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怀旧》是1911年冬天鲁迅用文言写成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于一九一三年出版的《小说月报》四卷一号,鲁迅自己从来没有把《怀旧》收进他的任何一本集子中。于是有的人就断言《怀旧》不是鲁迅所喜爱的作品,猜想鲁迅可能对这篇“少作”“愧则有之”,才“故意删掉”。其实并非如此。一九三四年,杨霁云将鲁迅佚文编集时,鲁迅给杨的回信中说:“现在都说我的第一篇小说是《狂人日记》,其实我的最初排了活字的东西,是一篇文言短篇小说,登在《小说林》上。那时恐怕还是革命之前,题目和笔名,都忘记了,内容是讲私塾里的事情的;后有恽铁樵的批语,还得了几本小说,算是奖品。”同年鲁迅应美国  相似文献   

2.
郁达夫创作于1932年的《她是一个弱女子》(以下简称《弱女子》)在他的小说中算不上佳作。作者自己是这样评价的:“这一篇小说,大约也将变作我作品之中的最恶劣的一篇。”后来,他在《沪战中的生活》中又对创作《弱女子》的意图作了说明:“我的意思,是在造出三个意识志趣不同的女性来,如实地描写出她们所走的路径和所有的结果,好叫读者自己去选择应该走那一条路。”因此,理论界对《弱女子》的评论和研究,大多取  相似文献   

3.
许地山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为人生”派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宣传平民主义思想的著名散文《落花生》为人们所熟知,在发表小说创作时,他就以“落花生”作为了自己的笔名。许地山的小说创作,具有二十年代“问题小说”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4.
一九四三年,赵树理发表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两篇著名小说。这两篇小说的问世是解放区文学创作走向民族化、群众化道路上的丰硕成果。彭德怀同志看了《小二黑结婚》后为之题词:“象这样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郭沫若在评论《李有才板话》时说:“我是完全被陶醉了,被那新颖、健康、简朴的内容和手法;这儿有新的文化,谁读了我相信都会感着兴趣的。”周扬在《论赵树理  相似文献   

5.
这篇小说我读了四遍。读第一遍时,我要求自己尽量不带任何想法,以免先入为主,也避免作任何分析,只追求直观的“第一感”。读完第一遍,我只模模糊糊地觉得,这篇小说与萧红的《呼兰河传》有相似之处,但又明显感到不同。二者究竟有什么相似与不同?带着这个问题读第二遍,结果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小说开头写后花园那部分,采用儿童视角,可以看作是《呼兰河传》的延续,孤立地看,写得很精彩,甚至是得心应手,但并没有比《呼兰河传》提供更新的东西,而且在整篇小说里也只占很小的篇幅:显然这部分不是这篇小说的主要追求。于是对作者跳…  相似文献   

6.
放在我面前的是王增斌同志的学术新著《中国古代小说通论综解》(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年1月版)。我在浏览了全书的内容之后,深深被书中全面丰富、条理分明,生动有趣、新意迭出的内容所吸引,感到它是一部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品位很高的“中国小说史”研究佳作。 “小说”是什么呢?“小说”就是古、今、中、外的作家,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倾吐和表述他对自己所经历、体验或认识、了解的某一部分社会生活本质面貌的看法和感受的文学载体形式。举凡国家大事、皇家秘事、政坛轶事、兵家战事、传奇怪事、家庭琐事、床帏情事、凡夫俗事…  相似文献   

7.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围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是“打倒孔家店”的第一声惊雷。小说主人公狂人第一次喊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狂人虽狂,他却是个了不起的预言家。它的预言,今天已变成了光辉的现实。鲁迅创作小说,主张用白描手法写人。所谓“白描”,即或画眼睛,或写动作,或写对话,也就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只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行。“我深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所以我不去描写风月……(《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狂人日记》的十几处“笑”的描写,即其白描手法之一。一、序言的“大笑”,反映了“大哥”骄横的狂态,吃人者的本相  相似文献   

