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为科技发展方向,研究者通常将可视人体项目、虚拟人体计划、数字化人体这三个部分,统称为“数字化虚拟人”。美国人的野心很大,其主要设想是将“数字化虚拟人计划”与“人类基因组计划”  相似文献   

2.
王文婷 《科学之友》2002,(10):14-15
我国“数字化虚拟人”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据悉,第一位“数字化虚拟中国人”“孕育”成功,计划明年问世。承担关键性的人体切片建模技术的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教授钟世镇介绍说,“数字化虚拟人”是用冰冻人的材料建成的模子,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在计算机上操作可视的模型,包括人体的各器官和细胞等,最终建成生物网络化的流程。  相似文献   

3.
“数字化虚拟人”由美国科学家于20世纪末提出,并率先进行研究。此后,世界许多国家都予以高度重视,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一直积极酝酿,或启动专项研究计划。“数字化虚拟人”包括“虚拟可视人”、“虚拟物理人”和“虚拟生物人”三  相似文献   

4.
“数字化虚拟中国人”计划研究项目由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联合发起并提出,两院院士吴阶平先生为第一建议人。它是利用来源于真人的解剖信息和生理信息,集成虚拟的数字化人体信息资源,通过计算机模拟构造出“虚拟人”,进而对虚拟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虚拟人技术“数字化虚拟人”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虚拟可视人”即“几何人阶段”,把实体变成切片,然后在计算机中变成三维的,但没有生理变化,在医学上的应用也是有限的。第二阶段是“虚拟物理人”,可以模拟各种交通事故对人体造成的意外创伤开展实验研究,以及防护措施的改进,它是有功能的。这个阶段的虚拟人就像真人一样,骨头会断。血管会出血。第三阶段是“虚拟生物人”,可以用于研究人体疾病的发生机理,预测疾病发展规律,以及进行各种新药的筛选等。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在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备受关注的“中国虚拟人男1号”数据集构建成功,其数据量和分辨率均为全世界虚拟人之最。令人惊讶的是,“中国虚拟人男1号”的项目带头人钟世镇竟然是一位80岁高龄的老人。  相似文献   

7.
数字化虚拟人初见端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就是力量》2004,(2):22-23
2003年上半年,各大媒体纷纷对我国完成“数字化虚拟人”的科技成果做了报道,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数字化虚拟人也成为2003年的一大科技热点。为此,我们电话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一军医大学临床解剖学研究所所长钟世镇教授。钟教授告诉我们:其实我国数字化虚拟人的研制仅仅是起步阶段,制成的只是第一步—————数字化可视人。此项科技任务,虽有宽广的发展前景,但任重道远,目前还没形成科技上的确实效益。钟教授说: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是当今科技中最为活跃的两大领域。数字化虚拟人体是将二者结合,把尸体解剖断层的二维数据重建为三维…  相似文献   

8.
从“虚拟人”说起你听见过“虚拟人”的事吗 ?以后看病 ,病人不必再为误诊担忧 ,因为将有“虚拟人”先代替病人“吃”药“挨”刀。“虚拟人”并非真人 ,只是电脑里的人体数据集成。据专家介绍 ,传统医学诊断主要靠医生的学识和经验 ,但医生也有“吃不准”的时候 ,这就会导致误诊。“虚拟人”就是将所有人体信息收集储存在电脑里 ,开处方前 ,医生先将药物影响数据输入电脑 ,电脑里的“虚拟病人”就会显示服药后的生理反应 ,从而协助医生对症下药。在动手术之前 ,也可以在“虚拟人”身上开刀 ,电脑上会显示刀口断层及组织断面 ,为医生制定术前…  相似文献   

9.
“数字化虚拟人”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为医学研究、教学与临床提供形象而真实的模型,为疾病诊断、新药和新医疗手段的开发提供参考。迄今为止,医生要想判断某个病人的病变位置、程度及  相似文献   

10.
宣泄的渠道     
施密特的车在会议大厦前停下的时候,大屏幕上正在放映着新闻:“……‘虚拟人’的诞生,意味着人们可以有效地缓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精神压力,使不利情绪降到最低限度……”在播音员抑扬顿挫的宣讲之后,是一位专家的理性诠释:“……即便是心态再好的人,也不能保证时时刻刻都保持良好的情绪,这就容易造成日常人际关系的紧张。而‘虚拟人’的出现,则将这种紧张从人际关系领域转移到了个人空间,然后消失于无形……”接下来是一个男性被采访者,他在镜头面前絮絮叨叨地说个不停:“……自从家里有了‘虚拟人’,有时候在公司有点情绪什么的,一般就压…  相似文献   

11.
“凯丽,您好!”“嗨,您好!”“凯丽,今天工作如何?”“唉!我今天可真是累坏了。”以上的对白,如果是两个人之间的短信对话,那当然是平淡无奇了,可是如果我告诉您,凯丽不是人,您会不会大吃一惊呢?是的,凯丽并非活生生的人类,她是马来西亚最新推出的高科技产品——虚拟人!  相似文献   

