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杉木两水平双列杂交亲本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两套杉木亲本在种源和个体两水平的双列杂交试验进行了遗传分析,其中试验A选取的亲本材料主要来自于杉木的中心产区,主要生长性状经过了一般配合力测定,具有较高的遗传改良水平;试验B选取的亲本材料大部分来自于杉木的边缘产区,遗传改良程度较低。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杉中源间杂交组合生长量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主要受一般配合力效应的影响;在个体水平上,试验A中一般配合力方差小于特殊配合力方差,试验B中则相反因此  相似文献   

2.
马尾松种源子代材性变异与制浆造纸材优良种源选择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4地点12年生马尾松种源试验林的木材性状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木材相对密度(比重)和管胞长度在种源间、试验点间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并有极显著的种源地点效应,来自不同地区种源的木材相对密度具有从西南往东北增大的地理变异趋势。根据木材相对密度、管胞长度及木材生长量在不同层次的变异特点,制浆造纸材的种泊选择应以生长量为主,而主源内个体间选择应生长性状和木材性状并重。  相似文献   

3.
谢巧银 《科技信息》2008,(4):315-316
对柳杉种源造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柳杉早期生长较慢,在苗期和幼林期,不同地理种源间的生长量无明显差别,但随着林木的生长,不同种源间的遗传分化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相差较大,至中成林期,不同地理种源间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等生长性状指标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经综合评判,选出适应性抗逆性强且生长量高的优良种源有四川洪雅、日本精英后、安徽灰州和福建柘荣共4个种源。在Ⅲ类立地和经营管理较为粗放的条件下,这些种源的树高、胸径、材积年生长量分别可达0.4~0.6m、0.6~0.8cm和0.004~0.006m^3,适宜作为用材林树种在闽东沿海较高海拔山地栽培。  相似文献   

4.
湿地松种源苗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湿地松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速生树种。1982年我们利用从美国国际林木种子公司进口的批量生产的种子进行种源试验。该批种子来自美国6个州的15个产地。通过多地点试验,以了解这批种源的遗传品质,比较不同种源的生长表现与适应能力。苗期试验结果表明,在种子发芽率、生长量方面,种源间有显著差异。其中,南卡罗来纳州威廉斯堡县的种源发芽率最高,生长量最大。原产地的多数种源在上述性状方面优越于我国广东台山红岭种子园种子(对照)。对上述问题及种源适应性与稳定性也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麻栎(Quercus acutissima Carr.)在我国分布广泛,麻栎苗木生长和遗传稳定性与育苗地点的地理气候和土壤条件密切相关。该研究用36个麻栎种源在3个试验点进行育苗试验,对苗高和地径生长量及其遗传稳定性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麻栎苗高和地径生长量在种源间和试验点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种源×试验点互作上也表现为互作效应极显著,说明开展种源区域试验是必要的;根据苗木生长量的平均数、回归系数和回归离差的统计结果,可以将36个种源分成4种类型,即高产稳定型、高产不稳定型、低产稳定型和低产不稳定型。  相似文献   

