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山东侏罗—白垩纪地层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东中生代地层主要发育侏罗系和白垩系,沂沭断裂带以西的鲁西南、鲁中、鲁北地区发育侏罗纪至早白垩世地层,而断裂带以东的鲁东地区主要发育白垩纪地层。用古生物、火成岩年代分析结果对山东侏罗-白垩系地层进行了划分和对比。将沂沭断裂带以西的坊子组归于早-中侏罗世,三台组归于中侏罗世,分水岭组暂归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西洼组归地早白垩世;将沂沭断裂带以东的莱阳组和青山组归于早白垩世,王氏组归于晚白垩世。  相似文献   

2.
西藏洛隆、丁青地区拉贡塘组为变质海相碎屑岩夹少量碳酸盐岩地层,广泛超覆在下伏不同时代及层位的地层和岩体上,产牛津期—基米里期,及提唐期—凡兰吟期的菊石等化石,其时代应为晚侏罗世牛津期至早白垩世凡兰吟期。多尼组为变质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地层,广泛超覆在下伏不同时代地层及岩体上,产早白垩世化石,且覆于拉贡塘组之上,其时代应为早白垩世欧特里期—阿尔必期。该区侏罗、白垩系界线应划在拉贡塘组的中上部。  相似文献   

3.
二连盆地是中国东北重要的油气、煤炭和铀矿基地,吉尔嘎朗图凹陷是盆地最重要次级凹陷之一。吉尔嘎朗图凹陷的资源勘查工作已经持续了几十年,然而,至今凹陷形成和演化的过程仍缺少精细地刻画。通过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分析、地震反射剖面分析,结合前人地层定年工作,对晚中生代吉尔嘎朗图凹陷地层和构造演化历史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是凹陷的主要断陷期。但是,凹陷在晚中生代并不是始终处于伸展构造环境、凹陷至少在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初(中侏罗统与阿尔善组沉积间歇期)、早白垩世中期(阿尔善组与腾格尔组沉积间歇期)、早白垩世中晚期(腾格尔组与赛汉组沉积间歇期)、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赛汉组与新生界沉积间歇期)经历过短暂但强烈的挤压构造作用。  相似文献   

4.
豫南、皖西晚期中生代地层可以划分为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及上白垩统。属于晚侏罗世的有毛坦厂组、黑石渡组、南召组及西谭楼组下段。白湾组下段可能也应归于此期。下白垩统是这一地区的主要沉积层,有晓天组、锦湾组、西谭楼组上段、马市坪组及白湾组上段。上白垩统则分布零星。该地区有发育较好的侏罗系-白垩系剖面,对它们的研究必将为解决侏罗纪、白垩纪的界线提供重要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北方陆相侏罗系分布广泛,发育完全,各类化石丰富,是研究侏罗系地层的艮好场所。本文根据多年来积累的孢粉化石资料和近期对山东、河北部分地区侏罗系孢粉化石的研究,将该区由下而上划分为早侏罗世晚期、中侏罗世早期和晚期、晚侏罗世早期和晚期五个孢粉组合带。目的是通过孢粉组合带的建立,能对我国北方陆相侏罗系的化分提供一些化石依据。  相似文献   

6.
西藏南部出露有良好的侏罗纪 白垩纪地层,通过实测浪卡子县林西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层剖面,并依据层序地层学原理,对剖面进行了层序地层分析,识别出3个层序.林西剖面主要由维美组、桑秀组和甲不拉组地层构成.晚侏罗世维美组可识别出1个层序,属于低水位体系域的滨浅海沉积.早白垩世桑秀组可以识别出1个层序,为Ⅱ型层序,桑秀组底部为次深海沉积,属海侵体系域;中部为滨浅海沉积,为低水位体系域;上部为火山陆隆,为深海体系域.甲不拉组的石英砂岩属于新层序的开始,为海侵位体系域.晚侏罗世层序地层总体上表现为海退的进积序列,反映了特提斯-喜马拉雅海区持续收缩和海平面下降的过程;早白垩世层序地层总体表现为海进的退积序列,反映了特提斯洋壳的扩张阶段.  相似文献   

