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1 毫秒
1.
基于双幂率电子谱,考虑了源内极端相对论性电子的逆康普顿散射过程和源外极端相对论性质子与背景光子相互作用(pγ相互作用)对高能伽玛射线辐射能谱的贡献。结合Fermi-LAT最新的观测结果,假定一个合理的电子谱和质子谱,将模型应用于TeV耀变体PKS 2155-304宁静态下的多波段辐射能谱。研究结果表明,上述过程能产生PKS 2155-304宁静态下的多波段辐射能谱,且pγ相互作用产生的次级辐射对高能伽玛射线能谱有明显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单电子逆康普顿散射的辐射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逆康普顿散射在天体物理中是一种重要的非热辐射机理,本文利用相对论不变量求得单电子在各向同性辐射场中穿行时的逆康普顿散射的辐射谱。此法与其它方法相比具有既较为简便又较为精确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计算了极端相对论电子对横等离子体波的Compton散射与非线性散射,给出了极端相对论电子对横等离子体波的散射概率及散射谱,该谱与真空中极端相对论电子对单色入射光的逆Compton散射谱有着明显的不同,且出射波极大频率与入射波频率之比也与真空中逆Compton散射不相同。  相似文献   

4.
逆康普顿散射是天体物理中一种重要的非热辐射机制。本文给出了等离子体中极端相对论电子对光子的散射概率和单色散射谱,该谱与真空中极端相对论电子对光子的逆康普顿散射谱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5.
依据光电效应、Compton散射和Lambert-Berr定理,采用独特的SMM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实现了高精度游离氯浓度的实时检测。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非相对论情形(B/B_(cr)《1,hv/m_eC~2《1)强磁场中的康普顿散射微分截面,讨论了强磁场中低频光子与相对论电子的逆康普顿散射,并给出了呈幂律分布的低频光子与呈幂律分布的相对论电子相互作用产生的逆康顿散射谱,这可以用来解释γ射线爆高达几百KeV的低频倒转谱。  相似文献   

7.
综述脉冲星的逆康普顿散射模型,包括考虑逆康普顿散射过程的内间隙结构,脉冲星射电辐射的逆康普顿散射模型手基本思想,以及利用逆康普顿散射模型对各种观测资料的解释,例如射电射束,偏振位置角的突跳,圆偏振的反向等。  相似文献   

8.
利用单区的轻强子模型,在模型中假设质子和电子稳定的注入辐射区,并用一组自洽的包含了质子同步辐射、光子-光子相互作用、正/负电子对的同步辐射、逆康普顿散射以及同步自吸收的非线性方程描述质子、电子和光子随时间的演化,重建了PKS 0447-439的多波段能谱.计算结果表明,PKS 0447-439的能谱分布可由该模型很好的重建.在本文的模型参数下,γ-射线的辐射几乎全部来自质子的同步辐射,而逆康普顿过程产生的光子几乎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9.
根据Landau的负能谱理论,探讨了高密度物质中存在负能谱系统的可能性,首先介绍了Landau的负能谱理论,进一步利用星体内部场的结构方程-TOV方程分别讨论了相对论流体,超相对论流体中形成负能谱的可能性,最后对相对论量子系统中形成负能谱的条件也作了基础性阐述.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HPGe探测器所作的 ̄57Co/Pd能谱。并讨论了能谱中其他主要辐射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对于Blazar的相对论喷流,假设其中存在一个球形区域,相对论电子在该区域内在磁场的作用下将产生同步辐射。先对其发射系数和吸收系数等进行了计算,然后对它们与磁场和频率等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对同步辐射谱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2.
实验室坐标系下的磁逆康普顿散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实验室坐标系磁Compton散射截面公式,对谱函数进行了更精确的计算,结果表明,除了原谱函数的共振项系数有修正外,还得到了一个直接依赖于磁场的项,当磁场较弱时,它的贡献不可忽略,这是一个新的结果,它不可能由Herold的结果通过相对论变换而得到。  相似文献   

13.
运用半径典量子理论的电子回旋共振吸收系数,由辐射转移方程计算了通过磁中子星表面附近等离子休后的辐射谱,与γ射线暴的观测谱符合得很好。结果表明,有吸收特征辐射谱的γ射线暴可能是由强磁场的中子星产生的。  相似文献   

14.
根据同步曲率辐射理论,论文推导了真空中和等离子体中弯曲磁场下相对论性电子辐射的自吸收系数,发现真空中同步曲率辐射与同步辐射一样没有负吸收放大作用,而等离子体对辐射谱和自吸收性质有重大影响,存在脉泽放大效应。这些结果有可能对宇宙中多种射电源的射电高亮温度等问题提供可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运用一维粒子模拟对经由相对论电子束汤姆逊散射来产生阿秒X射线的两种方案进行了研究。第一种是激光驱动薄膜靶产生相对论电子束以及经过汤姆逊散射产生阿秒X射线,运用倍频探测光的方案可得到更短波长X射线。第二种方案添加了反射厚靶,通过厚靶对驱动激光的反射来减小电子束的横向动量但让其通过,而探测脉冲经过电子束汤姆逊散射后的多普勒频移因子提高,得到的X射线波长也明显减小,光子能量达到1KeV,反射光频谱也明显优与第一种方案.  相似文献   

16.
从运动荷电粒子产生的流出发 ,导出相对论电子和相对论电子集在等离子体及真空情况下曲率辐射的能量谱及辐射总能量 ,分析了等离子体对辐射的影响 .并着重用曲率辐射公式讨论了在磁流体吸积盘的特殊螺旋强磁场中的辐射特点 .  相似文献   

17.
A material is said to exhibit dichroism if its photon absorption spectrum depends on the polarization of the incident radiation. In the case of X-ray magnetic circular dichroism (XMCD), the absorption cross-section of a ferromagnet or a paramagnet in a magnetic field changes when the helicity of a circularly polarized photon is reversed relative to the magnetization direction. Although similarities between X-ray absorption and electron energy-loss spectroscopy in a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 have long been recognized, it has been assumed that extending such equivalence to circular dichroism would require the electron beam in the TEM to be spin-polarized. Recently, it was argued on theoretical grounds that this assumption is probably wrong. Here we report the direct experimental detection of magnetic circular dichroism in a TEM. We compare our measurements of electron energy-loss magnetic chiral dichroism (EMCD) with XMCD spectra obtained from the same specimen that, together with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show that chiral atomic transitions in a specimen are accessible with inelastic electron scattering under particular scattering conditions. This finding could have important consequences for the study of magnetism on the nanometre and subnanometre scales, as EMCD offers the potential for such spatial resolution down to the nanometre scale while providing depth information--in contrast to X-ray methods, which are mainly surface-sensitive.  相似文献   

18.
在近30年间,由于中子源和散射装置的改进,中子散射在凝聚态物质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在许多方面是其他(X射线、电子、激光、同步辐射等)散射技术不可比拟的.在简单评述供散射用的中子源和散射实验技术进展之后,重点介绍中子散射在凝聚态物质研究中的应用,它们包括晶体结构和磁结构的测定、表面、界面和薄膜的表征、测定结构涨落、磁涨落的现代相变研究、畸变、无序系统(包括分形和小角散射)和高分子材料、高Tc氧化物超导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