6.
杉木速生丰产林标准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杉木速生丰产林标准的示范推广.检验了杉木标准的适用性,进一步研究了不同立地、种源和整地方式等对杉木生长的影响,并对12年生杉木速生丰产林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为杉木标准的不断更新完善和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研究杉木76个地理种源针叶灰分、K、Na、P、N、Fe矿质元素含量及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基础上,选择了变异较显著的针叶含K量及生长两因素,结合种源生态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在排序的基础上,将76个地理种源划分为六个种源区,为杉木种源调运方向种源区划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正>本文应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湖南朱亭人工杉木林的生长量与其立地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杉木的生长量与其立地条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在生长量中以树高与立地条件的关系最为密切,而影响生长量的主要立地条件因子分别为经营级、坡位和土层厚度。应用这—方法可以分析出某一地区影响杉木生长的主要立地条件因子,从而为合理制定人工杉木林的经营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毛竹杉木混交林生产力和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4年生的杉木毛竹混交林、杉木纯林和毛竹纯林的生长状况、林分生物量和地上、地下空间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在杉木毛竹混交林中,杉木密度适宜,能有效提高杉木和毛竹的生长量、生物量和充分利用营养空间.杉木密度为1525株/hm2、毛竹密度为580株/hm2的混交林具有最大的生长量和生物量,而且林分地上、地下空间结构合理,是杉木毛竹混交林中的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10.
对水曲柳无性系种子园4个种源20个无性系的当年生长量、树高和冠幅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个种源不同性状无性系间变异系数差异较大.水曲柳种源间当年生长量、树高和冠幅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F分别为37.60,293.53和602.66).无性系间当年生长量、树高和冠幅差异均极显著,通过选择可以获得较高的遗传增益.通过多指标综合评分选出1,4,3,13,14,15和6号为生长性状优良无性系,其中1号无性系为最优无性系.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华北落叶松在昌黎平原地区的生长适应性,以华北落叶松不同种源为试验材料,对比分析了造林保存率及树高、胸径差异。结果表明,20个种源中,仅3号种源和9号种源的保存率达到50%,显著高于除2号和15号种源的其他所有种源。华北落叶松种源在生长和分子层面均存在显著的遗传多样性,具有良种选育潜力。在选择强度6%时,基于材积生长量从20个种源群体中筛选出10个优良单株,该入选群体的树高、胸径和材积遗传增益分别为39.27%,56.84%和151.55%。  相似文献   

12.
研究采用EST-SSR分子标记对全国不同杉木种源区的42个代表性种源进行了地理种源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杉木种源水平上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态性。实验使用15个EST-SSR引物扩增出17个位点,共有52个多态性等位基因,每个位点平均具3.058 8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座位的PIC为0.296。相对其他研究,该研究利用SSR标记在每位点检测到更多的遗传变异信息。以遗传距离10作为阀值时,42个杉木种源聚类分析可知,除了福建永春碧卿(编号2)和广西浦北(编号16)种源自成一类外,其他40个种源按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地理分布被聚为四大类群,与以往的杉木种子区划研究结果有较高的吻合度。同时,研究也检测到SSR分子标记的等位基因频率在四大类群间存在着较大的变异,而且这些标记大多位于与植物抗逆性相关的功能基因的编码区域内。因此,笔者推测杉木的地理变异可能与这些基因的等位变异有关。  相似文献   

13.
杉木人工林不同密度管理定向培育大径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不同经营密度杉木人工林生长进程的比较分析可知,在相同年龄下,杉木林树高、胸径和材积总生长量、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均随密度降低而增大,且密度小的林分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相交的时间推迟2~4 a,林木生长的速生期有延长的趋势,呈现出较强的生长后劲.密度管理是杉木大径材定向培育的关键措施,培育杉木大径材应在10 a前后,并且适时调整林分密度,以适当增加立木中大径木所占比例,促进大径木成材.保留密度以1 200株·hm-2左右较为适宜,可获得较高的大径材种出材量,提高单位面积的木材产量.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PCA分析归类及谱系聚类等多种途径,首次从杉木矿质元素含量的角度,深入地进行了杉木种群区划研究;从一个重要方面揭示了杉木种源区划分的内在规律,为该课题的综合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数学依据。它将对全国杉木种源区的划分、造林种子区划调拨,育种区划分及良种基地布局产生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美国悬铃木种源苗期的性状变异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总结了美国中南部密西西比州等4州44个悬铃木种源在安徽黄山育苗试验的结果。结果表明:在黄山的地理、气候条件下,苗期生长迅速,当年苗高可达92.5cm,地径0.75cm,表现出较好的速生性能。幼苗叶片对低温、初霜的生理反应有明显差异,但主梢、侧枝均无受冻现象,表明各种源都具有较强的抗寒性,适宜在我国亚热带地区引种栽植。种源间苗高、地径生长量差异均达显以上水平。苗高、地径生长快的悬铃木优良种源,多分布于美国中南部纬度偏低、经度偏高的地区,其中优于均值的阿拉巴马州L—2—10—21^#、路易斯安那州F—1—08—21^#、密西西比州B—1—10—29^#和I—2—02—20^#4个种源可作为我国亚热带地区引种的初选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班克松种源选择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北美引种的23个种源的班克松7 a生试验结果表明:班克松不同种源在树高、胸径、冠幅、针叶长等性状表现出极明显的遗传分化,在吉林省中东部地区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和抗寒性;选择出19,16,10号为吉林省中东部地区引种造林的优良种源,其树高、胸径、材积遗传增益分别为26.93%,24.67%和27.08%,生长量分别超出吉林省大面积推广造林的09号(美国密执安州)种源的28.43%、14.21%和17.78%,33.3%、27.96%和20.43%,62.5%、38.89%和30.56%.通过多性状的PCA分析,将供试的23个班克松种源的原产地划分成4个种源区,其中Ⅰ号种源区(北美五大湖区)为吉林省引种优良种源区.对优良种源区的优良个体进行了木材物理性能测定.  相似文献   