8.
朱自清并未笔误──与石泽镒同志商榷石泽镒同志在《中学语文》1990年第11期上发表了《朱自清的几处笔误》一文。但我认为石泽镒所提出的几处问题并非朱自清的笔误。我将自己的见解提出来与石先生商榷。一.并未“多用了一个‘我’”石文认为《绿》中“我第二次到了...  相似文献   

9.
1975年前后,与共和国同龄的谢鲁渤经由诗歌之门而跻身文坛。他在1979年以后开始写小说,虽“自己也说不清怎么就做起小说来”,却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至1987年底,已见发表短篇小说四十余篇,中篇小说一部。初期作品经浙江文艺出版社筛选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自己的季节》,包括处女作《躲雨》在内的不少作品多次为《小说选刊》所选载,并获发表刊物的优秀作品奖。1982年发表的《小城故事》被改编成电视剧,且由《人民中国》译介给日本读者。因而,在小说创作上,谢鲁渤也已是成绩可观了。  相似文献   

10.
<正> 班固《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小说是“稗官”所造,小说是“街谈巷语、道听涂说”。那么,“稗官”是什么人?是男人还是女人?“街谈巷语、道听涂说”的又是什么?其实,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一“稗官”肯定以男性的公民为多。因为,我国古代宗法社会,男耕女织的社会分  相似文献   

11.
巴金先生在《爱情三部曲》的前记里写道 :“我永不能忘记的是这样的两句话 :‘我不怕……我有信仰。’”反复阅读巴金先生自己亦喜爱的小说《电》 ,我感觉这句话就是对这篇小说最贴切而精辟的注脚。换言之 ,《电》的灵魂即为信仰。小说从始至终给我的最深感受是“人的神化”。看这篇文章 ,有时觉得像是在读一篇神话。小说中的主人公们怀着无限高尚的理想和纯正无邪的信仰 ,为之“六亲不认”(篇末佩珠毅然坚持不去S地料理父亲之事 )、“抛妻弃子”(雄与同居仅两个月的碧的生离死别 )、“舍生忘死”(此例更是不胜枚举 )、前仆后继。我不禁想…  相似文献   

12.
茅盾曾说,在旧小说中,他喜欢《水浒》和《儒林外史》,并说,“如果有什么准备写小说的年青人要从我们旧小说堆里找点可以帮助他‘艺术修养’的资料,那我就推荐《儒林外史》。”然而,在他自己创作的全部短篇、中篇和长篇小说中,通篇运用《儒林外史》讽刺笔法写作的,则仅有3个短篇:《有志者》、《尚未成功》和《无题》。这3篇小说的故事、人物具有连续性的特点,与他在以前创作的《春蚕》、《秋收》、《残冬》相似。茅盾晚年在《一九三五年记事》中曾回忆到这3个短篇的创作经过,并且谦逊地写道:“我这三个连续的短篇,用的是讽刺揶揄的笔调,在我的短篇小说中也算别具一格。后来有人把这三  相似文献   

13.
读艾芜的小说集《南行记》,我们将沿着作者南行漂泊的踪迹,目睹人生和社会的现实,随着人物命运的变迁而沉浮。同时,还会发现在每一篇小说里无不涌动着一股潜藏的急流,它以永不止息的强力将这些小说汇聚成始终向前的长河。这股力量正是来自那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叙述者——流浪汉“我”对人生执着的探索和追求。它不仅使这些小说成为作者艺术地表达自己人生观的最合适的形式,忠实地记录下他求索的心路历程,而且唤起读者对自己的人生态度的重新审度和评判。  相似文献   

