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正>2014年7月中旬,听说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张居中教授在河南贾湖遗址又有新的重大发现——发现了定音骨笛,于是我趁去合肥出差之机,和我的同事曲用心教授一道拜见了张教授并一睹国宝——骨笛的真容.张教授欣然拨冗,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向我们详细介绍了他的考古发掘、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切身体会.万:张教授您好!我知道您是"文革"后78级的考古专业大学生,请简单介绍一下您的考古经历.  相似文献   

2.
陆海宾 《科技资讯》2009,(36):219-219
我国的竹笛史,几乎与中华文明史同步产生与发展,有着悠久性、广泛性和群众性。竹笛笛早已成为几千年来人民群众的亲密伙伴,也成为民间音乐中一种不可缺少的元素。竹笛凭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优美的声音,流传在华夏大地上,遍地开花。不仅能够融入柔媚婉约的昆曲之中,也可以贯穿于江南丝竹的行云流水连绵不断之中。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始,河南舞阳贾湖相继出土了30多支骨笛.这些骨笛表明:早在8000年前我们的先祖已经有了诸如音准概念、音孔规范乃至律吕意识,但律学的完全成熟则是16世纪后期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一组考古科学家在以色列北部一处穴居人洞穴中,发掘出了5.5万年前现代智人的头盖骨化石。科学家称,这说明现代人与穴居人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共同生活过。根据科学家的判断,这个头骨的主人生活的时期,正是非洲现代智人向其他大洲迁徙的时代。据悉,此次发现这块头盖骨的地方位于以色列北部一处洞穴中。此前就有考古学家发现,这块区域正是史前文明聚居的场所,他们在这里发掘到了大量的燧石和用骨  相似文献   

5.
伶伦,又名洪崖,是黄帝乐官,曾在西山采竹制笛,确定音律.这段历史,正史无载,但野史、文人笔记和传说在民间滥觞.关于洪崖遗迹,在国内多地皆有,究竟哪一个才是真迹?值得深究.尽管三皇时期没有文字,关于伶伦的记载,是在文字出现以后对民间传说的整理.但是,在古代文献辨别的基础上,在考古成果充分利用的原则上,在自然科学理论引入分析的视野下进行考证,还是能够考证出一个历史活动的真实情况,分辨出伶伦采竹制笛的客观场所.  相似文献   

6.
侗笛     
侗族有芦笙、琵琶、竖笛(即侗笛)、中腿琴等四大民族乐器。侗笛是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竖吹的管乐。侗笛的产生据说是禾杆笛演变而成。过去,每当剪禾把的季节,梯田里总是一片欢腾。从小受到侗族文化艺术熏陶的勒温们(侗语即孩子),在劳动之余或放牧时,细心挑选着又粗又壮的禾杆,模仿芦笙师傅做的芦管,用禾剪在禾杆的一头划开一块,作为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献资料和艺人访谈,对青海藏族民间音乐的吹奏乐器--鹰骨笛的特征及演奏进行了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就其在青海藏族人民生活中的运用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笔者通过对1949~1965年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山东地区竹笛艺人、演奏家、教育家生平资料的查找,及其这一时期山东笛乐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对山东竹笛作品风格的归纳总结,希望能对1949~1965年山东笛乐的发展脉络有一个较清晰的梳理总结。  相似文献   

9.
结合考古学、地理学、文化研究等方法,认为史前考古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进而提出:自然环境是人类文化存在的基础和文化发展的外部条件之一;史前考古在认识不同文化特色的形成、分析遗址区域、探索文化传播的途径等问题时,必须了解相应的自然环境;这对深化史前考古的研究成果,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伏牛山文化圈在旧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居住与生产。近一个世纪的考古发现证明,伏牛山文化圈史前城址遗存非常丰富,是中国史前城址的发源地之一。伏牛山文化圈史前城址演进的脉络完整清晰:城址性质由仰韶文化的初城开始,逐渐演进为龙山文化的城址群,二里头文化的宫城,并与殷商成熟都城相衔接。伏牛山文化圈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相似文献   

