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昌龄《诗格》的学术回溯与“三境”说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文镜秘府论》的发现和校注等资料的参照佐证,《诗格》著作权归属于王昌龄得到普遍认同,“三境”说逐步走向学术深入研究之路。“三境”说是标举中国古代意境论形成不可缺少的奠基性学说,它使王氏成为“意境”论的主要开创者之一。学术界对“三境”说的认识存在着“三形态”说、三形态与三品格层次兼容说和“三品格层次”说三种不同的看法和论争。笔者认为“三境”说在三种类型诗作中都有品格层次高低优劣之分,而不是物境、情境和意境有品格层次高低优劣之分。  相似文献   

2.
赵小斌 《世界博览》2023,(11):48-51
<正>长期以来,“翻译腔”似乎都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说它是个“问题”,缘自其一直背负的负面色彩;说它“不成问题”,则因为它的存在远早于得名,几乎伴随着翻译的诞生而诞生,也必将一直存在下去。毫无疑问,世间先有翻译,然后有译论;有了译论,然后有“翻译腔”。但是“翻译腔”作为一个译论中的名词出现,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诗学的核心思想是“物感说”,由此倡导“表现论”、“意境法”。西方传统诗学的核心思想是摹仿说”,由此倡导“再现论”、“典型论”。尽管二者都涉及审美的主客观关系,但是前者重在抒情,强调情感,意志的“真”,后者重在叙事,强调再现客观的“逼真”,由于中国与西方在社会文化和传统诗学上存在差异,因此,中西诗学的现代化进程不一样,中国现代诗学在借鉴西方近代诗学基础上,主要趋向“再现论”;西方现代诗学诗呈现“表现论”、“象征论”和“再现论”并存的格局,而以前者为主,中西传统诗学现代化呈现出反差。  相似文献   

4.
韩愈对孟子的推崇是明显的,除了著名的“道统论”以外,韩愈还对孟子的“禽兽”、“仁义”、“道德”进行了重要的证明和展开,它对于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孟子思想是十分有帮助的。孟子通过“禽兽说”指出了人必须具有道德意识,而其道德的实际内容却是家庭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5.
“体用”论是叶燮文艺思想的主导思想。它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它是在明清之际掀起的尊经复古思潮的历史语境中,在继承钱谦益、黄宗羲和申涵光等前辈对“温柔敦厚”新的阐释与认识的基础上,并在与汪琬的论争中,创造性地提出来的。“体用?论是对儒家“温柔敦厚”诗教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它把艺术形式真正从儒家“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主文而谲谏”的中正和平的价值传统中解放出来,还诗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以真正的自由,从而在形式意义上完成了对儒家诗学的真正革命。这是其理论的进步性所在。  相似文献   

6.
《德意志观念论体系的源始纲领》是德国观念论与浪漫派的开篇之作。作为一种征兆,它指向一个时代,归属于由多个作者构成的“星丛”,呈现了观念论与浪漫派之间互动涵濡的“观念单元”。德意志观念论与浪漫主义思潮初登历史堂奥,就注定要置身于神话与理性的生死纠结之中。以神话来完成逻各斯,将启蒙进行到底,便是观念论与浪漫派的志业,这份志业表述在浪漫主义“理性的神话”提案之中。而与之相联系的“感性宗教”提案,就是一个变形的灵知教义神话,一个变形的神话逻各斯。观念论与浪漫派所膜拜的“灵”同灵知主义藉以超越世界而寻求不朽神性的“灵”,存在着血脉传承的关系。所谓“人类最后的伟业丰功”,乃是“新神话”的终结,染上了浓烈的乌托邦色彩,甚至可以说是神话-逻各斯-教义三者互相涵濡彼此杂糅而成的幻象体系。  相似文献   

7.
“始基本体论”批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始基本体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哲学形态,它认为世界上的事物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这些事物都有某种共同的“始基”。东西方在这方面有共同之处,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恩培多克勒,中国的“五行”说,印度的“五大”,都把水、火、气、土、风等具体的物质形态当成世界的“始基”,说明人类最早根据实践的需要而作出的哲学探索是唯物主义性质的。“始基本体论”的历史价值在于:它从人类的神话中解脱出来,用物质性的存在解释世界,标志着哲学的诞生;它把客观的物质存在与运动变化结合起来,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思想的朴素统一。“始基本体论”的历史局限性是时代造成的,对此不应苛求。  相似文献   

8.
臭名昭著的“辫帅”张勋在北京搞封建主义复辟,把废帝溥仪扶上皇帝的宝座,在一个江南农村鲁镇,封建遗老赵七爷以此煽风点火,推波助澜,便掀起了一场关于辫子的有无与脑袋的存亡的不大不小的风波,造成了一场短命的却也是惊心动魄的大恐怖。这就是鲁迅的小说《风波》的故事内容。而在这场风波中主人公七斤的妻子七斤嫂则扮演了一个农村泼妇的角色。 七斤嫂的“泼”,不仅表现在对丈夫七斤和女儿六斤的态度上,而且表现在对邻居八一嫂的态度上。 本来是司空见惯的家常请或催丈夫吃饭,七斤嫂却嚷道:“你这死尸怎么这时候才回来,死到那里去了!……”这已经不仅仅是骂,而简直是诅咒了。当听到封建遗老赵七爷说“皇帝坐了龙庭”,而七斤没有辫子,“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的时候,她竟用筷子指着七斤的鼻子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他偏要死  相似文献   

