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溴化锂溶液蓄能空调/供热系统工作特性模拟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所建立的系统运行动态数学模型基础上,针对具体应用实例对以溴化锂溶液为工作介质的蓄能系统进行数值模拟.以长江流域某城市一宾馆建筑为例,在设计日室外温度变化范围为29~38℃.空调最大冷负荷为1 450 kW.日需冷量为19 890 kwh.日需50℃洗浴用热水20t(720 kWh)条件下,分别对蓄能空调/供热系统在全量和分量蓄能策略下的工作情况进行数值模拟.分别得到了蓄能空调/供热系统所需的澳化锂溶液充注量、储罐容积、溶液 参数、设备负荷变化等重要基础数据及变化规律.这些数据和变化规律是先进蓄能空调/供热系统设计、控制、技术经济评价、设备选型或设计等工作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详细介绍了以水-溴化锂为工作介质的制冷/制热潜能储存系统的工作原理,并根据循环流程及循环特点给出了循环热力计算数学模型,最后结合潜能储存循环计算结果对循环特性做出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于较高储能密度下运行,且有较高性能系数,基于水在0℃以下结冰的现象,以水-溴化锂为工质的潜能储存系统比较适用于空调系统.当有低温热源时,储存的潜能还可以被转换成热能,或潜能被转换成冷能的同时还可以产生热能,这是传统的蓄能技术所不具有的.由于潜能储存系统工作循环的非连续性及采用溶晶装置及晶/液分离装置,溴化锂溶液的结晶问题可以被解决,故此循环的溶液浓度差大,蓄能密度高,是冰蓄能密度的3倍.  相似文献   

3.
蓄能型太阳能溶液除湿蒸发冷却空调系统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实验的方法对采用填料塔式再生器的溶液除湿蒸发冷却空调系统的再生性能进行研究,得出了再生器热源温度在55.5 ℃工况下的传质系数和热源温度对出口参数有影响的结论.同时发现传质系数平均值约为0.32 mg/(m2·Pa·s),根据实验数据提出提高填料塔式再生器再生性能的方法.同时提出一种蓄能密度高的相变潜能蓄能模式,并在理论上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种蓄能模式的蓄能密度一般在1 000 MJ/m3以上,这表明该蓄能方法比常规蓄能方法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4.
新型无溶液泵氨水吸收式制冷空调系统及其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新型无溶液泵和精馏装置的氨水吸收式制冷空调系统,确定了系统在空调工况运行的基本参数,并针对该系统定义了一个新参数,即发生器溶液存留系数然后对系统热力性能进行了计算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设定制冷量为1.5 kW时,系统的性能系数可达0.28;当溶液存留系数由0增加到3时,系统性能系数较初始值降低60%,溶液存留系数对系统性能系数影响显著;冷剂含水率增加使系统性能系数和制冷量迅速线性递减,当冷剂含水率增加到0.14时,系统丧失制冷能力;蒸发温度降低或冷凝温度升高都会降低系统的性能系数,二者的影响较为平缓.针对各参数的影响初步探讨了提高系统性能系数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以氨-水溶液为工质的制冷/制热潜能储存系统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介绍了以氨-水为工作介质的制冷/制热潜能储存工作循环和流程;根据工作循环的特点提出了循环的计算方法,并对工作循环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和分析。可以发现,以氨-水为工作介质的制冷/制热潜能储存系统具有较广的工作范围,不仅可用于蓄能空调系统,还可用于0℃以下的蓄能制冷。根据不同的需要,工作溶液的蓄能密度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改变。最大的蓄能密度可以超过冰蓄冷,但其代价是降低了系统的COP值。  相似文献   

6.
运用压电发电原理,将水滴从高处落下碰撞ICPF薄膜而产生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再通过弱电量收集装置将此电能储存。此系统对环保绿色能源的推广应用具有重大意义。整个发电系统主要包括电流电压转换、整流滤波、能量储存三大部分。还通过理论推导和实验证明了运用水滴发电的可行性,有助于全面推进新能源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中和沉淀Cr3+的pH范围较窄(6.3~9.5)决定了采用NaOH或CaO时投药量必须严格控制.MgCO3在溶液中的少量溶解导致体系具备pH缓冲性质,且该缓冲pH值(pH=8.4)能够满足中和沉淀Cr3+的条件;Cr3+在MgCO3表面生成Cr(OH)3沉淀的界面溶度积(KSSP=10-33.50)小于在溶液中的溶度积(KSP=10-30.27),Cr3+在界面区域比在溶液中更易形成氢氧化物沉淀;表面沉淀生成之后,MgCO3表现出类似Cr(OH)3的动电行为.采用含MgCO3矿物菱镁石为净化剂,在较低用量下能够净化极高浓度含铬废水,不仅净化效果好而且具有沉降速度快、污泥体积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并重点介绍了湿度独立控制系统-溶液除湿空调方式。实验测量了溶液除湿空调系统的运行效果,溶液除湿空调系统的性能系数随着室内相对湿度的增加而降低。当使用75℃热水时,采用冷却水冷却的溶液除湿空调系统的夏季平均性能系数为0.93,采用排风蒸发冷却的溶液除湿空调系统的夏季平均性能系数为1.19。本文还给出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的性能与常规空调系统在耗电量和运行能耗方面差异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采用溶液除湿空调方式的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比常规空调系统节省约50%的耗电量,节省20~30%的运行费用。  相似文献   

