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篇文章,一个句子都是以词作为基点连锁而成的.在汉英对译时,准确恰当地选择词汇(词精)是成功对译的关键.而词精的目的是走向句练,既准确地表达句情、句意.句练是整篇文章成功的根本.要做到词斟句酌来源于译者对原文内涵的准确判断及对译文语言的驾驭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用词的准确性和得体性即使之词精句练,在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唐婷 《科技信息》2012,(13):227-227
新闻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关系到新闻能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作者意思,吸引读者注意。因此,译者必须充分考虑译入语读者的接受情况,努力在完整传达信息的同时,使译文更能被译入语读者所接受,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本文将以分类讨论的方式对新闻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进行研究,旨在探究功能目的理论对新闻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图说中国传统手工艺》一书中饱含浓厚的少数民族特色。通过对其词、句及语篇三个层次的分析,探讨了在类似的汉语文本英译过程中如何挖掘、再现民族特色的问题,认为少数民族本土风格的还原是翻译对应的必要步骤,旨在更加准确生动地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4.
民族文化负载词既有语言的属性,也具备文化的特征。鉴于语言的同质性和异质性,文化的普同性和特殊性,民族文化负载词是译学悖论中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统一体。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不能为了凸显语言意义而忽视文化信息,也不能为了迎合译语读者而采取"归化"策略;而应该将文化负载词视为语言和文化的统一体,把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最大限度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5.
Extend,strectch,expand,和spreao译义极为相同,有“伸展、扩展、扩大、涨大、传播”等意思,但各个词有着不同的使用方法,只有正确地理解词与词的区别和它们的相同之处才能正确地使用这些单词,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些句的意思,现举例如下:(一)Extend愿意是直线状的“伸展”引伸为“扩展”(如势力,范围)。A)有“Makelongerinspacelandortime,enlarge”之意。如:1)Thefactorycompoundextendseastwardsasfarastherailway.这家工厂的场地向东一直延伸到铁路边。2)ExpansionistsarenowtryingtoextendtheirmilitarypowertoVario…  相似文献   

6.
黎芳 《长沙大学学报》2010,24(3):113-114
对比利用有声思维和记录文本输入的方法分析翻译过程的效果。结果表明,有声思雏方法中发现的理解纠错的数量与翻译质量之间呈正比,粗译纠错和精译提炼与翻译质量之间没有发现比例关系;而记录文本输入方法发现的粗译纠错数量与翻译质量之间没有比例关系,精译提炼与翻译质量之间呈正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7.
"奴性的忠实"在翻译中具体体现为字、词上的盲从,句式上的亦步亦趋,以及无视文化背景和认知语境的差异而照搬原文三个方面.本文通过分析学生翻译实践中普遍出现的不妥译例,论证了当"奴性的忠实"表现为字、词、句义翻译上的盲从时,语内译在语际翻译中使用的必要性,它是挑战"奴性忠实"的有效工具.而针对后两种体现,译者则需要培养对汉英的语言结构差异以及思维方式和认知语境差异的敏感,善于变通才是求"信"之道.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一个利用待分析句的对译句作为附加信息来排除分析句歧义的双语句法分析器。这种利用语言之间信息排歧的方法基本解决了单纯在某一种语言内难以解决的排歧难题,双语句法分析的核心是反应源语言,目标语言间对译关系的翻译模型理论,提出的“抽象句法树”的概念以及基于抽象句法树的翻译模型理论,能使系统排除翻译异常现象的干扰,从对译句获取有助有助于排歧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词是音义结合的符号,是语言的基本存在单位.因此,词语修辞便成为人们最基本的修辞活动之一。 词语修辞在我国有悠久的传统,古人一般把词称作宇,所以词语修辞又叫炼字。 在长期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古人深切地体会到用字对立言造语的重要作用。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里指出:“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精英,句不妄也。”这就从词、句、章、篇的相互联系中突出了词的基础地位与作用:既然词、句、章、篇是由小至大递为条件的,那么,用词作为吐语行文的第一关,其得失、妍蚩、巧拙对整个言语作品的影响就必然是直接的、巨大的——  相似文献   

