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烤烟营养元素分布特征的主组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烤烟为对象,按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测定其不同生育期叶、茎、根的生育期叶,磷,钾,钙,镁,铁,锰,锌、铜、硼10种元素含量。运用化学计量学中的主组分分析方法,讨论了这些营养元素分布特征,表明,各部位有特征元素,硫,磷,钾,钙,镁等中常量元素,在烟叶中有较高的浓度分布,而烤烟中的铁,锰,锌,铜,硼等微量元素则在根部有较高的浓度分布。提示在进行烤烟矿质的植株诊断时要十分注意不同部位的差异,也说明了可将化  相似文献   

2.
土壤水分胁迫对银杏无机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应用盆栽土培方法,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研究了1年生银杏实生苗在土壤水分胁迫下体内矿质营养元素含量的积累及其在各器官中的分配。结果表明:(1)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减少,银杏茎和叶中全氮、叶中全钙和全钾、根中全铜及根、茎和叶中全磷含量有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根系中全氮含量变化较少,茎和根中全钙、茎中全铜及茎、根和叶中全镁、全锰和全锌含量逐渐升高,银杏叶中全铜、茎和根中全钾含量逐渐下降;(2)各种土壤水分条件下,全镁、全氮、全磷、全钙等元素含量分配比例在根茎叶中的均表现为在叶中最高,茎中次之,根中最低,全铜含量的分布规律是根中最多茎中次之叶中最少,全锰含量的分布规律表现为根中最多叶中次之茎中最少,全锌含量的分配比例为茎和根中相当,叶中较少,全钾含量在根茎叶中的分配比例因土壤水分条件不同而不同;(3)相关分析表明,所测定的无机营养元素之间,部分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重金属Cu元素在玉米体内的迁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Cu在玉米体内的迁移与累积。方法采取自植玉米,分为对照区和污染区,对污染区的玉米人为施加模拟污水,分别采集污染玉米和对照玉米在不同生长期的不同部位作为样品进行Cu元素含量分析。结果Cu元素在玉米各部位的平均累积量M=mCu(Ex)/mCu(CK)值为:根(M=2.29)>茎节(M=1.55)>茎(M=1.18)>籽实(M=1.15)>叶(M=1.05)。结论污染区玉米成熟后籽实中重金属Cu元素的含量很小,没有超标,可以食用。而根部含量很高,为净化土壤中重金属Cu元素污染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通过模拟As污染的田间试验,以郑州9023为供试小麦品种,研究了小麦不同生育期不同部位对As的吸收、分配和累积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小麦整个生长过程中,不同部位的As含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根、茎和籽粒3者的关系始终为:根>茎>籽粒;在灌浆末期,各部位As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根>废弃物>叶>叶鞘>茎>穗轴>颖片>籽粒,地上各部位As累积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废弃物>茎>叶鞘>叶>籽粒>颖片>穗轴,因此小麦植株中较易富集As的部位是根和废弃物,其次是叶和叶鞘,而籽粒中As水平相对较低;从试验结果还可以看出,在小麦灌浆初-中期As的吸收量及吸收速率都显著高于其它时期.  相似文献   

5.
土壤-玉米重金属富集迁移特征及秸秆还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重金属的富集与迁移特征的研究多集中在受污染的土壤区域,对未被污染区域重金属富集与迁移特征的研究相对较少.为了研究未被污染区域重金属富集与迁移特征,选取青州市南张楼村为研究区域,研究区是典型的平原村落,区域内无地表水系,以种植玉米、小麦、胡萝卜等农产品为主,远离城区与工业园区,是较为理想的研究场所.通过采集南张楼村根系土-玉米系统(根、下茎、中茎、上茎、叶、籽实)配套样品32套,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等测定配套样品各部分中的重金属元素As、Cd、Cr、Hg、Pb、Zn、Cu、Ni的含量,结合统计学方法与生物系数法,研究了重金属元素在土壤-玉米中的富集与迁移特征.分析研究发现,重金属在玉米植株各部位中的含量存在差异,从大到小依次为根、茎、叶、籽实;Cu、Zn、Cd在玉米茎中的富集表现出了明显的顶端聚集,而Pb、Cr、Ni、As的富集则表现出了明显的底端聚集;玉米植株根中Pb、Cr、Ni、As聚集明显,茎中Cu、Cd聚集明显,叶中Hg的聚集明显,籽实中Zn聚集明显,说明不同重金属元素在玉米成长过程中的迁移存在差异;由于重金属元素在玉米植株各部位的富集程度不同,因此在秸秆还田过程中可以考虑部分还田方案.  相似文献   

