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高温超导材料YBa2Cu4O8(YBCO)和铁磁材料La2/3Ca1/3MnO3(LCMO)形成的三层薄膜LCMO/YBCO/LCMO由对靶溅射技术制得.与YBCO单层薄膜相比,由于超导/铁磁系统中的磁性邻近效应,三层薄膜表现出较低的超导转变温度(Tc,ON).与LCMO单层膜相比,三层薄膜的金属半导体转变温度(TMS)被提高并且强烈依赖于YBCO层的厚度.随中间层厚度的变化,磁电阻显示出非单调行为,长振荡周期被发现.结果表明,当YBCO处于正常态时两层LCMO膜之间存左着磁性自旋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微带谐振技术研究了YBa2Cu3O7/LaAlO3 (YBCO/LAO)和YBa2Cu3O7/MgO (YBCO/MgO)超导薄膜的微波响应.通过测量微带谐振器的共振频率、有载品质因数、插入损耗与温度之间的依赖关系,分析了超导薄膜的微波特性,获得了超导薄膜在绝对零度时的穿透深度λ0.对于YBCO/LAO,λ0=265nm;对于YBCO/MgO,λ0=280nm.本文还利用微带谐振器研究了YBCO/LAO和YBCO/MgO超导薄膜的微波表面电阻.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经过高温热处理而失去超导电性的YBCO(Y-Ba-Cu-O)超导块材经过后氧化热处理恢复其超导性能的可行性,为YBCO超导块材的连接奠定基础。对原始YBCO块材、热处理后YBCO块材及后氧化热处理YBCO(块材和粉末)的超导性能、微观组织及物相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常规顶部籽晶熔融织构生长法制备的YBCO块材经过高温热处理后会完全失去超导性;经过后氧化热处理后,其超导性能得到恢复。高温热处理并未改变块材的织构特征,而其晶体结构由正交结构转变成四方结构,从而失去超导性能;经过后氧化热处理,其晶体结构又由四方结构转变为正交结构,完全恢复了超导性能。  相似文献   

4.
将高温固相法制得的YBCO研磨,于无水乙醇中进行超声分散获得纳米YBCO/乙醇溶胶,随后掺入纳米金溶胶,浓缩、干燥得金掺杂的YBCO材料.结果发现,纳米金掺杂的YBCO/乙醇溶胶中粒子形成纳米链;掺杂适量金提高了YBCO的晶化程度;掺金量为0.025wt%~0.500wt%时,金/YBCO材料的超导转变温度丁Tc为93.84~92.01 K,但掺杂1%的金时,样品超导性能消失.若能进一步控制好掺金量,金掺杂YBCO的Tc也会相应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5.
陈铁云教授,男,1918年12月生于上海.1941年6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理学院物理系,获理学士.1949年6月获美国密执安大学(UniversityofMichi-gan)工学院工程力学系工学硕士;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朝鲜战争爆发后,提前于1951...  相似文献   

6.
师院学人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5,25(4):F0003-F0003
高文杰,男,1956年5月生,现任吉林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大庆师范学院特聘教授。高文杰同志1978年于吉林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81年于吉林大学数学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88年于美国明厄苏达大学数学系博士毕业,获博士学位。1991年于吉林大学数学所博士后出站。2000年1月至2000年5月于美国密执安州大学数学系作访问教授。  相似文献   

7.
东北大学博士导师、超导研究专家窦士学教授当选澳大利亚工程科学院院士在1994年10月24日澳大利亚工程科学院全体院士大会上,东北大学博士导师、澳大利亚五龙岗大学超导及电子材料中心主任窦士学教授当选为工程科学院院士.窦士学教授的研究组在超导材料制作及热...  相似文献   

8.
超导技术是当下的高新技术之一,对于超导材料的研究一直处于现在进行时.临界温度下的超导材料表现出优异的零电阻特性,能量损耗相对于常规导电材料大幅降低,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以超导材料发展的时间线为线索,回顾高温超导材料的研究历程.在综合整理国内外研究论文的基础上详细阐述BSCCO、YBCO、铁基超导、MgB2、有机超导体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各自特性,并展望超导材料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将高温固相法制得的YBCO研磨,于无水乙醇中进行超声分散获得纳米YBCO/乙醇溶胶,随后掺入纳米金溶胶,浓缩、干燥得金掺杂的YBCO材料.结果发现,纳米金掺杂的YBCO/乙醇溶胶中粒子形成纳米链;掺杂适量金提高了YBCO的晶化程度;掺金量为0.025wt%~0.500wt%时,金/YBCO材料的超导转变温度丁Tc为93...  相似文献   