12.
“虚拟中国人Ⅰ号”是男性,年龄28岁,汉族,祖籍湖南,身高1.66米,体重58千克,于2002年4月23日死亡。“虚拟中国人Ⅰ号”没有任何传染病、代谢疾病、手术及严重外伤史,身体健康,自愿捐献尸体给  相似文献   

13.
世界风云     
《科学之友》2006,(8):16-16
美国向用户征收网络“拥护费”;联合国“数字化机会”中国排74位;DoCoMo发布了6款夏季3G手机;DOS开源版7月底发布;意大利点球获胜夺冠军;  相似文献   

14.
腾月 《科学24小时》2005,(10):15-16
最近,不少媒体纷纷报道中央电视台推出了虚拟节目主持人.而且将是今年春节晚会的节目主持人之一,引发了大家对虚拟人的关注。科学家预测,虚拟人很快将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在电视、电影中为我们带来快乐,而且将在医疗、航天、服装、建筑、国防等科学领域代替真人大显身手。  相似文献   

15.
裘伟廷 《世界科学》2000,(9):36-37,11
虚拟生命是一种由计算机技术或虚拟现实技术创制出来的“生命形式”。在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的未来,虚拟生命(包括虚拟人)或许会生活在虚拟世界甚至现实世界中;虽然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尚未创制出真正的虚拟生命。然而,关于虚拟生命的研究已经引起了人们在认知、伦理与道德、社会、法律、科学与哲学等方面的诸多困惑。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适时掌握精确的信息已成为战斗决策的关键因素。海湾战争作为数字化战场的“雏形”,充分证明了多国部队获胜的关键因素是夺取战场信息战主动权。因此,对战场信息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受到各军事强国的重视。目前,美军已建立一支走向21世纪的数字化部队。这支部队于1994年4月,在加利福尼亚州国家训练中心进行了一场代号为“沙漠铁锤”的演习。 数字化信息的概念是将以话音、文字、符号、图像等形式描述战场态势的信息,变换成“0”、“1”数字编辑经过压缩处理后传输的信息。数字化信息用于战场,将使未来战场数字化。这种战场是广泛采用数字化处理技术的战场,战场上所有的信息传输将实现自动化并在瞬间完成,战场信息将被充分共享,各级作战单位能连成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17.
中国鱿鱼馆     
<正>中国鱿鱼馆位于舟山市定海区十览镇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交易中心内,是以鱿鱼为主题,集展示、科普、趣味为一体的沉浸式海洋生物数字化展馆。该馆展厅分为上下两层,一层面积1000平方米,为游客服务中心、鱿鱼产品售卖区、鱿鱼主题文创区和鱿鱼美食体验区。二层面积1600平方米,为鱿鱼主题沉浸式体验区,分为“鱿来已久”“鱿业荣耀”“鱿钓之旅”“鱿其新鲜”“鱿口皆碑”“意鱿未尽” 6个板块,多样化的沉浸式体验让你从多个不同角度感受鱿鱼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刘林森 《世界科学》2001,(10):39-41
比特的魅力人类已进入 2 1世纪 ,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数字化正在渗透各个领域。在数字化世界里 ,没有电影、杂志和音乐 ,只有“1”和“0” ,但人们一直到1 946年前还没有给这一现象取个名。这一年 ,普林斯顿大学的统计学家约翰·图基将“二进位制”和“数字”这两个单词缩略成了一个术语 :“比特”。然而 ,在随后的 2 5年里 ,只有科技圈子内的少数专家对比特感兴趣。但如今比特对每个人都变得重要起来 ,因为我们可以用比特来代表任何东西 ,或完成任何服务。不久 ,科学家们将在一种“数字人”身上进行数字式的药物测试。今天 ,我们能够做一…  相似文献   

19.
今天,“数字化”已成为一个时 代的潮流。从戴在人们手上的数字 式电子表,到商店里比比皆是的电 子秤;从数字式体温表、血压计,到 数字电话、数字电视等等,冠以“数 字”二字的产品不胜枚举。有人说, 现在的交际活动也步入了数字化时 代。这乍听起来觉得新鲜,但仔细一 想也是不无道理的。两个人初次见 面,只按传统习惯问个“尊姓大名”已经不够了,还得问对方的邮政编码 、电话号码、传真机号码等一连串  相似文献   

20.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数字化时代。数字究竟指的是什么?原来指的是两个简单的数字0和1,并由这两个数字组成的二进位计数制。目前最流行、我们使用最广泛的工具莫过于电脑,它也是以二进制为基础进行工作的。据说牛顿在进行数学运算时,受到了中国古代阴阳八卦的启发,于是发明了二进制。你看,二进制的“专利”还属于我们中国哩。所有的数字设备,或多或少都与计算机有关。那么计算机为什么要用二进制?这是因为计算机是用电信号表示数字的,数字符号越少,信号就越简单、清楚,出错的可能性就越小。二进制只使用“0”、“1”两个不同的符号。符号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