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是世界上的一个经济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博物馆强国。日本的博物馆事业,无论在实践还是在理论方面,均居世界前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实行科技立国、振兴经济的政策,非常重视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因此,日本的博物馆事业,特别是其中新兴的自然科学博物馆,发展迅速,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这是我们去年应日本对外文化协会邀请,考察了日本关东与关西若干有代表性的博物馆之后,所得到的总的印象。  相似文献   

2.
日本茶道是日本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茶和饮茶文化都是从中国传入日本,日本人在品荼时融入了佛教的禅宗思想,茶禅一味形成了具有独具文化特色的日本茶道。日本荼道的精髓在于和静清寂,它可以称之为茶道思想的精辟概括和总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同时日本茶人在荼事时也遵循了相应的文化礼仪,这体现在主人对客人的用心上。文章从日本茶道具有的和敬清寂、茶禅一味、礼仪文化进行分析,从而论述日本茶道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论二战后日本小农体制与农业现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战后经农地改革,日本农业确立了小农制经营模式,正是在这种似乎与现代农业要求不适应的体制的基础上,经20余年的发展,日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日本政府对农业向现代化转变的推动及采取的各种组织保障的措施,弥补了小农体制的天生不足,政府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这是日本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语道出了这样一个简明而又深刻的道理。人材培养何等重要,人材培养极为艰辛。所有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的成功经验也无不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现代化的事业需要现代化的人,人的现代化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正因如此,已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正在向现代化迈进的国家,无不把教育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产业,把人材和培养看作是百年大计。我国正在进行着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学习和借鉴别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十分必要。鉴于以上认识,本文主要探讨日本企业职工教育的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 日本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从1868年的明治维新算起,至今不过130年的资本主义发展史。起初,日本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据有关推测,1870年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过是英国的1/4,美国的1/3,尽管至20世纪上半期日本成为远东的经济强国,但是由于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失败,二战后初期的日本经济便陷入崩溃的边缘,物质奇缺,以至于公园里有的竖起“此处不得自杀”的招牌。然而日本并  相似文献   

5.
日本今天已是一个经济大国,同时也已是一个博物馆大国.日本的博物馆事业,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均很发达.日本实行科技立国的政策,因此,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发展迅速,已居于世界先进行列.这是我于今年7月下旬,应日本对外文化协会的邀请,率领一个科技专家代表团,考察了日本关东与关西地区若干有代表性的博物馆后,所得到的总的印象.日本的博物  相似文献   

6.
王桂兰 《科技信息》2010,(9):263-263,243
作为日本人,茶是最受青睐的饮料。按照招待客人的传统礼仪,用茶招待客人,以及其规矩作法被称为“茶道”。奈良时代,从中国传来的茶,为什么能够在异国他乡的日本,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荼道而扎根开花呢?这是由于茶道中包含着日本文化的特征。本文试就日本茶道的起源、流派以及日本的茶文化做一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7.
日本明治维新废除汉医的成功,使中国人产生了效仿日本建立现代医疗卫生制度的动机,直接促成了大批留日医学生的涌现。这一留学生群体回国以后,在20世纪初承担起传播西医学的职责,成为中西医学跨文化传通的中介,并在推动中国医学由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一历史事件既为中国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又在客现上造就了一批具有废止中医思想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8.
李斌 《世界博览》2008,(23):76-80
近代西方的船坚炮利迫使闭关锁国的、在科学上后进的中国和日本都走上了改革的道路。不同的是明治政府全面吸收西方文化,以教育现代化为突破点,成功地实现了日本科学与西方科学的对接。  相似文献   

9.
战争是日本明治维新以来推进现代化的主要手段。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日本现代化的进程起到了刺激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了日本现代化进程的中断。以战争手段推进现代化的做法,留给亚洲人民尤其是日本人民的是教训而不是经验.这是人们应该永志不忘的。  相似文献   