7.
选取黄岛地区北西向断裂为研究对象,通过区域野外地质踏勘系统研究了区内北西向断裂特征,并对典型断裂建立了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相似性原理,首次在研究区运用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对晚侏罗世-早始新世北西向断裂的发育演化进行反演恢复,取得了与实际地质情况较高的吻合度,为其形成机制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实际变形支持。构造物理模拟结果显示,黄岛地区北西向断裂的发育演化经历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早白垩世中晚期-晚白垩世和古新世-早始新世3个阶段,构造应力场强度经历了较强—强—弱的演化过程。其中,早白垩世中晚期-晚白垩世是研究区大规模北东-南西向伸展的时期,北西向断裂多形成于此阶段。形成机制上,黄岛地区北西向断裂与晚侏罗世以来中国东部构造应力场的发展演化存在密切的成生关系,其动力来源主要受控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及郯庐断裂带、沧东-兰聊断裂带的走滑活动等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九条岭盆地位于祁连山中段北坡,过去认为该处灰绿色中层泥岩、砂岩夹少量紫红色泥岩、砂岩及灰黑色页岩的组合系白垩世地层,因此,在古地理分析过程中,常常由于其不同于它处(白垩系)的岩石组合,在环境上难以解释;通过本次研究,在其中采获自流井真叶肢介、扁平真叶肢介及真叶肢介,因而将之定为中侏罗世。从而完全改变了原来把该区该地层划归为白垩纪的认识。结合本次研究综合成果证明:早侏罗世本区未接受沉积;中侏罗世河湖发育,接受沉积,沉积物厚度大于750m;晚侏罗世小型盆地沉积了河湖相红色泥质岩层,但多被剥蚀殆尽;在中-晚侏罗沉积盆地的基础上,未接受白垩世沉积,白垩世初期,沉积中心已经北移。  相似文献   

9.
华北东部侏罗—白垩纪盆地演化及其对构造运动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华北东部侏罗—白垩纪盆地演化的阶段性反映了燕山运动的幕式过程.在华北东部侏罗—白垩纪残留盆地分布、沉积充填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背景,恢复了晚中生代华北东部的原型盆地格局.结果表明:早—中侏罗世华北东部处于由古亚洲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演化的过渡阶段,早期发育一些小的山间沉积盆地群,表现为对印支期造成的低洼地区的充填,晚期表现为披覆式沉积;晚侏罗世进入中生代重要的构造转折期,华北东部构造演化受控于西太平洋区板块活动,晚侏罗—早白垩世伸展断陷盆地发育,盆地的展布具有明显的分区性,沉积充填受北东—北北东向和北西—北西西向断裂系统控制;晚白垩世,郯庐断裂带以西的华北东部地区持续隆升,仅局部洼陷有红色碎屑沉积充填.  相似文献   

10.
济阳坳陷东北部中生代构造运动和火山活动及盆地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济阳坳陷东北部中、新生界可划分为上、中、下三个构造层,下、中侏罗统坊子组属下构造层;上侏罗系至白垩系为中构造层,又可细分为三卜构造亚层;新生界下第三系为上构造层.中生代的盆地演化划分为早、中侏罗世大型坳陷和褶陷成盆期和晚侏罗世至白垩纪断陷成盆期两个阶段,晚侏罗世晚期至早白垩世为强烈断陷期.中生代的构造样式以宽缓的褶曲和张性正断层为主,其中下构造层以北东向大型褶曲和北西向较平直的正断层为主;中构造层以宽缓的北西向褶曲和北东向铲形正断层为主,燕山Ⅱ幕、Ⅳ幕和Ⅴ幕在本区有重要影响.中生代的火山活动始于晚侏罗世,于早白垩世晚期停止活动,喷发物呈钙碱性,有两个喷发旋回,每一旋回由爆发开始,喷溢结末,早期偏中性,晚期偏基性,中生代盆地与构造的形成主要受郯庐断裂带活动方式控制.  相似文献   

11.
该文叙述了丹霞盆地红层的古地磁学研究工作的全部过程。通过对岩石剩余磁性的测量及数据分析,揭示了丹霞红层下部存在着一个长间距的正极性带,这可以跟地磁极性年表中的“白垩纪静磁带”相对比;上部则以反极性为主。结合同位素年龄测量资料,对照地磁极性年表,对丹霞盆地红层的时代归属得出以下认识:丹霞红层下部长坝组最老地层的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上部丹霞群最年轻地层为晚白垩世中期。  相似文献   

