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龙亚秋 《世界科学》2005,(11):31-32
美、法三位科学家因发展了分子的换位反应,这一过程给塑料、药物和其他材料的生产带来了革命而分享了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在颁奖宣言中称:三位科学家的成果是朝着“绿色化学”前进了一大步——通过巧妙的工艺减少了潜在的有害废弃物。  相似文献   

2.
为了加快推进植物学研究的进展.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HI)与戈登一贝蒂摩尔基金会(GBMF)展开了合作,在全美国挑选了15位最具创新精神的植物科学家加入一个新启动的计划——该计划将大幅提高基础植物学所需的研究经费。加入这一计划的15位科学家将成为HH—MI—GBMF的研究人员,并获得他们在创新研究上所需要的支持,这些科学家分别来自美国各地的13个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3.
这是中美两位科学家有关宇宙存在等科学话题的探讨故事。因为是朋友式的对话、争论,及他们所具有的科普工作的背景,使得原本深奥艰涩的内容,变得通俗、生动,并引人入胜。作者位梦华,开中国两极科考之先河,是为中国自然科学事业做出过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兼探险家;尼尔是一位地理学教授,典型的美国老顽童,一天到晚琢磨稀奇古怪的科学问题,甚至以行动迟缓的老迈身躯亲自试验——这无疑是大科学家必备的素质。本刊将分期连载这个对话。  相似文献   

4.
2010年1O月6日,已逾古稀之年的三位科学家——理查德·赫克(RichardHeck)、根岸英一(EliChiNegiShi)和铃木章(AkiraSUZUki),因“有机物合成过程中钯催化交叉偶联”这一研究成果荣膺201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相似文献   

5.
科学家的研究。在纳税人的支持下进行,因此科学家的成果,理应为公众所了解。但是,如果科研成果——尤其针对有害人类安全的疾病的研究成果——的公开,会被某些人掌握并且不正当使用呢?公开还是不公开,这是个大问题。本文是科学家、相关组织、政府,就禽流感这一疾病.在这一议题上所展开的一场正在进行的辩论的介绍。  相似文献   

6.
顾君  孙雨人  龚和贵 《自然杂志》2016,38(6):420-428
201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Jean-Pierre Sauvage, J. Fraser Stoddart和Bernard L. Feringa三位科学家, 以表彰他们在设计与合成分子机器领域的卓越贡献。本文主要介绍了分子机器的概念,以及三位科学家在开拓该领域过程中取得的代表性成果,并对这一新领域的未来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当人们谈起近代科学的历史时,不能不联想到原子能时代的开创者之一——皮埃尔·居里夫人。作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她一生中所作出的贡献卓越非凡,是世界上第一位两次诺贝尔奖获得者。作为一位伟大的女性,她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同情、支持和敬仰。  相似文献   

8.
一种过早衰老小鼠动物模型的戏剧性返老还童,是否暗示了一种潜在的治疗学方案?一项对小鼠动物模型的研究提示:过早衰老可以通过恢复一种保护染色体末端的酶——端粒酶——的活性得到逆转。通过遗传工程的操作,科学家们使缺乏端粒酶的小鼠出现了早发性衰老。然而,当端粒酶被替换掉后,它们又很快恢复到健康状况,这一发现发表  相似文献   

9.
世界最高科学成就奖揭晓两位美国科学家成为200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他们所开创的一项基因技术,给2世纪的医学带来革命性的进步。本年度诺贝尔医学奖的成果是RNA干扰(RNAi,一种关闭特定基因的自然现象)机制的发现。虽然科学家们目前已把这项技术当作一种极为有效的研究工具,但更为人们关注的是RNAi所具有的潜在应用价值。专家认为,RNAi能用于开发新疗法来根治各种顽疾,如亨廷顿氏舞蹈症、某些失明症、心脏病、糖尿病以及癌症。这两位科学家是现年47岁的斯坦福大学教授安德鲁·法尔(AndrewZ.Fire)和45岁的马萨诸塞州立大…  相似文献   

10.
刘道军 《世界科学》2005,(11):30-31
10月4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三位科学家,其中的一位利用量子力学解决了描述光的行为的理论;而其他两位则根据这一理论发展了识别原子和分子的激光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不久前,美国蒙大拿州出土了一具生活在7000万年前的暴龙的骨骼化石。科学家在这头暴龙的大腿骨化石内发现了骨髓。当时,科学家需要借助直升飞机采运输这块骨化石,但是为便于使用直升机的吊索,必须把这根腿骨化石一分为二,由此就暴露出了骨内残存的软组织——骨髓,这是科学家所完全没有想到的。经过分析,  相似文献   

