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明·周慎斋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  相似文献   

2.
李朝 《中州大学学报》2010,27(6):110-111
根据《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结合目前医学专科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遵循"健康第一"、"身心合一"的体育教学理念和"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提出了"医体结合"的医学专科院校体育课程校本特色教材建设思路,结合本校的实践,阐述了"医体结合"体育校本特色教材建设的基本理论,及教材的体例,力求通过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达到促进学生提升专业技能,丰富专业知识,增强职业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地球上的动物生活在无情的大自然中,各有生病自疗的奇妙方法。能跑善跳的野兔,患了肠炎以后,就四处奔波,寻觅干枯的马莲吃,以后,肠炎就漫漫消失了。善于捕鼠的大花猫患了肠炎,就大吃大嚼鲜嫩青草,尔后大吐不止。这种以吐止泻的奇妙治疗方法,十分奏  相似文献   

4.
对于咨询解答的方式,业界一直存在两种争论:"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阐述了"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特点,并从实践出发,提出了"授之以渔"之后应对咨询量下降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酶工程课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课。医学院校的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培养在基于现代生物技术学习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医"和"药"的资源,培养有"专业"特色的生物技术本科生。本文结合工作实践,探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希望能对培养有特色的医学院校的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6.
古代以“医”的起源为“王天下”的基础之一,中华文明引导着“医”的发展,而“医”也对中华文明有着重大贡献。在中华文明的哺育下,“医之道”的核心观念即“保性命之术”的以人为本、日常生活的顺应自然、“施医于未病之间”,“医”者之心为“仁心”,“医”者之术为“仁术”。中华文明哺育下的“医”,与治国理政紧密相连,或以“医”从政,朝廷要关心民众疾苦;或以“医”喻政,所谓“医国”,即为国除患祛弊。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医”,突出的是中华文明精神。医学教育,注重中华文明的指引,对当今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徽南老师的《民族文化、文学与教育散论》将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阅读了整本文稿,我感到本书以"散"拓展了思维空间,以"论"揭示了民族文化之"理"、民族文学之"理"和民族教育之"理"的真谛。从中,我们仿佛听到一个长期工作在边疆高校教师心灵的回声。  相似文献   

8.
小易 《科技智囊》2011,(4):57-57
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与贡这句话可以分作两部分来解读,前两个半句谈到了"蓍"和"卦",这是"取卦"的两个关键要素,若要卜卦,离不开蓍草,也自然形成卦象;后一个半句谈到了六爻之义,这属于"解卦"的范畴。先来看"蓍之德",其中的关键点是"德"字。何为德?  相似文献   

9.
作为北宋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李覯之思想非常宏富,而李觏其他方面成就往往为其思想成就所掩。《礼论》虽然只有一卷,却是李覯阅读经籍之后的参悟之文。李覯《礼论》中的核心思想是"礼","礼"之思想也是李覯经学、理学思想的核心部分,李覯所论之"礼"包括了"礼之本"、"礼之三支"、"礼之四别名"等几个方面。李覯"礼"之思想在现实社会仍有一定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陈珊珊 《世界博览》2014,(22):36-39
整容是一项古老的手术,本来是用于修整伤残人士的外表缺陷,比如说义眼术在南宋时期就已出现,在元代也出现了大缺陷鼻梁的修补术,明代《疡医准绳》、清代《疡医大全》等医籍中,都有关于唇裂修补术的记载。但这项手术演绎到今天已经成了急功近利的爱美人士们快速变美的捷径,可以说观察中外的例子,在整容这条"不归路"上,没有最惊悚只有更惊悚。先说几个著名恐怖例子。名声赫赫的威尔顿斯坦家族始终在公众面前保持低调,而让这个家族曝光的是一位名为乔斯林·威尔顿斯坦的女人。  相似文献   