6.
测定不同生长期紫苏(Perilla frutescens)根、茎、叶部位中16种无机元素的含量变化,分析其分布规律.对紫苏进行人工栽培,分期采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冷焰模式和CCT模式测定紫苏中16种无机元素含量.结果表明,16种元素总体上都随生长天数增加而含量呈下降趋势,有8种元素在紫苏茎中的含量都高于根、叶部位.研究发现紫苏中含有丰富的常量元素如K、Mg、Na、Fe、Al,以及Mn、Zn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毒害元素As、Cd、Pb的含量均符合中国药典的限度要求.幼苗期各种元素的含量最高,多种元素在茎中含量高于根、叶.  相似文献   

7.
选用滇产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Lindl)植株不同生长时期和细胞培养不同阶段,采用碱性氯仿提取生物碱,用溴甲酚绿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其含量,最终研究结果表明:金钗石斛茎中总生物碱含量前3年逐年递增,从各部位来看,都呈现叶>茎>根的分布规律,宜3年采收;细胞不同生长阶段中1月至6月总生物碱含量都基本呈现逐月递增。金钗石斛细胞培养具备直接提取替代原药成分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探究毛菊苣不同生长期不同药用部位活性成分秦皮乙素的含量,为确定其最合适的采收季节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于5、6、7、8月采集毛菊苣根、茎、叶等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秦皮乙素含量.色谱条件:色谱柱为waters Xbridge C_(18)(4.6 mm×250 mm,4μm);柱温为25℃;流动相为甲醇-0.2%甲酸(15∶85);流速为1 mL/min,检测波长为345 nm.研究结果表明,毛菊苣根、茎、叶等不同部位秦皮乙素含量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00),其中茎中含量均较高,其次是根和叶;不同生长期毛菊苣根、茎和叶中秦皮乙素的含量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47),其中6月达到最高值(分别为16.188、24.149和10.455μg·g~(-1)),含量符合以下规律:5月8月7月6月.毛菊苣不同药用部位不同生长期秦皮乙素含量随着生长发育进程而发生变化.考虑毛菊苣全草入药时以秦皮乙素含量为指标的话,以6~7月枝叶茂盛时采收,有效成分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9.
用硝酸、高氯酸、过氧化氢(体积比3∶3∶4)作消解剂,采用微波消解处理样品,建立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同时测定飞机草茎(主干和嫩枝)、根(主根和须根)及叶各部位中Ca、Mg、Na、Fe、Mn、Zn、Al、Ba、B、Cr、Cu、Sr、Ti 13种常量与微量元素含量.结果显示飞机草各部位元素分布有较大差异,大多数元素在根和叶中含量较多.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苗期大豆对10%草甘膦水剂处理后的耐受性,以市售大豆为实验材料,采用沙培法,在大豆苗期(第3复叶期)的茎和叶涂抹10%草甘膦水剂,测定幼苗的形态指标及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含量和丙二醛含量等的变化。结果表明:用10%草甘膦水剂处理大豆苗期不同部位,幼苗生长缓慢,且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下降、丙二醛含量和脯氨酸含量均升高,但是茎和叶下降、上升的程度不同。大豆不同部位对草甘膦的敏感程度不同,叶比茎更耐受草甘膦。本试验为草甘膦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大田条件下,通过对棉花植株部分叶片施硼、不同硼施用频率以及配合山梨醇施硼,研究不同施硼方式对棉株硼的吸收、和转运规律。结果表明:施硼显著提高植株体内硼含量,但硼的移动性不强,叶面施硼棉花吸收的硼主要存在于植株的叶片中,而茎的硼含量下降;对棉株部分叶片涂硼发现叶片吸收的硼可向其他部位转移,转移量占总吸收量的9.98%,其中叶片间的转移占总转移量的28.82%;山梨醇对硼的吸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植株吸硼量比单纯施硼肥提高了38%,生殖器官的硼的吸收量提高了23.28%;随着施硼次数的增加,叶的吸硼量占总吸收量的比例呈先增后减趋势,茎和根呈降低趋势,壳和籽粒呈增加趋势,硼的总吸收量呈增加趋势。因此,硼在棉花体内转移能力较弱,施硼配合山梨醇以及少量多次施用有利于硼的吸收和转运。  相似文献   

12.
用吸光光度法测定我国某稀土矿区和非矿区的蚕豆植株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并研究其分布状况结果表明,稀土矿区蚕豆植株中的稀土元素含量较非矿区的高;蚕豆植株各部位的稀土含量分布为根〉叶〉茎〉蚕豆;矿区与非矿区的蚕豆中稀土含中稀土含量无大差别,但较其他植物子实中的稀土含量高。  相似文献   