10.
王宗和教授     
王宗和教授王宗和(WangZonghe),男,汉族,福建惠安人,1907年生。1928年毕业于北平燕京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30年留学美国科罗拉多矿学院,后转至缅因州州立大学研究院攻读造纸化工,1932年毕业,获化工硕士学位。1933年回国...  相似文献   

11.
运用HP4284A通过对不同质量样品的实验研究比较,对PZT/YBCO异质结电容值在超导临界温区的跳变行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以一个物理参数等效电路模型,揭示了PZT/YBCO异质结电容值在超导临界温区跳变行为的起因,给出薄膜的漏电阻,氧化物电极的自电阻及测试所用信号频率与超导临界转变温度区电容跳变幅度间的定量关系。  相似文献   

12.
吴文俊院士于1919年5月出生于上海.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1946年赴法国斯特拉斯堡(Strassbourg)大学留学,1948年获该校理学博士学位.1949年获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国家科学博士学位,1950年他谢绝法国师友的挽留回到祖国继续从事数学研究,历任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所、  相似文献   

13.
史保平:地震预测和防震的美国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保平,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科学教授;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同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1999年美国内华达大学地震实验室获地球物理博士学位;1999-2001年从事地震学方面的博士后研究,师从世界著名地震学家James N.Brune教授;2001-2005年任职于美国肯塔基大学地质调查所,从事工程地震与地震危险性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杨仕平教授,无机化学与应用化学专业硕士生导师,1994年6月郑州大学无机化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0年6月中山大学无机化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02年7月华南农业大学环境保护专业博士后出站进入上海师范大学化学系工作,2007年8月~2008年2月在美国WeberStateUniversity做访问学者.  相似文献   

15.
正赵宝国,男,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1996于武汉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2年于南京大学化学系获理学硕土学位,2006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06—2011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1年加入上海师范大学,并先后入选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上海  相似文献   

16.
用固相反应法制备123相YBa2-xSrxCu3O7-δ(YBCO)和掺Sr的YBa2-xSrxCu3O7-δ系列超导样品.利用四端引线电阻法测量样品的电阻温度曲线,得到Sr元素替代Ba位时超导转变温度Tc降低且Tc随掺杂量单调变化,从实验上验证了CuO2面的耦合可能是维持高温超导电性的一个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杨海峰教授,1990年7月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化学系师范本科专业,并获理学学士学位.2002年7月,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物理化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5年7月,毕业于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和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分析化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师从俞汝勤院士、沈国励教授和章宗穰教授.  相似文献   

18.
薛思佳,女,教授,1949年9月出生于上海市.1977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化学系.1988年6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化学系有机合成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77年7月~2000年8月在华中师范大学任教,1998年晋升教授职称.2000年9月至今聘为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化学系教授.现任上海师范大学有机化学硕士学位点学科带头人,有机化学教研室主任.  相似文献   

19.
YBCO涂层导体比其他实用超导材料具有巨大的优势和发展前景,近年来激发了世界范围的研究热潮和该领域技术的快速进步.首先对YBCO涂层导体的典型结构和规模制备的两种技术路线进行简要介绍,其次介绍世界各地YBCO涂层导体研发的当前状态和发展,包括当前主流研究机构和他们采用的技术路线情况.更多关注我国在简化缓冲层结构和减少低成本、化学溶液法的热解时间等方面的努力和代表性工作.还将介绍为提高YBCO涂层导体的在场特性而发展起来的人工磁通钉扎方法,包括通过纳米颗粒而优化磁通钉扎的情况.最后我们对涂层导体和其他超导材料的电力应用进行举例说明,如:电力电缆、发电机、变压器、强磁体等示范案例概述.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介绍了一种新的非接触式超导激振技术。利用非理想第二类超导块材YBCO的迈斯纳效应,使永磁体在场冷条件下悬浮。将线圈固定于YBCO超导块材中心,振动控制器产生控制信号输入到线圈中,使YBCO超导块材上方产生交变磁场,永磁体工作台产生振动,实现了非接触式振动。介绍了基于高温超导的磁刚度试验、正弦扫频试验和随机振动试验,其结果验证了此激振技术的可行性。与现有振动试验平台相比,其高频段控制效果好,并可在现有基础上扩展设计多自由度振动试验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