10.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日本作为一个后发型现代化国家的典型倍受学术界,特别是中国学的关注。17世纪中叶的中国与日本历史发展阶段相似,同样面临着内忧外患的考验,也同样有一个“闭关锁国”的阶段。然而日本顺利地走上了现代化之路,入围世界现代化国家之列,而中国却一步步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倍受蹂躏与屈辱。学术界通常将着眼点集中于“明治维新”,以此作为日本现代化进程的起点,但却忽视了两国的“闭关锁国”并不完全相同。本试将目光集中到日本的“闭关锁国”时期,对其重新审视、思考。  相似文献   

11.
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历史卷》中记栽,中日文化交流至少有2000年的历史,从《三国志.倭人传》到《清史稿.日本传》的16部中国正史均有记录。在这2000多年的历史里,中日之间就法律文化方面的交流尤甚突出,有两个标志性的高峰:一是古代日本大规模地输入唐代中国的法律文化,开创出著名的“律令时代”。一是晚清中国急速地输入近代日本的法律文化,开启我国的法制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明治维新后, 日本曾一度成功地实现了现代化的启动, 并迅速向现代国家转变。在这里, 传统与现代性在大转变过程中的互动作用, 比西方早期现代化复杂得多, 具有更多的东方特色。而最终日本被错误的导向引入死胡同, 使现代化发生断裂。通过日本现代化“政治转型”问题的分析, 对我们进一步研究日本现代化进程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贺杰婵 《科技信息》2009,(23):119-119,102
樱花,纯洁美丽,然而又浓烈绚烂、气势宏大。在日本,樱花被赋与了深厚,沉重,美妙的历史文化的人文精神,深受人们的喜爱。对樱花的热爱体现了哪些日本民族精神呢?本文从日本民族精神的集团主义、武士精神、生死观和审美意识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4.
文天植 《科技资讯》2006,(22):104-104
日本的农业现代化,是由垄断资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年),为自身的利益而推进并迅速实现的。由于国情的原因,日本的农业现代化,在其实现过程中呈现出了独有的特点,而这又决定了日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不足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二战后日本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得到逐步提高,甚至高于城市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农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也日益现代化、都市化。这种状况与日本现代化尤其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特点有关,也使日本在二战后农村一直保持相对稳定,从而有利于其全面现代化的发展。城乡的均衡发展成为日本现代化发展的特点之一,对于正在努力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日本政治的现代化是日本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产物,它起步于明治维新,成长于自由民权运动和大正民主运动,但夭折于昭和初期。日本政治现代化可说是历程曲折,道路坎坷。直到战后初期,日本进行了民主化改革,现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原则下的政党内阁制才确立,日本才真正完成了政治现代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17.
三权分立原则和现代官僚制度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政治--行政模式,作为资本主义后发国家的日本禀承"拿来主义"的传统,在引进的同时对之加以改造.在日本近、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中,西方的政治理念与本国传统行政文化中的精英主义、权威主义相交融,并在日式集团主义的社会准则基础之上构筑了日本独特的"官僚主导型"政治-行政模式.分析其形成的历史与文化渊源,可以使我们对这一独特的政治--行政模式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18.
王萃 《科技信息》2007,(22):119-120
自从日本文化在《菊与刀》中被界定为"耻文化"之后,引起了很多关注和评论。本文将以"耻文化"的理解为基点,从归属意识、集团心理、权威追拜、重视名誉、武士思想这几个方面来探讨日本人耻辱观的形成、表现及其对日本战争、日本社会、日本人统一文化心理的正负面影响,从而得出日本军人形成强烈的战争信念和不畏牺牲的精神根源。  相似文献   

19.
在二战后短时期内,日本从战争废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经历了由封闭经济向对外开放,由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国过渡,这一时期日本既立足于国内的社会实际,又放眼世界,逐步与国际经济接轨;不断吸收和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文化,经济上实现了赶超欧美的目标。这对我国目前在经济高速增长和转型时期如何选择性地吸收和引进外来技术和文化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日本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始于19世纪的明治初年。日本作为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处于世界前列的国家之一,在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上具有诸多独到之处。日本的古代历史文化受中国影响很大,中日两国在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建筑形式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日本在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经验能为中国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