9.
唐宋以后,中国古典诗学在范古问题上形成了“诗法”与“妙悟”两条路线的对立与纠结。严羽“妙悟”说对后期诗学形成主导性影响,但这并没有抵消“诗法”论存在的必要性。李梦阳等人推崇严羽却又大谈“法式”的矛盾现象,说明“诗法”是研习创作的客观要求;而“妙悟”作为一种鉴赏感悟活动,固然有指向独创性的积极意义,而其对于“诗法”论的渗透,导致后期“诗法”论过分注重对格调意趣的感悟式表述,远离了“诗法”本有的创作论主旨。这两方面的事实表明,“诗法”和“妙悟”各有不同的适用方面。而“诗法”对于创作的研习尤其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权”就是变,随机应变,通权达变,以变应变,以不变应万变;“权”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孔子的“权”论是一种包含有丰富的辩证因子的思想方法。它能克服思想方法上的二元对立,这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教育行政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值得我们去发掘,去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发生论,主要有四说:一是“有德者必有言”的道德论;二是“物感说”的感应论;三是“不平则呜”的心理论;四是“文以气为主”的才气论。  相似文献   

12.
在近百年来学术理论界关于王国维“境界”说的批评中,大致有三种结论趋势值得商讨:一是“悲观主义”论,二是“为文学而文学”论,三是“境界”与“意境”等同论.当代无数学者试图对王国维的“境界”与“意境”加以辨析,但最终回到“等同”论的园囿.这些论点或者关注其“哲学血缘”而把“境界”说视为哲学范畴,或者关注“诗学血缘”而把“境界”说视为审美范畴.而文献表明,王国维的“境界”说作为他的文学批评观,包括三个基本层次:“人生境界”、“诗人境界”和“文学境界”.以“人生境界”为核心,以“诗人境界”为枢机,以“文学境界”为导航,疗救国民灵魂,这正是王国维文学批评的旨意所在,也是“境界”说的基本思想,体现了“美育救国”的积极主张.  相似文献   

13.
从《神思》看刘勰对陆机想象论的继承与发展黄岳杰艺术想象是艺术思维的关键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黑格尔说:“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活动”,艺术家“最杰出的本领就是想象。”①在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西晋太康的陆机在他的代表作《文赋》里...  相似文献   

14.
辫子Monoidal范畴M H / 上的Hopf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H,σ)为余拟三角Hopf代数,则M^H是辫子Monoidal范畴,给出辫子onoidal范畴M^H上的一个对象L是双代数的充分必要条件和M^H上的左L-Hopf模的基本结构定理。它是一般左Hopf模的基本结构定理的推广。  相似文献   

15.
高宇琪 《甘肃科技》2004,20(2):171-172,174
中国艺术家认为艺术是生命的反映 ,从主观上要反映出画家的意 ,从客观上要表现物象的神 ,这便是中国的“传神论”和“写意论” ,如顾恺之的“传神论” ,南齐谢赫的“气韵生动” ,张彦远的“意存笔先生画尽意在”等等。而其中最重要的当推顾恺之的“传神论”。究竟“神”是什么 ?它对中国绘画及绘画理论的发展有什麽特殊的意义呢 ?顾恺之的早期“传神论”主要有那些观点和艺术主张 ?地位和作用如何 ?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严羽是通过以“妙悟”说为中心的审美主体论、以“兴趣”说为重心的审美特征论和以“入神”说为极致的审美理想论三大理论主干来表达自己的美学思想的。他所追求的审美情趣和境界在神韵论思潮发展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过渡作用。历来研究严羽的人多看到其对“兴趣”说的提出对文学发展史的贡献,而很少深入去探讨他对神韵论的重要作用。笔者尝试深入探讨严羽的美学思想对神韵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黄道周在《性无嫉妒论》中从人性与人情两个层面揭示了嫉妒的本质,鞭笞了明朝末年“迫名位”的伪君子们“言妒妇则比他人”的丑行,为所谓嫉妒“小人”“妒妇”“悍婢”说了几句公道话。俞正燮的《妒非妇人恶德论》以其博大渊深的学识,广泛列举历史上针对所谓妒妇而发的言论与有关资料,严格“以经史正义”逐条予以批驳,为千年妒妇长出一口“闷气”  相似文献   

18.
在戊戌维新运动改良说中,一直有这样一种推论:由于这次运动只采用和平方式而不赞成(或曰未采用)暴力方式,因此,它不具备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革命的意义,而只能算作资产阶级进步的改良运动。这个推论实际上隐含着一个不言自明的前提判断:只采用和个方式的社会变革运动就是改良运动。这个前提判断是戊戌维新运动改良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改良说”得以长期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笔者以为,这个前提判断是错误的,以此为出发点的椎论也是不能成立的。为什么说上述“改良说”的前提判断是错误的呢?这是因为:首先,这一判断混淆了…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诗学的核心思想是“物感说”,由此倡导“表现论”、“意境法”。西方传统诗学的核心思想是“摹仿说”,由此倡导“再现论”、“典型论”。尽管二者都涉及审美的主客观关系,但是前者重在抒情,强调情感、意志的“真”,后者重在叙事,强调再现客观的“逼真”。由于中国与西方在社会文化和传统诗学上存在差异,因此,中西诗学的现代化进程不一样:中国现代诗学在借鉴西方近代诗学基础上,主要趋向“再现论”;西方现代诗学却呈现“表现论”、“象征论”和“再现论”并存的格局,而以前者为主。中西传统诗学现代化呈现出反差。  相似文献   

20.
刘恺先生《再论李白在万县问题》所持论点不能成立。李白“乌江留别”是在涪州,而不是很阳;李白是在南浦县“登高”,而不是在汉阳市浦“登楼”;李白在“南平”及“夜郎天外”的作品勿庸置疑,不应模棱两可;说李白家在“浔阳”、“豫章”在湖北安陆、“长流”就是一辈子不能回来,等等,均不符合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