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甘肃地区已有的区域速度模型,并对本区域近震震相特征和典型地震图进行了详细分析,主要是震中距1000km范围内各类震相特征以及到时数据。并利用数字化台网记录以来新的地震资料重新计算研究了一维速度模型,具体使用直线线性拟合方法对甘肃地区2009年1月1日到2014年6月30日M≥3.0级以上的81个地震的Pg波和Pn进行统计计算,并从81个地震事件中寻找Pb震相,最终找到41个震相清楚的Pb震相用来拟合波速,最终计算结果为Vpg=6.09km/s,Vpb=6.38km/s,Vpn=8.16 km/s。本文研究成果为甘肃测震台网定位模型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福建数字遥测台网1999年所监测到的“9.21”台湾南投大震群和“9.23”福州小震群中的一系列较大震级的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发现在这两次震群中,主要对台网测定的平均震组的影响因素,来自三个方面:(1)、台站地质背景的影响;(2)、起算函数引起的偏差;(3)、一定距离内地震周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分别对小叶青冈、突脉青冈以及福建青冈种群进行生命表和谱分析。在小叶青冈、突脉青冈以及福建青冈种群静态生命表的基础上,绘制相关曲线,分析小叶青冈、突脉青冈以及福建青冈的种群生命过程。结果表明,小叶青冈和福建青冈的整个生命周期种群动态变化过程是相似的,种群具有前期波动、后期稳定的特点;突脉青冈种群由于生长周期的不同,种群具有前期稳定,后期波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前,滁州市拥有1个监测中心、8个前兆台站(滁州、嘉山一台多测项),大大提高了全市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和震情响应能力。该课题利用滁州市前兆台网内的观测资料,将该地区符合扫描范围的地震从震前异常和同震特征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总结。达到正确认识台网内每一个台站映震效能的目的,这样也将有助于提高以后运用前兆小台网观测资料的能力,以期能够提高地市级监测预报水平并探究如何在现有资源基础上依托所辖中心站资源提高滁州前兆台网效能。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非天然地震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台网工作人员迫切需要对责任区内非天然地震多发区域、波形特征、频谱特征等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图谱以作为工作参照。本研究选取并重新校正了2010年1月—2020年10月记录的甘肃省行政区划内ML≥2.0的非天然地震事件共387例,发现甘肃省内存在白银区、金川区、红古区、华亭市、肃南县、永登县6个非天然地震多发区域。经过对各地非天然地震的波形特征、记录特征和傅立叶频谱特征进行分析,不同发震地点的非天然地震因为其震动类型、震源深度和地层结构的不同,波形和傅立叶频谱存在明显差异,震源深度、地层介质和震动类别决定了非天然地震的波形特征和频谱特性。  相似文献   

6.
吴磊 《科技资讯》2023,(9):115-118
震源深度的准确测定对地球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21年9月16日04时33分在四川泸州市泸县发生Ms6.0地震,且发生一系列余震。该文采用PTD方法和四川、重庆地震台网记录的数据,基于四川2015速度模型,计算了该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得到Ms6.0主震震源深度约为10 km,M≥2.5余震深度为10~15 km。所有震相数据来自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编目数据库。  相似文献   

7.
在储层特征分析和成岩作用研究的基础上,划分了华池地区长6储层成岩相,探讨了成岩相对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储层主要经历了压实、压溶、碳酸盐胶结、黏土矿物胶结、硅质胶结和长石溶蚀作用;根据不同的成岩作用特征,该区长6储层可划分为绿泥石薄膜弱溶蚀成岩相、长石溶蚀成岩相、伊利石充填成岩相和碳酸盐致密胶结成岩相;由于不同成岩相具有不同成岩特征和岩石组构,因此其孔隙、喉道的类型和分布特征各不相同,由此决定了不同类型成岩相的物性存在差异,该区绿泥石薄膜弱溶蚀成岩相物性最好,长石溶蚀成岩相次之,伊利石充填成岩相和碳酸盐致密胶结成岩相物性较差.  相似文献   

8.
运用岩心观察描述、电性、生产测试及开发动态等动静态资料 ,综合分析了蒙古林砂岩油藏的沉积相 ,并在单井微相划分及各微相对应电性特征研究等的基础上 ,进行了油藏各沉积时间单元微相的划分 .分析认为 ,各微相具有不同的岩性、电性、物性、产能特征以及不同的砂体与油层发育规律 ,纵向上不同微相组合、平面上不同微相注采井组合对油田开发以及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具有较大的影响 ,从而明确了油藏潜力的分布与挖潜方向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 ,对已进入高含水开发期的蒙古林砂岩油藏施行了合理的纵、横向注采结构调整等调水增油措施 ,收到良好效果 ,确保了油田长期超开发方案指标运行  相似文献   

9.
高邮凹陷南断阶低渗透储层同一沉积微相产能差异变化大。利用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等资料,对高邮凹陷南断阶阜宁组储层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生产应用,将研究区阜一段储层划分为弱压实成岩相、中等压实胶结成岩相、中等压实溶解成岩相、强压实胶结成岩相和强压实溶解成岩相5 种成岩相类型,建立了不同类型成岩相测井曲线特征,确定了不同成岩相的定量判别标准,利用判别标准定量识别研究区阜宁组阜一段储层成岩相,结合产能评价有利成岩相。  相似文献   

10.
简要介绍了广东前兆台网“十五“项目的部署情况。根据国家地震前兆台网中心的工作要求,制定了相应的区域前兆台网中心和台站的规章制度,对中心和台站进行规范化管理。该工作仍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中,目的是要按质、按量、按时地提供前兆数据。  相似文献   