13.
牡丹花期体内矿质元素含量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开花期的牡丹植株不同部位13种矿质元素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器官同一元素含量不同.代谢旺盛的器官富含N、P、K、Mg、S元素,表现为叶>花>新茎>根>老茎,老龄器官富含Ca、Fe、Na等元素,根>老茎>花>叶.(2)不同元素间具有许多显著相关的元素对,以叶、花、花托最多,新茎、老茎次之,叶柄、根最少.  相似文献   

14.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茄子的根、茎、叶、蒂中糖苷生物碱的种类和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茄子的这4个非可食部分均含有α-茄碱、α-卡茄碱、α-澳洲茄碱3种糖苷生物碱,且各部位中各种糖苷生物碱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α-茄碱的含量分布情况为:蒂>叶>根>茎,α-卡茄碱的含量分布情况为:根>茎>叶>蒂,α-澳洲茄碱含量分布情况为:根>茎>蒂>叶,糖苷生物碱总含量分布情况为:蒂>根>叶>茎。此研究可为茄子的非可食部分的综合开发及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用流动注射光度法测定水泥及其原材料中高低含量的钙、镁。以EGTA标准溶液掩蔽高钙含量样品中的部份钙,并将其掩蔽部份加入结果计算;以缓冲剂氨—氯化铵和CTMAB退色的显色剂二甲酚橙的混和液为载流;于570,590nm处同时测定钙,镁络合物的吸光系数和样品吸光度,通过联立方程组求解结果。同时快速测定了样品中从高到低含量的钙和镁。进样频率为120样/小时;样品测定的查对百分偏差为钙(0.24%~3%),镁12.6~4%)(视样品种类和含量高低而定)。  相似文献   

16.
以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下生长的砂仁(Amomum villosum Lour)为材料,研究了人为调控源库关系对砂仁产量和植株可溶性糖、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去叶减源和去花减库均使砂仁根、茎和叶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下降,果实产量降低;去笋减库使叶、根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稍有升高,对其他参数影响不大;人工授粉增库使茎和叶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降低、根的升高,砂仁产量显著提高;去果减库使砂仁产量显著降低.砂仁叶片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与果实产量呈正相关,根和茎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与果实产量呈负相关,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表明热带雨林环境中的砂仁植株光合源对砂仁产量的影响不大,库容是限制砂仁产量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7.
太白贯叶连翘中金丝桃素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分光光度法对太白山区产贯叶连翘金丝桃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其各部位中含量分布为:花>全草上>叶>全草>果>全草下>茎>根。适宜的采收时间为果前期,花期最佳和科学的采集提取部位为分枝以上部位。  相似文献   

18.
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提取三角咪中的挥发性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其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离与分析.结果表明:从三角咪植株根、茎、叶中共分离鉴别出104种挥发性成分,根中分离鉴定出了40种,茎中分离鉴定出了50种,叶中分离鉴定出了60种,挥发性物质含量分别为42.91%、71.11%和92.22%.其中三角咪各部位均含有的挥发性物质有13种,三角咪植株中主要的成分有:水杨酸甲酯(17.04%)、(S)-4-甲基-3-乙基-1-戊醇(7.29%)、α-紫罗酮(3.72%)、14-甲基十五酸甲酯(2.90%)、alpha.-金合欢烯(2.39%)等.  相似文献   

19.
黄腐酸对大豆内源激素的调控及结瘤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黄腐酸提高大豆结瘤能力的作用机理,以辽宁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 liaoningense)CCBAU 05525和冀豆17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探究黄腐酸对大豆结瘤初期内源激素含量、分布及结瘤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腐酸质量浓度为500 mg/L时大豆结瘤数量最多,比对照组显著提高73.1%,同时该条件下激素含量和分布变化最为明显,具体表现为大豆根、茎、叶中玉米素(ZT)、生长素(IAA)、赤霉素(GA3)含量增加,根中脱落酸(ABA)含量减少,叶中ABA含量增加.而黄腐酸质量浓度为1 000 mg/L时则表现为抑制大豆结瘤. 上述结果为解析黄腐酸提高大豆结瘤固氮的机理、增加大豆产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在室温下用 1mol·L- 1 盐酸直接浸提甘薯样品 ,并用络合滴定法测定钙和镁含量的方法。研究了试验条件和共存离子的干扰。对 4种样品 ,分别重复 5次测定其含量 ,平均变异系数钙为 0 .5 88% ,镁为2 .0 2 8% ,测定结果与常规的干灰化法测定结果比较 ,平均RSD钙为 0 .173% ,镁为 0 .40 6 %。该方法简便、快速、实用。也可应用于蔬菜样品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