11.
张开妍 《科技信息》2010,(17):J0017-J0018
在福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规划中,作者主张注重地域性、尊重建筑存在的环境,创造积极地、富有场所精神的规划及其建筑,构成"山、水、医、人"和谐共生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2.
"德"字在古代以会意的方式凸显其意义。船山"德"之涵义,承接了古代会意字义并实现了价值开新。从天德到人德,船山对"德"之起源作了明确说明。教、习、修是达德的三个基本环节,达德与成德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达德是成德的逻辑前提与理论基础,成德之后的礼乐验德是船山"德"论的一大特色。德乃修身制行之善与表正万物之本,此乃德之价值的两个层面。"德"之终极价值指向和谐,德到优时横天际地、左宜右有。  相似文献   

13.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三思而后行"等。他在《中庸》更明确提出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些都强调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也正因此,"教学反思"已成为时下教育界使用率较高的时髦词汇,几乎成了谈教育者必谈之话题,成了各级教育管理者对教师工作要求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船山先生从正统儒家之"正本清源"的立场,抱负着"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学术使命,对道家的"老庄之学"在历史上的流弊进行了清理——即"格道"。其"格道"的方法是"入其垒,袭其辎,暴其恃,而见其瑕矣,见其瑕而后道可使复也。"其"格道"的目的则是"返儒",即复归于儒家的"礼乐中和之极"的"圣道"。  相似文献   

15.
林语堂是一位对女性比较关注的作家,他的诸多作品里显示了其一以贯之的女性观。文章以《京华烟云》为例,分析其女性观的内涵就在"自然"二字,并从林语堂所倡导的女性"自然"之德、"自然"之貌以及"自然"之力三方面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16.
几千年来,三峡文明是自然奇观与人文蕴涵相结合的典范,是"美"与"善"相结合的典范。三峡工程的崛起,将科技之"真"融入其中,最终完成了三峡文明之真、善、美的合一,完成了"天人合一"。从此,古老的三峡文明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影视艺术以其得天独厚的媒介特征和审美属性,完整纪录下了三峡工程诞生的全过程,观照这一文明演变的历史轨迹,用艺术的方式对三峡文明之"真、善、美"进行了诗意的阐释。  相似文献   

17.
张鸣明 《科技信息》2010,(36):167-167
倪修山先生于2006年第1-2期《语文月刊》上发表《重塑烛之武再论退秦师》一文,给人以全新之感,然而纵观全文疏漏矛盾之处很多,很难使人信服。该文认为"烛之武救了郑国,是出于老者的宽容、仁者的善行和臣子的义务","秦师能退有秦晋联盟不牢和烛之武两个方面因素。"秦穆公之所以接受烛之武的意见是因为除烛之武"大智大勇"外,最重要的是因为"烛之武年长,德高也。"  相似文献   

18.
郭晶晶 《科技信息》2010,(25):164-164
老子在《道德经》中认为,理想的文人就是"圣人",本文从"圣人的内涵"、"圣人"的修身之道、"圣人"的治世之道三个方面阐述了老子的这一看法,表现了老子对知识分子的要求和终极理想。  相似文献   

19.
自境界上言,诗上即有礼、乐,礼与乐也相互融摄。诗"兴"处自然之情即有礼之"立"、乐之"成"。这在语源学、训诂学上亦可得一印证。但只说诗礼乐乃一事,于工夫上却不免失之笼统。自然之情的展现是"立于礼"的过程,人能近取譬而于日用常行间尽伦、敬事,方可展现自身"是他"的可能性。这根本性的人我之"和",是上至源头通于诗情善乐的"兴"、下至日用伦常间达于成"人"践德之"难"的枢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象征的文化心灵演进具有日用伦常间的超越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初唐之际,陈子昂"文章道弊五百年"的诗文革新论、"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文学风格论、"兴寄都绝,每以咏叹"的文学本质论、"当有知音,以传示之"的文学创作论的文学观及其诗文实践,承继汉魏风骨,开启盛唐气象,为盛唐诗文奠定了基调,唱响了"盛唐之音"的序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