11.
简要介绍了广东前兆台网"十五"项目的部署情况.根据国家地震前兆台网中心的工作要求,制定了相应的区域前兆台网中心和台站的规章制度,对中心和台站进行规范化管理.该工作仍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中,目的是要按质、按量、按时地提供前兆数据.  相似文献   

12.
福建的祖训家规作为区域化的价值导向,文化内容丰富,类型多元,特征鲜明。福建祖训家规在古代和近现代各具时代特色,在福建各区域兼具地方特性,在立德修身、为人处世和家庭教育等方面彰显其文化内涵。它倡导的国富民强、公平公正、修身育人等价值导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个人层面上的要求相契合。弘扬福建祖训家规,根植于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一致性,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弘扬福建祖训家规,须提高祖训家规的普及性,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增强祖训家规的时代性,化解社会矛盾和问题;彰显祖训家规的价值性,加快实现文化强省。  相似文献   

13.
孔隙和裂缝为火山岩储集空间的重要组成,根据组合方式,将火山岩储层储集空间划分为孔隙型、裂缝型、孔隙-裂缝型、裂缝-孔隙型4种类型.不同相带孔隙及裂隙发育特征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储集空间.本文着重阐述了不同火山岩相带储集空间的特征.其中,远源相主要发育孔隙型储集空间,近源相主要发育裂缝型储集空间,火山口-近火山口相主要发育...  相似文献   

14.
综合运用岩心观察描述、分析化验、测井等资料,探讨了二连盆地蒙古林砾岩油藏沉积微相特征,并深入研究了不同微相的沉积特征、电性特征、储集特征及展布规律;结合生产动态分析及油水运移规律研究,就沉积微相对油水运动规律的影响等进行综合研究,探索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前缘亚相的五种沉积微相砂砾岩体,不同微相具有各自特色的岩性及储集条件;储层的含油性、砾岩体的分布等,乃至油水运移规律、剩余油分布等,均明显受到沉积微相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蔡欣欣 《厦门科技》2000,(12):36-36
地震遥测台网的正常运行,有赖于工作电源的正确配置。我们在组建厦门市地震遥测台网时,根据不同予台安装现场的环境条件、气候因素作出设计,并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再作调整,以求用最少的投资来获取最佳效果。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简要介绍了广东前兆台网“十五”项目的部署情况。根据国家地震前兆台网中心的工作要求,制定了相应的区域前兆台网中心和台站的规章制度,对中心和台站进行规范化管理。该工作仍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中,目的是要按质、按量、按时地提供前兆数据。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不同沉积特征对储层发育的影响,利用测井、录井、分析化验资料以及岩心观察,通过点、线、面沉积相综合分析对比,确定研究区内存在三种沉积亚相扇三角洲前缘、扇三角洲平原、前三角洲。通过对比岩性、电性及沉积特征,进一步识别划分出九种沉积微相。对研究区内扇三角洲各沉积微相的沉积特征、纵横向展布规律进行研究,统计受沉积微相控制的储集层孔隙度、渗透率等物性数据,并结合各沉积微相的含油气性特征,指出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及河口沙坝微相储集物性最好,并聚集了69.8%的的油气,为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微相。前缘席状砂微相、沙坝微相、沙滩微相及碳酸盐岩滩微相储集物性较好,属于中孔-中渗储层,为研究区的重要油气聚集微相。在前人确定研究区为扇三角洲沉积的基础上,将研究区内沉积相进一步划分至亚相与微相,并分析了不同亚相控制下的储层物性及含油性,为扇三角洲型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运用岩心观察描述、电性、生产测试及开发动态等动静态资料,综合分析了蒙古林砂岩油藏的沉积相,并在单井微相划分及各微相对应电性特征研究等的基础上,进行了油藏各沉积时间单元微相的划分。分析认为,各微相具有不同的岩性、电性、物性、产能特征以及不同的砂体与油层发育规律,纵向上不同微相结合、平面上不同微相注采井组合对油田开发以及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具有较大的影响,从而明确了油藏潜力的分布与挖潜方向。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对已进入高含水开发期的蒙古林砂岩油藏施行了合理的纵、横向注采结构调整等调水增油措施,收到良好效果,确保了油田长期超开发方案指标运行。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从相关历史文献中提取数据,运用GIS图形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福建历代名人数量、影响领域和特点以及地理分布特征进行论述,并探讨其成因.研究发现:福建名人在时空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化特征.时间上,不同时期名人数量差别较大,名人影响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丰富起来.空间上,东南部沿海地带名人数量明显多于中西部内陆地区,名人籍贯的地理分布在空间上呈现出向东南沿海集中,并向少数地市集聚的趋势.各地域范围内人才类型分布也有很大的差距,政治类名人最多.福建历代名人时空分布的特点受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按照政区地名、最早设置年代、命名规律、命名时间和迄今时间(截至2015年12月31日)等属性建立福建省政区地名数据库,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和空间分析,透视地名景观背后所反映的区域自然、历史人文现象,以期为地名学研究和历史地名文化保护提供借鉴.研究结果表明:全省95条政区地名中,有超过一半在宋代或宋代以前就已产生.在空间分布上,福建政区地名随时间变迁显现出与地区开发进程相对应的空间特征.在命名方式上,福建早期政区地名多以自然地理实体特征得名,而唐代之后政区地名以社会人文事象得名略为显著.此外,现今福建政区地名格局的形成主要受自然环境因素、人口迁移、区域开发和国家行政区域体制变迁的影响.研究结果为政区地名研究、管理、命名及福建历史地名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