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年科技人才作为高校自主科技创新活动的生力军,对高校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工作,不断创新培养机制和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系列激励措施,优化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所需的良好环境,使得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不断涌现,为高校科技发展提供了后备人才支持与保障。  相似文献   

2.
声音     
《华东科技》2007,(1):10-10
“要培养大批青年人才。当代科技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竞争。”——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865计划实施二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国内外无数创新成功和失败的事例表明,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在高枝术发展及其产业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把发现、培养和凝聚各类科技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作为高技术发展的基本任务和重要内容。徐部长特别指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要有一种包容和宽容的心态,要给小人物以创新的机会,要给青年科学家以更多的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3.
《科学管理研究》2015,(6):89-92
随着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向智慧经济的转型,创业也在经历着不断的转型和变化,如今迎来了"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的热潮,鼓励全民参与创新和创业,对创业和创新给与政策上的支持,而作为万众创新的关键性人物——青年领军人才,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对于该类人才的培养也成为探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分析目前人才培养机制的不足,探讨青年领军人才应当具备的能力,最终形成适应青年领军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机制,为今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科技创新是指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领域产生新思想、取得新发现、创立新方法、运用新技术的劳动过程,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动力和源泉。创新的关键是人才,特别是对青年人才的培养。为此,应改革教育、教学,充分发挥教育在培养青年创新人才中的主渠道作用,并努力营造支持和鼓励科技创新的良好社会环境,转变观念,大力培养、选拔和使用青年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5.
王继东  张莹瑞  费心昕 《科技信息》2009,(23):170-170,162
当前高度信息化时代要求我我们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教师是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和操作者,所以教师的创新素质成为创新教育的关键。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信息时代教师创新素质的特点以及如何塑造一支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进步需要我们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活动耐心地引导、训练,持之以恒。教师素质的提高,宽松环境的营造,和谐氛围的形成,训练方法的科学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洛阳分公司铁路运输部高度重视青年的培养和教育工作,从对青年提供服务和帮助、全面有效沟通、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素质提升等方面着手,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培养青年人才,为青年职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成长舞台。  相似文献   

8.
正创新人才是现代社会创新的原动力和新经济增长的核心资源,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科技实力、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培养与引进创新人才是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特别是对高层次人才的争夺已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主战场。而高层次青年人才是最有创新激情和创新能力的活跃群体。深入研究高层次青年人才这一独具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刻不容缓。科技激发青年活力,青年造就创新未来。当下,世界正在经历一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青年人才作为重要的创新资源,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引下,如何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实现“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这一目标、推进青年科技人才创新行动、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正是我们需要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0.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需求,是高校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关键所在.创新人才的素质结构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知识素质是基础,能力素质是核心,身心素质是保证.高校必须改革传统教育,形成创新教育观念,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构建创造型的教师队伍,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氛围,重视并加强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才能最终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我国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发展和人才创新活力培养机制的现状,在三螺旋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由“政”“产用创”“研学”组成的面向2035年激发我国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培养机制模型。提出健全科学考核评价体系与弹性激励机制,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完善人才流动机制,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增设人才培养相关基金奖项,落实人才减负松绑;增强青年科技人才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深化国际交流合作,联合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等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2.
社会进步需要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国家富强需要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个人的发展也离不开创新素质。实践证明,创新素质可以培养,而且需从小培养,中小学如保实施创新素质教育,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笔者对培养中小学创新素质的重要性,内涵,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以期对创新素质教育的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工作能力培养浅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素质和工作能力的人才,必须把学校建成具有培养创新素质和工作能力的人才摇篮.毕业设计是大学生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后,进行的具有总结性的工程、科研训练,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实践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根据社会的需求,努力注重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培养创新素质高和工作能力强的各类合格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培养面向21世纪的高级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14.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发青年人力资源,培养造就青年人才大军,是大学生服务经济建设的有效途径。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行动,增强青年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促进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组织青年科技人才为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是高校共青团组织急需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迎接知识经济挑战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需求,是高校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关键所在。创新人才的素质结构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知识素质是基础,能力素质是挂心,身心素质是保证。高校必须改革传统教育,形成创新教育观念,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构建创造型的教师队伍,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氛围,重视并加强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才能最终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6.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高校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培养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极为重要和迫切的任务,而实验教学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实验教学的改革成为当前教学改革中大家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对化学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培养具有“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化学创新人才,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是我们必须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陈国志 《科技知识动漫》2007,(4X):79-79,102
随着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教育则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下一代,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关键,是时代赋予我们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也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不容回避的课题。因此,改变现存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迫切需要的。英语学科的教学灵活多变:活动、表演、游戏等形式多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能提供大量的契机。因此,只要我们英语教师努力探索、钻研,善于创造和发现一定能充分发挥本学科的特点和优势,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做出贡献。现就本人的实践浅谈几点体会和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8.
在崇尚创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是国家最宝贵的资源.体育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型教师.大力培养创新型教师,才能不断地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本文对创新型体育教师素质构建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培养创新型教师提出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科技创新素质是当代新型军事人才必备的核心能力素质之一,军队院校科研管理部门作为统筹院校科研发展的管理机关,在学员科技创新素质培养方面具有重要职能。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的影响,学员创新素质培养方面尚存在很多不足。应完善科技创新素质培养的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积极组织开展类型多样的科技创新活动、制定相关奖励措施、统筹安排有关工作等方面完善相关工作,提升学员的创新能力和素质。  相似文献   

20.
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应然追求。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校及个人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创新人才的内部素质包括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目前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有生源质量、政策因素及教育实践等。培养创新人才需要从政策、学校领导及教师等方面做出切实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