17.
<正>作者从1980年开始,为探索现有杉木幼中龄林培育成速生丰产林的可行性,进行了多点,大面积的试验。供试的9618亩杉木幼中龄林,通过间伐、深挖、施肥等技术措施,在平均林龄9.2年生时,达到每亩平均蓄积量7.255m~3,每亩年平均生长量0.787m~3,已达到新造杉木速生丰产林的生长指标。  相似文献   

18.
辽宁章古台欧洲赤松种源苗期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来自欧洲的13个欧洲赤松(Pinus sylvestris)种源,以当地的 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作对照开展了试验。结果发现,1a生苗木能否正常越冬成为评价种源好坏的首要因子,比利时,奥地利、法国等西欧种源生长较快,但不能正常越冬;瑞典、芬兰等北欧种源基本能正常越冬,但生长迟缓,潜力不大;波兰、爱沙尼亚种源1a生苗的越冬保存率在80%以上,2a生苗生长量与樟子松相仿且均能安全越冬,为适宜种源。  相似文献   

19.
分析无性系对比林蒙古栎生长性状变异规律.结果表明:蒙古栎两个种源间树高、胸径、冠幅和树皮厚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F分别为209.99、57.08、98.65和83.02),种源1树高、胸径、冠幅和树皮厚均显著大于种源2;蒙古栎树高和胸径、侧枝生长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587 99和0.545 04),胸径和冠幅、侧枝生长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619 17和0.494 24),树皮厚和侧枝生长量呈显著正相关(r为0.480 54).蒙古栎树高、胸径、冠幅、树皮厚、侧枝当年生长量和叶面积无性系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F分别为10.44、20.42、10.05、14.05、4.90和3.32);21号无性系树高最大,9号无性系胸径最大,14号无性系冠幅最大,21号无性系树皮最厚,19号无性系侧枝生长量最大,6号无性系叶面积最大.  相似文献   

20.
日本落叶松无性系种子园母树生长性状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胸径、树高、冠幅、树高当年生长量等性状为指标,采用K-均值法对日本落叶松无性系种子园母树生长性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龙坪、孟仁、土门岭、黑青山、帽儿山5个种源为优良种源.其中,龙坪种源的27,30,33,97,102,115,117,118,119,121,122,5,32,95,98,102,111,112,113,125号,孟仁种源的1,2,3,4,5,6,7,8,9,12,13,15,16,18,20号,土门岭种源的1,2,4,9,10,11号,黑青山种源的1,2,3,5,6,7,9,12,14,15,16,20号,帽儿山种源的3,4,6,9,10号为优良无性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