11.
Zhang J  Harbottle G  Wang C  Kong Z 《Nature》1999,401(6751):366-368
Excavations at the early Neolithic site of Jiahu in Henan Province, China have produced what may be the earliest complete, playable, tightly-dated multinote musical instruments. Jiahu was occupied from 7000 BC to 5700 BC, considerably antedating the well known Peiligang culture. Here we describe six exquisitely made complete flutes which were found in radiocarbon-dated excavation layers, along with fragments of perhaps 30 more. The flutes are made from the ulnae of the red-crowned crane (Grus japonensis Millen) and have 5, 6, 7 and 8 holes. The best preserved flute has been played and tonally analysed. In addition to early musical artefacts, the archaeological record at Jiahu contains important information on the very foundations of Chinese society. We describe the archa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Jiahu site, details concerning its dating, its place in the prehistory of the Chinese Neolithic, the ethnicity of its population and the results of a tonal analysis of a nearly 9,000-year-old musical instrument found there.  相似文献   

12.
陶瓷乐器作为我国的传统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研制出了近一个民乐队编制的瓷系列乐器。为了大力培养青少年的民族传统文化情结,让瓷乐走进音乐课堂,不仅能弘扬民族音乐,而且还能加强青少年的音乐基础教育。目前,大多数中小学校的器乐教学刚刚起步,对大部分教师来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新课题,关于瓷乐教学,更是音乐教学工作者的职责所在,义不容辞,必须千方百计的克服困难,创造性的开展民族器乐教学工作,从而提高瓷都青少年一代民族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  相似文献   

13.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是一处早期蜀文化古遗址群,在七十余年的发掘历史中,先后出土文物数千件。其中出土的具有音乐声学性能的器物,与战国时期蜀乐器和商代乐器之间有相似之处,并表现出蜀音乐文化自身的特征。通过考证与分析研究,这些器物的乐器功能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14.
竹枝词的发展在艺术史上一直都与地方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唐朝刘禹锡因为受到巴渝竹枝歌的影响,开创了竹枝词文体并引向文坛发展,此后竹枝词受到各地文人的青睐。土家族竹枝词记录了许多土家族的音乐活动,也给土家族地区的音乐创作带来了新的元素,同时也对地方音乐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唐诗是唐朝社会生活的文学记录,从唐诗有关乐器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窥见唐代主要乐器的使用、演奏、演变等情况,为我们研究唐音乐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藉由这些提及乐器的唐诗,我们可以对乐器的人文世界与艺术在不同的时空中有进一步的了解,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据史料记载,回回国曾向元朝进贡过兴隆笙、火不思、胡琴等乐器。兴隆笙用于演奏宫廷宴饷之乐,元朝曾仿制过与其大体相同的殿庭笙,但当时对这种键盘乐器的先驱——阿拉伯管风琴的机械性能似乎还不具备接受的能力.元以后已不见其使用记载。而火不思和胡琴在流人中国后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并在戏曲音乐中被广泛使用。受其影响,还出现了戏曲音乐的主要伴奏乐器三弦。三弦后经琉球传至日本,成为近世日本音乐的大宗三味线。不仅乐器,在元代,伊斯兰乐人、音乐也传人中国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见,伊斯兰音乐的东流,像一条纽带似的将伊斯兰音乐与我国乃至东方音乐连接了起来。  相似文献   

17.
阐述中国当代小提琴独奏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的音乐结构,重点分析作品具有多种速度的布局、多种节拍节奏的交替变换、多种调性转换和多种形象的组合等音乐特色,以及其他一些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8.
施咏 《皖西学院学报》2009,25(4):144-146
作为物理现象,音的强弱直接由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所决定。但是,在音乐表现中并不存在任何一种所谓绝对意义上的力度的标准,音乐中的强弱是一对充满了辩证关系,并且具有多重意义上的相对性的表现因素。音乐中风格流派的影响、人听觉上的差异、乐器性能上的差异,以及力度表现中的层次关系、强弱渐变的过程中无不显示出这一强弱的相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