14.
“我觉得人生一切都是虚幻,真真实实的只有你说的‘凄切的孤单’,倒是我们人类从生到死味觉得到的唯一的一道实味。”——《北国微音》“我是一个孤独的人。一个人从母胎里生下来,仍复不得不一个人回到泥土里。我的旅途上的同伴,终究是寻不着的了。”——《胃病》“在这茫茫的人海中,我只觉得身在浩荡的沙漠里。”——《落日》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象这样以满纸的“凄切孤单”直陈于读者面前的,除了郁达夫恐怕没有第二人了。从他发表处女作《沉沦》开始,孤凄的哀音便贯穿了郁达夫的整个创作。不仅在小说中,就是在他的散文、杂感、日记里,也随处可见“苦闷”、“孤独”的字眼。以至有人讥讽他是“故意在自己身上造些血脓糜烂的创伤来吸引过路人的同情。”然而,在阅读了郁达夫的著作,了解了他的生平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郁达夫所发出的孤凄之音并非无病呻吟,而是他整个生活道路和社会环境影响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衷心祝愿     
1985年,我在《学报》发表了第一篇学术论文,以后几乎是每年都有一篇较高质量的论文在学报发表,其中绝大多数被人大复印资料等文摘刊物全文转载,《学报》是我学术成长的“天梯”,我深切地体会到《学报》对青年学者重要的扶持作用,这些年来,我也尽力以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所获得的学术反响来回报《学报》。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文化伟大旗手鲁迅先生与外国文学,尤其是与俄罗期文学有着深厚的千丝万缕的联系。鲁迅先生一生奉行“拿来主义”,吮吸着外国文学的丰富乳汁,开始他的文学创作道路。谈起怎样做起小说来时,他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作品。”大家印象最深,最熟悉的是他的《狂人日记》就是在果戈理的《狂人日记》的影响下写成的。由于这两篇小说的同名,以及形式、内容的相近,因而受到国内众多评论家长期的注视,并且进行了大量的比较研究。鲁迅先生也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直接师法果戈理却又比果戈理“忧愤深广得多,很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慨。当人们的视角纷纷集中于这两篇同名小说的时候,我们是否可将鲁迅的《狂人日记》拿来与另一位  相似文献   

17.
报人自居     
我常常以报人自居。 我觉得自己有很多理由这样称谓。我告诉别人,我在中学时就办报了。 我记得,那张报纸叫《蝶恋花》。我不知道“蝶恋花”是什么意思,只知道是一个词牌名。当时我们几个同学组建了一家文学社,通过《蝶恋花》不定期地刊印一些同学的作品。后来,我在大学里办系报《鸿鹄志》,作学生记者。再后来,到《电脑报》,一干就8年。 我就是那只蝶,始终不渝地恋着报业。 我常常感觉自己会被新的报业浪潮淘汰。 现在已经不时兴.com。中关村的“理论家”们早在年前就宣布,“中国正在进入传媒时代”;夏季来临的时候,有“理  相似文献   

18.
茅盾在他的小说处女作《蚀》三部曲中刻画了一群个性鲜明的“新女性”形象,文学史上称她们为“时代女性”。丁玲的早期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中国现代文学创造了一个“莎菲性格”,她后来的多篇小说人物都是“莎菲型”形象的拓展和延伸。比较分析茅盾的“时代女性”和丁玲的“莎菲型”女性形象,可知:在人生理想的追求上,“时代女性”是革命的理想主义者,而莎菲女士是启蒙的个人主义者;在生活的逆境面前,“时代女性”在绝望中求生,莎菲女士却在颓废中耗尽生命;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时代女性”狂热地追逐爱情只为填补内心的空虚,而莎菲女士执着地将灵肉一致的爱情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可你听说过吗,有那么一种人,专门“捡”病,整天处心积虑地“捡病”往自己身上贴。他们倒不是为了混假条,泡病号;他们还真是在经受着“捡来疾病”的折磨,甚至对医生查不出来的多种病症有难以名状的痛苦。其实,这些人多半患的是“疑病症”。凝病症是一种神经症,或叫疑病性神经症,说白了就是他本来没有病,是自己琢磨出来的病,硬贴到自己身上的病。往往是医生体检什么都正常。各项化验都在正常范围内,就连“超声”、CT、  相似文献   

20.
几乎所有的论者都认为,陈染的“私小说”是她自己“私人生活”的抒写.但作为时代环境的共同受用者,与其经历相似的其它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也多与陈染相似.所以陈染对孤独境况、痛失精神家园之感、人与人的隔膜等的抒写应是非个人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