12.
渤海湾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   总被引:88,自引:3,他引:85  
根据中生界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地层和控盆断裂分布分析,中生代晚期晚侏罗—早白垩世郯庐断裂带的左旋走滑平移导致郯庐断裂带以西自北向南发育了3个北西向断堑系,即北部的渤海断堑系、中部的济阳断堑系和南部的鲁西南断堑系。从区域资料综合分析,渤海湾盆地的基本格局是早第三纪以来的新生代盆地格局。渤海湾盆地的形态、构造和沉积特征及热流值分布表明该盆地在新生代为拉分盆地。根据渤海湾盆地的各个坳陷内新生代各时期的地层分布、沉积厚度和控盆边界断裂在各时期的空间位置以及活动性质综合分析,恢复了盆地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格局。中、新生代盆地构造和沉积分布特征表明渤海湾盆地是一个中、新生代叠合盆地。  相似文献   

13.
川中地区在喜马拉雅期的强烈隆升和地层剥蚀作用下,大部分地区缺失了上侏罗统及以上地层。根据八角场和南充等气田典型井的泥岩声波时差分析,地层剥蚀厚度大约2500m。在不同岩性地层压实校正基础上,应用盆地模拟方法对163口井上三叠统香溪群的埋藏史和有机质的热演化史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香溪群烃源岩在中侏罗世末期进入生烃门限,晚侏罗世为低成熟阶段,白垩纪为大量生烃期。到白垩纪末期,除川中北部达到高成熟晚期以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处于生烃高峰期。早第三纪以来,地层抬升和剥蚀作用导致地层温度降低,阻碍了烃源岩有机质进一步的生烃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残留盆地展布、地层发育特征以及控盆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恢复了华北东部侏罗—白垩纪的原型盆地格局。研究表明,早—中侏罗世,华北东部处于古亚洲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演化的过渡阶段,为弱挤压成盆期,发育中小型山间盆地,早期盆地走向以近EW向为主,晚期NNE向盆地更为发育;盆地早期的沉积表现为对印支期造成的低洼地区的充填,晚期则表现为披覆式沉积。晚侏罗—早白垩世,华北东部构造演化主要受滨太平洋构造域的控制,进入大规模裂陷或断陷盆地发育阶段,火山活动强烈,原型盆地的展布具有明显分区性,受NW/NWW向、NE/NNE向断裂系统的控制,拉张断陷、拆离断陷、反转断陷及走滑拉张型盆地在不同的地区分布。晚白垩世,华北东部隆起剥蚀,仅少数地区沉积充填。  相似文献   

15.
黄骅盆地孔西构造带的构造几何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震和钻井资料揭露的孔西构造带前第三系潜山的地质特征可以归纳为:构造带总体上不对称;构造带内部有地层重复现象;石炭—二叠系地层的位置明显高于两侧的同一地层的高度。用由3~4条向东倾斜的逆冲断层组成的叠瓦扇构造模式能够比较合理地解释上述地质特征。该带向东倾斜的逆冲叠瓦状断层组主要影响前侏罗系地层,侏罗—白垩系与卷入逆冲构造变形的古生界地层之间有明显的角度不整合。但是部分地段的逆冲断层前锋也已切割到侏罗—白垩系底部,表明在侏罗-白垩系发育初期仍有逆冲作用。沿着潜山构造带走向,逆冲构造样式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16.
为了深化准噶尔盆地南缘新生代前构造演化研究,以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齐古断褶带上侏罗统-下白垩统露头剖面为例,利用野外地质调查、二维地震剖面解释、无人机航拍建模,分析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地层之间地层接触关系,结合重矿物不稳定系数和地层厚度分布,得出区域不整合的成因,建立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演化模式.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南缘齐古断褶带上侏罗统喀拉扎组和下白垩统清水河组地层之间存在角度不整合,与中-晚侏罗世欧亚板块南缘一系列的碰撞拼合背景下构造变形引起的剥蚀密切相关.自晚侏罗世进入挤压构造背景以来,天山北缘的构造活动经历了由强到弱的过程,强烈的构造抬升使得喀拉扎组沉积范围明显缩小并整体遭受暴露剥蚀,清水河组超覆在喀拉扎组地层之上形成区域不整合.  相似文献   

