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辜鸿铭是清末民初的文化大师,他曾把中国的传统典籍即儒家的《论语》和《中庸》翻译成英文,从而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向了世界。在英译的儒经中,体现了辜鸿铭的翻译观,即会通思想。辜鸿铭的翻译工作得到了后世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2.
胡蓉 《景德镇高专学报》2013,28(1):42-43,67
从文化转向开始,翻译研究被放置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语境之中,研究的重心转向了文本之外的广泛领域。典籍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载体,如何使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典籍英译者的文化意识形态极大程度地制约着译本的可接受性与适应性。本文试以《论语》英译为例,阐述译者意识形态在翻译过程中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3.
《潍坊学院学报》2019,(4):56-60
阿瑟·威利《论语》译本树立了中国典籍翻译风格的现代英美标准,多次被西方学者引用。在国内却因"承载西方意识形态"、误译、错译而屡遭诟病,本文结合威利《论语》翻译观,采取翻译文体学研究视角,借鉴威利译本文体风格的语料库定量分析研究,从词汇、句式、修辞等角度对威利和其他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就文体风格而言,威利译本体现出鲜明的中国中心立场,更好地在英语语境中保留了原作的文体特征,体现出对原作风格和中国文化的尊重,为西方读者展示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4.
《论语郑氏注》到了两宋以后逐渐亡佚,其注散见于后代典籍之中。在敦煌和吐鲁番出土的《论语》郑注中,P.2510是迄今发现最长的写卷,我们参照今本和敦煌、吐鲁番出土的相关经卷,校订P.2510残卷,对于辑录和研究郑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典籍英译在很长一段时期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从事这方面翻译的学者们大多只是进行一些比较零散的翻译活动。本文从不同角度,结合典籍英译的历史及现状分析典籍英译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社会符号学翻译法为理论依据,侧重从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三大层面研究少数民族典籍翻译,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以期为典籍翻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译者在典籍翻译实践中往往轻视文本的诗学价值,诗学伦理研究正是针对译本诗学价值的理性反思。《道德经》诗学气质玄妙深远,译者如何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诗学气韵,对最终翻译质量的高低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从翻译伦理视角出发,描述与分析《道德经》翻译过程中不同译者所采用的不同诗学伦理态度,能拓展典籍翻译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8.
对《论语》概念词的正确解读是《论语》翻译的基础。词义的解读应以语境、互文性参照、查阅比对他人集注为依据。《论语》属于政治伦理哲学书籍,翻译时既要保留其哲学文本性质,又要保证译本的可接受性。概念词的翻译应以"直译"、"音译"为主。  相似文献   

9.
《论语》是一部先秦重要典籍,也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文献材料。作为古汉语“活化石”的成语有很多就来源于《论语》。本文试从形成方式、语法结构、词义演变等不同的角度对源于《论语》的成语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日益受到全世界的瞩目。但是目前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翻译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只有从译者、文本及策略等三个方面提高,才能使中国文化典籍翻译取得更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1.
借鉴芬兰著名民俗学者劳里·航柯教授的“民俗过程”理论,从民族典籍的翻译、研究和传播的整体过程角度切入,讨论民俗过程的国际化传播路径。通过“典籍翻译”、“民族典籍翻译”等篇名关键词搜索2006年至2016年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获得相关论文数据和综合信息,总体分析中国少数民族典籍对外翻译工作以及相关研究的现状和问题,并尝试提出有益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李征 《长春大学学报》2013,(9):1147-1151
近些年,翻译理论界对中国典籍的外译研究颇多,但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中国典籍外译的目的是传播中国文化并树立积极、全面的中国形象,因此对典籍原文本、译者主体和翻译策略三个重要元素的选择都应该以实现其翻译目的为根本。  相似文献   

13.
汉学家麦都思作为《圣经》《书经》等典籍的译者,在其长期的翻译实践中有着深邃的理论思考。本文以他的第一部典籍译作《新遗诏书》为例,结合他的书信等相关史料,来讨论他在当时备受争议但却领先于同时代译者的翻译理念,并指出他的翻译思考对于当前典籍翻译的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语郑注》惜焉不传,郑注散见于后代典籍之中。敦煌出土文献的发现,对于辑录郑注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考注敦煌写卷《论语郑注》中的一个残卷S.6121,为郑注的辑录和古本《论语》的校订作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运用阐释性翻译理论,以《满都莫日根》英译文本为例进行论证分析,从音乐性、视觉性和直接意义等方面说明阐释性翻译理论对中国民族典籍英译的启示,指出其翻译理论为中国民族典籍翻译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一个民族的文化典籍是其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阐述了加强民族典籍翻译及其研究对于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典籍的挖掘、整理和保护,有助于建立完整的"中国学",有助于中国各民族交流与沟通,也有助于其他国家完整了解中国的文化史和民族特色。基于对民族典籍翻译及研究现状的分析,提出应进一步在提高思想认识、确立典籍原本、组织和计划、翻译和出版、批评和研究及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17.
《论语》格言的修辞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勰在《文心雕龙·征圣》中评价《论语》的艺术特征说:"夫子风采,溢于格言。"的确,孔子的思想,《论语》的精华,多在其只言片语、微言大义的格言警句之中。《论语》格言数量之丰赡,蕴涵哲理之深邃,修辞艺术之精美,不仅在诸子中独树一帜,而且在整个中国文化典籍中也是大放异彩而弥足珍贵的。《论语》警句艺术,是"有德者必有言"的不朽典范,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和"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修辞理论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18.
译者由于受到母语文化的长期影响,在翻译的过程中,必然倾向于母语文化模式思维,进行母语文化联想。因此,其翻译策略也必然或多或少地带有母语文化背景的烙印。本文选取《论语》的三个英译本:马德五译《孔子说》(简称马译本),Arthhur Waley译《论语》(简称韦译本)和潘富恩、温少霞译《论语今译》(简称潘译本)。从文化负载词、翻译补偿和对原文理解三个方面具体分析母语文化背景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从而提出译者应尽量避免母语文化负迁移。  相似文献   

19.
章莉 《韶关学院学报》2011,32(9):148-152
清朝末期,"怪杰"辜鸿铭在国内知识分子大量引进国外论著的热潮中做出了翻译儒家典籍的"怪举"。这与众不同的翻译行为并非辜鸿铭的无意之举,而是在当时社会政治背景影响下的一种爱国行为。以后殖民翻译理论为基础,梳理辜鸿铭翻译儒经的前因后果及其采用的翻译策略,探讨辜鸿铭的儒经英译在中国文化身份的建构中所起的独特作用,可以为后殖民翻译理论研究和中国典籍英译带来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论语》是我国古代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上一部影响卓著的儒家典籍,它记载了孔子及其部分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本文结合《说文解字》、《马氏文通》、《汉语史稿》对《论语》中第一人称代词"吾"、"我"的用法作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