12.
生物大分子的分析方法--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 0 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三位在生物大分子研究领域里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以表彰他们开创了应用化学分析法对于生物大分子进行分析的方法 .本文对质量分析法和核磁共振法的发展以及三位科学家应用两种方法在生物大分子研究领域所做的开创性贡献作简要介绍 .  相似文献   

13.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在与德国科学家们关于阴极射线本性的论战中确认它是一种带负电荷的"粒子"——电子,而不是"波",颠覆了长期以来被公认的"原子不可分割"的理论。但是,30年后他儿子和另一位美国科学家戴维逊却又证明电子是"波"。那么你从这电子"波粒二象性"发现的曲折过程中能获得什么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我读到这样一则报道,我国一位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时,心中不免产生许多遗憾和反思,中国科学家真的与诺贝尔奖无缘?当然这不会永远如此。相信有这样的一天,让全体炎黄子孙扬眉吐气,这就是中国本土的科学家走上诺贝尔奖领奖台。我们企盼这一天能早日到来。 在当今世界科学的诸多领域,中国科学家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为各国科学家所公认。但总的来说,我们与世界上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在某些方面差距还比较大,这是事实。但是,中国科学家的原创思想常常又是超前的,这对于取得诺贝尔奖又是非常有利的。如果这…  相似文献   

15.
美国科学家相信,16个木星-卫星中,有一个卫星存在产生生命的条件。美国国家大气学和宇航学研究中心加利福尼亚高山观察站的二位专家斯蒂文·万·斯奎勒斯和雷·梯·雷那尔茨,在分析照片——这一组照片是在三年前由无人驾驶的猎人2号宇宙探头拍摄的——之后肯定,在卫星“欧洲”上,厚厚的冰层下面躲藏着一个深至50公里的海洋。水  相似文献   

16.
在没有导航设备的古代,人们走夜路往往需要依靠北斗星判断方向。绿色荧光蛋白正是生物化学中的“北斗星”在它的指引下,科学家在21世纪初开垦大片未知的科学处女地,成果层出不穷。凭借它的帮助.研究人员能够看到以前所不能见到的新世界.这包括大脑神经细胞的发育过程和癌细胞的传播方式等。因而,瑞典皇家科学院把2008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三位发现者和推广者——下村修、沙尔菲、钱永健。 在三位获奖者中,更能引起国人关注的.自然是钱永健.这位华裔科学家在化学和生物两个领域均有建树.可能是世界上被邀请做学术报告最多的科学家。他被公认为利用水母发出绿光的化学物来追查实验室内进行的生物反应方面的先驱,尤其让人津津乐道的是钱永健的家族.他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堂侄,他的哥哥钱永佑也是世界知名的神经生物学家。钱永健最终问鼎诺贝尔化学奖,也让他成为继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之后第7位获得诺贝尔奖科学奖项的华人。  相似文献   

17.
朱长超 《世界科学》2011,(11):13-14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美国科学家索尔.珀尔马特、亚当·里斯和澳大利亚科学家布莱恩·施密特。这三位天体物理学家发现了宇宙膨胀在加速:今年的化学奖奖给了以色列科学家丹尼尔.舍特曼.他发现了非周期不重复的准晶体。  相似文献   

18.
日本科学家们使细胞色素——一种控制人的呼吸的酶——结晶首次获得成功,从而在维护生命方面取到一种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生物化学家的这一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名古屋大学的医药系第二生物化学实验室的尾泽教授是在十月十五日在日本生物化学协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上宣布这个成就的。尾泽说,他的研究小组从牛的心脏细胞里的线粒体膜中提取了细胞色素。尾泽说,这种提取物有五种,各具不同特征——两种是绿色含铜的棒状物,其分子量为150,000个单位,长度为1毫米,宽为0.05毫米;三种是红色含  相似文献   

19.
<正>3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与600位年轻科学家聚会第64届林道大会——在6月底、7月初于德国南部城市林道召开的第64届林道大会上,3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与600余名年轻科学家一起分享他们在包括癌症、艾滋病、人体免疫系统等方面研究的新认识,其中包括30名参会的中国博士生。本届林道大会也是历史上首次女性参加者比例高于男性,女性占52%,男性占48%。为使读者了解一批顶尖科学家在健康问题上的思考和见解,本刊辑选了这组报道。  相似文献   

20.
你问我答     
《知识就是力量》2009,(7):80-80
问:打哈欠是因为困倦,还是让人更清醒? 答:此前人们普遍认为打哈欠是睡眠的信号,最近美国科学家提出的观点恰恰相反——他们认为打哈欠是人体冷却大脑、保持警觉的一种机制。它像心跳、呼吸一样,不为人的意志所控制。它对保护脑细胞。增加脑细胞的供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