9.
以等摩尔浓度的乙酸锌和六次甲基四胺溶液为生长液,采用化学溶液法,在70℃生长4h,在硅片上制备了不同形貌的氧化锌纳米结构。运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室温光致发光谱(PL)研究了样品的结构、形貌和光学性质。结果表明,氧化锌的生长分为种子层的制备和溶液法生长两步。所有的样品都具有相似的光谱,在380nm附近有一个明显的紫外自由激子发射峰。  相似文献   

10.
为改进溶液除湿系统的性能,提出了一种应用太阳能光伏再生的方法.通过离子交换膜分离溶液中的溶质与水分,从而再生除湿溶液,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提供再生过程所需的能量.对光伏驱动的溶液除湿空调系统的再生原理与系统流程进行了介绍,建立了除湿再生部分的模型,对各部分进行了质量能量平衡的分析,并将新方法与传统光热再生方法的性能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新方法减小了高环境湿度的不良影响,提高了稳定性;新方法减少了系统对环境的污染;与有热回收的传统方法相比,新方法的性能与之相当,与无热回收的传统方法相比,新方法系统性能高出20%以上,在太阳辐射不足的情况下,新方法的再生性能可达到传统热再生方法的2倍以上.  相似文献   

11.
结合压缩空气储能和超级电容储能两种储能方式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混合储能技术方案.压缩空气储能作为主要能量存储环节,实现大容量存储和持续的能量转化;超级电容储能作为辅助储能环节,实现功率快速响应和间断的能量补充.本文研究了混合储能系统的能量管理控制策略,提出了采用自适应功率调节和规则基础法控制来实现能量分配管理的策略,设计了15 kW混合储能系统的参数.仿真和试验验证了控制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溶液除湿蒸发冷却系统及其蓄能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针对除湿蒸发冷却系统的优势和特点,对利用太阳能或其他低位热源作为再生热源的系统进行了研究,并就该系统的蓄能特性进行了初步的理论分析.与传统的冰蓄冷相比,其同体积的蓄能能力要高3~5倍,其空调系统理论ηcop值达到1.21,且具有较大的蓄能潜力.  相似文献   

13.
自主式存储中介系统(ASAS)是一个联系用户或应用程序与海量存储系统(可同时采用DAS、NAS、SAN等多种存储技术)的中间平台.ASAS能够自主地发现存储系统中所使用的存储设备的种类和可利用的各种资源;针对传统语义文件系统的主要缺点,即无法得到质量较高的文件属性,利用用户访问的模式捕捉用户状态,将直接文件属性设置与间接属性设置方法结合起来,实现基于语义的ASAS文件系统;通过ASAS文件系统扩展元数据的帮助,增加文件属性的数量,提高文件的可分类性;使ASAS能够自动收集用户的应用信息和需求,便于用户合理地存储数据并高效地进行访问.  相似文献   

14.
具有能量存储系统的电力系统经济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电力系统中引进能量存储系统,是使电力系统中的生产方和使用方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的有效方法,从电力系统的能量平衡入手,介绍了能量存储的数学模型,具有能量存储系统的电力系统经济模型以及电力系统的费用函数。  相似文献   

15.
相变蓄冷材料的选择与相变潜热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物质的热物性、化学性质、相变动力学和经济性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理想相变蓄冷材料的选择依据.建立了简便、实用测量固液相变潜热的装置,同时利用该装置测量出豆蔻酸、羊蜡酸等物料的热力学参数.通过测量,可选择出接近于理想的蓄冷物质,为小型制冷装置提供可靠、经济的冷源.  相似文献   

16.
一种新型太阳能制冷循环的控制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种新型太阳能混合吸收式蓄能循环的控制系统.混合式蓄能循环的控制系统采用n阶等容惯性环节来描述其动态特性,在比例积分调节方式下,从个别环节控制入手,进而达到综合能量控制.并利用C 语言编制程序对系统的运行进行仿真,达到了运行的最优化和蓄能节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presents a novel solar-powered absorptio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driven by a bubble pump with energy storage. It solves the problem of unreliable solar energy supply by storing the working fluids and hence, functions 24 h per day. First, the working principles are described and the dynamic models for the primary energy storage components are developed. Then, the system is evaluated based on a numerical simulation. Based on the meteorological data of a typical day in a subtropical area, with the area of a solar collector being set at 19.15 m2, whilst the initial charging mass, mass fraction and temperature of the solution are respectively set at 379.5 kg, 54.16% and 34.5 ℃, it is found that the respective coefficients of performance (COP) of th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the en-tire system (including the solar panel) are 0.7771 and 0.4372. In particular, the energy storage density of the system is 206.69 MJ/m3 which is much greater than those of chilled water or hot water storage systems under comparable conditions. This makes the new system much more compact and efficient. Finally, an automatic control strategy is given to achieve the highest COP when solar energy fluctua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