10.
《木兰诗》中的“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句文字浅显,容易认读。也许是由于这缘故,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和历来的中学教材对这两句话都不作注释。一般的评点译释书如华中工学院出版社出版的由肖毅等编著的《中学古体诗词评点译释》把句中的“行”注释为“生活”,全句译为“在一起生活十多年,竟不知木兰是姑娘”。笔者认为这样的注释翻译是欠妥的。“行”是个多音多义词。一读“xíng”是“走”的  相似文献   

11.
许多书刊杂志中,外军武器的中译名经常不统一,或有“张冠李戴”的现象。而有些军事术语的中译词也不准确和规范,容易造成读理解上的混淆。所以对外军武器知识的翻译报道应注意这些不规范的问题和现象,以求使读进一步加深对英语和现代兵器知识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雷克斯洛斯的中国译诗集《中国诗一百首》的分析,可见他在翻译中国诗时尝试运用中国诗歌的创作方法,表现出了一定的中国古典文化精神。雷克斯洛斯的译诗,融合了西方翻译诗学和他本人对中国古诗特点的准确把握,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个人译诗风格。他的译诗讲究节奏,以单音节的词为主,节奏随情感而变;他的译诗动词使用精当,以一个传神的动词描绘动态的场景,以动态意象取胜;他的译诗注重追求意境,追求原诗的整体美学效果,通过一些隐含意义取胜。雷氏译诗既是好诗又是好译。  相似文献   

13.
品词析句,指的就是揣摩品味课文中的重要词句,领悟欣赏其意义、精味和表达技巧。叶圣陶先生曾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指的就是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借助文本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词语、一句句精妙的句子,架起一座座桥梁,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作为语文教师,如果不能引导学生深入字里行间,教学就会显得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所以,在阅读课堂中,我们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动”起来,让品词析句“亮”起来,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相似文献   

14.
选择9-19岁被试120人,对简单反应、选择反应、图形匹配和句图匹配4项任务进行操作,结果表明,指数函数能较好地描述词“正方形”的转换,选择和反应速度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特性,而不能较好地描述词“圆形”、“之上”句和“不在之上”句的转换速度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特性,双曲线函数都不能较好地描述这些特怀。  相似文献   

15.
王珺 《科技资讯》2006,(36):143-144
人们在用词、造句、谋篇中,往往按照思维规律,遵守词与词、句与句、篇与篇之间合乎逻辑的组织关系,以求意义表达清楚,信息传达准确无误。但在诗化语言中,有种修辞手段却“逆潮流而动”,蓄意违背思维规律,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造成一种不合逻辑的语言现象来达到一种出人意料的语言情趣。分析这一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的修辞手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精妙形象的语言情趣。  相似文献   

16.
唐国梁 《科技信息》2012,(36):I0156-I0156
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自古以来一直被称为人身之“三宝”,“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神、气、精。精气神三者相互为用,运用调身、调心、调息的方法来实现其对精、气、神的养练,是人体保持和恢复健康、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和功能,为养生长寿之根本。  相似文献   

17.
从"词"、"句"、"意"3个方面探讨电视栏目名称的英译原则。正确选择词和词类、权衡词义是做好栏目名称英译工作的基本要求。在对电视栏目名称进行英译时需要从其特殊的结构特点加以考虑,真正得体、精彩的电视栏目英文名称应该既满足译名的语意忠实于原文的要求,又能够创造出美的意境。  相似文献   

18.
对“外来词”的再审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外来词”的界定,学术界有诸种观点,笔者认为这些观点都有局限性,本文在这些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把“外来词”分为两类:“译词”和“借词”,“译词”以音译为核心,兼收某些带有意译成分的形成;“借词”则专指源于日语的汉字词。  相似文献   

19.
张蹊  许嘉琦 《科技信息》2010,(29):216-216
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语境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十分重要的因素,由于其特殊的文化内涵,存在一定的不可译性。译者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要根据不同的文化语境,准确把握文化负载词中反映的源语中特定的文化意义,再现原作的精神风貌。本文以文化语境角度对《两个比尔》的译文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20.
唐诗英译是中国文化继承和发扬的客观要求。英汉两种语言音韵表达手段和文化传统上的差异,使得唐诗英译充满挑战性。意境是诗歌翻译中传达的灵魂;音韵是使其完美再现的载体。因此,唐诗英译主要是在准确传达意境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传递原诗的音韵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