17.
建昌-喀左盆地中生代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探讨建昌—喀左盆地中生代演化规律,根据地层接触关系和构造特征,建昌—喀左盆地中生代地层可划分为早三叠世构造层、侏罗纪构造层和早白垩世构造层;早三叠世—侏罗纪末发育收缩构造样式、白垩纪发育伸展构造样式。从各构造样式的特点得出建昌—喀左盆地中生代构造演化:早三叠世—侏罗纪末,地球半径减小、岩石圈板块白转加快且向两极漂移。由于太平洋板块相对欧亚板块向北漂移。在盆地所在区形成收缩构造样式;进入白垩纪,地球半径增加、岩石圈板块自转减慢且向赤道漂移。由于太平洋板块相对欧亚板块向南漂移。在盆地所在区形成伸展构造样式。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8油层组为岩性油藏,其在东部富县地区和西部庆阳地区勘探成果和成藏过程存在差异,究其原因,对长8油层组的沉积规模、储层特征、成藏年代进行了研究,总结出富县和庆阳两个地区在不同时期运聚成藏模式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富县地区和庆阳地区分别发育三角洲前缘沉积相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相,庆阳地区沉积规模小于富县地区;(2)由于受到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影响,总体上庆阳地区储层物性比富县地区差;(3)富县地区经历了2期油气充注,第1期油气充注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第2期油气充注为早白垩世中期,庆阳地区主要经历了1期油气充注,成藏时间为早白垩世中期;(4)东、西部运聚成藏存在差异:在晚侏罗世,富县地区长9作为主要的供烃来源,长9油气沿砂体向长8油层组进行运移,同时也可在其内部进行长距离的侧向运移,而庆阳地区此时长9源岩生烃强度不大,只有少量油气沿砂体进入长8储层,成藏组合为下生上储;在早白垩世,庆阳地区构造活动强烈,长7和长9作为主要的供烃来源,油气沿断裂带进行大量充注,成藏组合为下生上储和上生下储,而富县地区此时长7源岩有油气生成,但由于断裂带不发育,油气充注相对庆阳较弱。明...  相似文献   

19.
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成藏条件分析表明,该区具有形成油气藏的良好条件。玛北、玛东和夏盐地区的油气主要来源于玛湖凹陷的风城组,陆中地区的石西、石南、陆梁油田的油气主要来源于盆1井西凹陷的下乌尔禾组及风城组;储集条件好,且夏盐地区好于玛东地区;该区主要发育不整合、岩性圈闭,圈-源匹配良好,圈闭形成于二叠纪,三叠纪中晚期和侏罗纪末~白垩纪为成藏期;输导层主要为断层、层内渗透层和不整合面;二叠系各层系顶界和三叠系顶界不整合面上油气的运移仅发生于陆西斜坡区,西山窑组顶界和侏罗系顶界不整合面上油气的运移主要发生在隆起区;陆西地区存在两种类型的成藏模式,一是三叠纪“源内-不整合-断控原生油气藏”成藏模式;二是侏罗—白垩纪“源外-不整合-断控-阶状”成藏模式。最后认为,陆西地区与不整合有关的地层油气藏有利目标区主要位于陆西斜坡区、三个泉油田与石南油田接合处及三南凹陷南段。  相似文献   

20.
在区域地质构造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地球动力学的观点系统地分析了中上元古界构造特征和演化。中上元古界构造经历了中晚元古代裂陷谷-坳陷构造发展阶段、古生代和三叠纪升降运动构造发展阶段、侏罗白垩纪强烈活化构造阶段和新生代晚期活化阶段。晚印支运动造成全区挤压构造的基本格局,燕山运动多次拉张和挤压脉动交替使之受到强烈的改造和复杂化。早第三纪同生正断层的张裂活动又使中上元古界大幅度掀斜,甚至使一些构造变成单斜挠曲。东营期末,本区构造最后定型。晚第三纪,本区张裂活动基本停止,南部地区整体下沉。大地构造的演化,特别是中新生代的块断作用及其活化历史对于本区油气藏的形成和保存具有重要的影响,并且是一个控制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