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稀土在农业上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稀土在农业上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李存雄,孟德斌我国稀土资源居世界首位,贵州的稀土储量也居全国各省前列。如何开发利用这种资源是目前紧迫的研究任务。稀土农用是合理利用的重要途径[1]。稀土及其配合物对植物的作用机理,虽然还没有弄清其全部过程,但是,它对植物... 相似文献
2.
3.
4.
应用我们自己在分子轨道图形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合重复单元共轭分子本征方程约化定理,研究聚乙炔在掺杂前后能带结构的变化情况,可以很自然地得到Peierls相变的结果,揭示了聚乙炔掺杂后从绝缘体到金属态变化过程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5.
6.
本文以多烯(17个碳原子)模拟反式聚乙炔链,位于两个多烯链平面之间的钠原子为掺杂剂,用 CNDO/2方法讨论了掺杂聚乙炔的微观导电机理,尝试并分析了用轨道理论的离域方法处理定域问题的具体方法.在我们的计算方法及计算范围内、负电孤子借助于钠原子在两链间跃迂。在低量掺杂情况下,参考链上孤子的存在对这种跃迂起辅助作用;电荷密度、原子轨道布居、能量分割及沿分子轨道形状等的结果同样支持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7.
三种掺杂剂对聚乙炔的掺杂结果表明:碘、无水FeCl_3掺杂的聚乙炔,其导电率较SnCl_4掺杂时为大;掺杂剂溶液浓度和聚乙炔膜的厚度对试样中掺杂剂浓度均有影响;又掺杂剂在膜表面分布均匀程度与掺杂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8.
孙书娟 《渝西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58-61
在Su-Schrieffer-Heeger(SSH)模型基础上,计入长程电子关联的影响,研究反式聚乙炔分子链中的高激发态极化子的稳态性质.与一般的低激发态极化子比较,高激发态极化子的晶格畸变更宽更深,能隙中的两个局域几乎重合,除了在1.35 eV附近的peirls吸收峰,高激发态极化子仅有一个约0.65 eV的低能吸收峰,而普通极化子有2个低能吸收峰,一个在0.175 eV附近,一个在0.85 eV附近.这些区别为区分两类极化子提供判据. 相似文献
9.
聚乙炔中孤波激发的稳定性取决于它们之间是否能稳定共存并且只能进行自由碰撞。从而我们推测电荷扭折是稳定孤子,将对掺杂反式聚乙炔的电学性质起重要作用;极化子是亚稳的孤波,可以存在于轻掺杂聚乙炔中;而中性扭折又能存在于未掺杂的反式聚乙炔中。 相似文献
10.
孙仁安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3)
本文介绍了有机共轭体系的结构特点和利用简单Huckel分子轨道(HMO)理论对聚乙炔的电子结构予以处理,以展示其半导体的能带结构和分子中具有长短键交替的特征。并试图从化学角度理解拓扑激发(即孤子)的导电机理。 相似文献
11.
彭景翠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3)
从分析聚乙炔的结构出发,在总结实验事实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研究其电导的模型:它是沿链上、链间和纤维间三部分的贡献之和.从量子力学的普遍原理出发,分别算出了它们的数值;讨论了各种极限情况,能很好地解释实验事实.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电脉冲技术,以硝酸结的二甲基甲酰胺溶液为电解液,在铂电极上得到质地均匀,附着良好且有相当厚度的聚乙炔(PA)膜.不发生近期有关文献所报导的生成的PA以粉末状沉淀于电解液中的现象;电极表面状态,溶液的浓度、温度,脉冲电流的波形、强度,以及溶液中通入乙炔的量对聚合过程有重大影响;红外光谱和原子吸收光谱、电导率的测量以及循环伏安(CV)曲线皆证明在铂电极上的聚合物是Co~(2+)离子掺杂的PA.本文还从聚合方法的特点提出了一个直接估算电导率的公式.按此式计算的结果与实测值相吻合.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报道了应用重元素钍的高配合物[Th(P_(204))_3Cl_4]与三乙基铝组合作为催化体系,使乙炔在常温下定向聚合的研究。表明了该催化体系对于乙炔聚合过程具有较高的催化效率,得到的聚乙炔薄膜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且顺式含量较高(~80%),柔软性好。并对制得的聚乙炔薄膜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杨进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3)
本文在反式聚乙炔分立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到顺式聚乙炔中的孤子对间存在着吸引力.引入孤子对间的禁闭势,作为顺式聚乙炔的分立模型.对顺式聚乙炔中极化子的电子态的研究发现:电子晶格耦合常数λ=0.4,对不同的禁闭参数r.在导带、价带的顶部或底部存在四个新的电子局域态;λ=0.25,对不同的禁闭参数,能隙中的二个新的局域态不出现.它们均为浅局域态.本文结果支持了最近发现孤子新的电子局域态的结果.本文方法可推广到基态具有非简并的类似系统.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我们近年的研究成果,综合评述了新兴有机导电特料——聚乙炔(PA)的电子结构及其性质的主要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7.
光诱致聚乙炔激子的产生和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Su—Schrieffer—Heeger(SSH)哈密顿基础上引进弱电子关联,对反式聚乙炔链中单激子的产生和演化过程实施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弱关联的引入显著加快了激子的产生和演化,激子形成的时间由零关联的104fs缩短为48fs;弱关联未能使呼吸子的振荡周期发生显著改变,但呼吸子振荡成为等振幅恒频率模式.聚乙炔光诱致吸收试验中的瞬时高频吸收峰解释为呼吸子吸收. 相似文献
18.
19.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3)
我校副校长王荣顺教授在《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9年第8期上发表论文《掺杂剂对聚乙烃中电荷密度波的影响》聚乙烃作为一种新型导电材料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因为掺杂后其电导率可提高十几个数量级,与金属铜的电导率相当。该文用 CNDO/2方法研究了各种掺杂剂聚乙炔中电荷密度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无掺杂剂存在时对中性孤子 S°,电荷分布基本上是均匀的且每个 C 原子所带电荷都很小,最大者 相似文献
20.
用自洽场晶体轨道法(SCF-CO)讨论了顺式聚乙炔取代衍生物的取代基效应。研究表明,这些取代衍生物仍存在带隔。吸电子基团(-CN,-F)的取代使体系的电子亲合势和电离势增大,而给电子基团(-CH_3,-NH_2)的取代,则使体系的电离势降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