5式中V和N分别为标准高锰酸钾溶液的体积和当量浓度,M为木糖的分子量。比较氧化-还原和HPLC两种方法的结果,准确度分别为0.92和0.82,误差分别为1.03和0.82,说明氧化法的准确度高,计算公式合理。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FTIR技术测定了共聚物的组成,用Fineman—Ross法、最小二乘曲线拟合法(NLS法)、置信区间法计算了甲基丙烯酸三甲基锡酯(TMTM)、三乙基锡酯(TETM),三丁基锡酯(TBTM)和三苯基锡酯(TPTM)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竟聚率,NLS法的数值分别为:r1=1.07,r2=0.63(TMTM/MMA);0.87,0.62(TETM/MMA);0.62,0.58(TBTM/MMA);0.68,0.60(TPTM/MMA),并计算了各单体的Q和e值,讨论了不同取代基结构对其共聚合相对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利用荧光光谱和透析平衡法研究了腺嘌呤、单磷酸腺苷(AMP)、三磷酸腺苷(ATP)与天花粉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荧光光谱揭示腺嘌呤与天花粉蛋白结合后对其荧光强度影响较小,但使蛋白的荧光峰位红移,而AMP和ATP只引起蛋白荧光强度下降而不改变峰位。AMP,ATP引起的荧光强度下降包含着快慢两个过程。透析平衡法测得AMP,ATP与天花粉蛋白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2×10 ̄(-1)mol/L和4.5×10 ̄(-5)mol/L,二者自由能之差为-2.26kJ/mol。  相似文献   

20.
采用共吸附法制备了两种三元混合膜,并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导电原子力(C-AFM)等技术对混合膜表面结构及电子传递性质进行了研究.三元混合膜一种由戊硫醇(C5T)、癸硫醇(C10T)和十六烷基硫醇(C16T)组成,另一种由C5T,C10T和连噻吩二硫醇(BT)组成.在烷基硫醇混合膜中,C10T和C16T插入C5T形成的基底中,且二者出现在组装膜的缺陷处或畴界处,3种分子的导电能力为C5T〉C10T〉C16T.在含BT的混合膜中,BT出现在组装膜的内部,C10T则出现在组装膜的缺陷处以及BT分子周围,3种分子的导电能力为BT〉C5T〉C10T.两种三元混合膜均产生相分离现象,降低组装液中成膜分子的浓度后,相分离的现象有所减轻.由此,可通过调节成膜分子的种类及其在组装液中的浓度,控制其在膜中的含量和表面结构,从而为电子传递提供3种可选择的通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