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紧急情况局提供的报道,1999年6月,在俄罗斯贝加尔湖发现大量海豹尸体,湖上的大浪将36具海豹尸体冲上斯柳佳区乌图里克村附近的岸边。这是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第二次发现贝加尔湖中的海豹大量死亡。5月底,贝加尔湖边就曾发现过42具海豹尸体。贝加尔湖里大量海豹相继死亡一事已引起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者的严重不安,当地的动物生态学家正在对湖中的水样做化验分析并对动物尸体进行解剖,目前尚不清楚海豹死亡的原因。据推测,如此多的海豹死亡有可能是海豹群中发生了瘟疫,或者是人为偷猎造成的。淡小湖中的海洋生物…  相似文献   

2.
科学家最近正式宣布,人类的狂捕滥杀已经导致加勒比僧海豹灭绝。科学家指出,这是第一种由于人为因素而绝迹的海豹。加勒比僧海豹性格温顺,喜欢在海滩上休息、产子和养育后代,因而被觊觎其皮毛、脂肪和把它作为食物的人猎杀殆尽。实际上,人类最后一次目击加勒比僧海豹已经是56年前的事,地点是在位于牙买加和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之间的海域。  相似文献   

3.
依絮 《科学之友》2006,(9):54-54
在未来战争中,最能“大出风头”的动物,是海中的海豚、海豹、海狮和鲸等海洋动物。海洋巡逻兵目前,有的国家训练一些鲸、海狮、海豹等海洋动物从事海上导航、巡逻及侦察活动。近年来,美、俄、日等国海军还专门训练鲸、海豹、海狮、海豚等海洋动物去执行深海中的侦察和警戒工作,  相似文献   

4.
北极熊生活在有大片浮冰的北极南部边缘地带。这里紧靠着海洋,有一块块断裂开来的浮冰和来这里繁衍的海豹。北极熊以捕食海豹为生,尤其是环斑海豹。它们常趴在浮冰上的冰窟窿旁,等待海豹来通气,或是当海豹爬上冰面休息时,就蹑手蹑脚地扑过去。北极熊为了觅食而长途跋涉,路程长达70千米。它们每天都找寻食物。当冬天海水结冰、浮冰面积扩大时,它们会向南迁徙,夏天再回到北边。初冬时分,雌熊便不再四处游荡,它会在雪地上挖一个洞,在洞里产下2到3只熊仔。  相似文献   

5.
为什么威德尔海豹能下潜600米以上,而后迅速上浮,却不会得减压病或氮麻醉状态(这正是潜水员所面临的两种危险)?迄今为止取得的证据,都表明海豹能避免氮气过饱和,但这些数据都来自加压舱里对海豹所进行的解剖学研究和实验,海豹在舱内被强制进行模拟深潜.联邦德国Düsseldorf 大学的Konrad Falke 等给4只威德尔海豹各缚上一个复杂的背包,然后把它们带到南极洲McMurdo Sound冰层专门为进行这个实验而凿开的冰洞里.每一个背包都装有接入海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夏威夷西北部群岛受保护的海域中,严重濒危的僧海豹正面临来自鱼类的严峻食物竞争。科学家将小型摄像机安装在42头僧海豹身上,结果拍到了成年狗鱼和鲨鱼窃取僧海豹所发现猎物(比如海鳗和章鱼)的场面。录像显示,  相似文献   

7.
杨奇超  孙立广  孔德明  黄涛  王玉宏 《科学通报》2009,54(22):3546-3552
通过对采自南极乔治王岛法尔兹半岛地区的一根长为35.5 cm的海豹粪土沉积柱进行多方面的沉积学分析, 包括沉积物的岩性特征, 沉积物中Cu, Se, Zn等标型元素以及反映有机质含量的总有机碳(TOC)随深度的变化, 该沉积剖面自上而下可分为两个明显不同的沉积单元, 其中上部25.5 cm的沉积层明显受到海豹排泄物混入的影响, 底部10 cm主要为未受海豹活动影响的海相沉积. 同时恢复了该地区20世纪以来海豹数量的变化过程, 该变化主要受控于人为因素的影响. 在20世纪上半叶, 由于人类的大量捕杀, 该地区海豹数量持续低迷. 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南极地区捕杀海豹活动的禁止以及人类对南极生态系统的保护, 该地区海豹数量迅速恢复并在之后一直维持了较高的数量水平. 该地区20世纪以来海豹数量的显著变化表明了人类活动对南极生态系统的强烈影响, 对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生态系统的保护有深刻的意义, 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南极地区生态系统的演化历史提供了高精度的信息载体.  相似文献   

8.
海豹虽为海洋哺乳动物,却有一定的两栖能力。它常常爬上海岸晒太阳。它的发达定位能力,使它即使在夜间也能游过漆黑的海水捕食到鱼。它每年产仔一次,为了适应这种两栖环境,即在水陆之间,白天黑夜之间的行动,海豹付出了自己的代价,也完成了自己的进化。 如同海狮、海象这类鳍足亚目的动物一样,海豹必须适应两种截  相似文献   

9.
格陵兰海豹     
一架直升飞机飞临加拿大圣劳伦斯湾上空。从飞机上朝下望,圣劳伦斯海湾就像一块巨大的蛋糕, “蛋糕”上面散布着许多亮晶晶的白色光点——冰面上蠕动着的浑身呈雪白色的幼海豹以及紧跟在它们后面的母亲。远处,在开阔水面的浮冰上有许多海豹正趴在那里懒洋洋地晒太阳。发动机的轰鸣声在海豹群中引起了一阵骚乱,它们纷纷抬起头来, 望着空中这个巨型怪兽发出一阵阵尖叫声。报警声此起彼伏地就像一场交响乐,不一会儿方圆几千米内的海豹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相似文献   

10.
《科学》2006,58(4):F0004-F0004
南极湖泊中沉积千年的海豹毛的企鹅粪,为人类研究极地生态环境提供了新的资料。根据海豹毛数量在深度剖面上所呈现的剧烈活动,可以了解海豹数量在历史不同时期的变动。而过对南极企鹅粪土沉积层的研究分析,找到了过去3000年来南极大陆企鹅数量变动的历史记录,  相似文献   

11.
夏威夷僧海豹是一种濒临灭绝的古老的鳍足类动物。目前全世界仅存约1400只。最近,卫星跟踪数据显示,有一些夏威夷僧海豹反复出现在夏威夷群岛西北的北安普敦海山附近海域。科学家认为,上述海域海底众多的珊瑚群可能为僧海豹提供了食物和避难场所。为了寻找这些僧海豹并了解珊瑚礁的生态状况,海洋生物学家乘坐潜水艇冒险潜入夏威夷海域水下1000米的深处。 瑞切尔是参加这次海底考察的美国海洋生物学家。本文是他专门为海洋科学爱好者撰写的考察笔记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鲸类和海豚能用回声定位找到自己的路径,这是在昏暗浑浊的水层中生活迟早用得着的一种技巧.然而经常在北极和南极的大片浮冰下黑沉沉的海水中遨游的海豹,却不具备回声定位的本领.这就相应提出一个问题:当海豹们需要浮出水面呼吸时,它们是如何在浮冰层中找到冰洞的? 罗伯特·埃尔斯勒,地处费尔班克斯市的阿拉斯加大学海洋科学研究院的生物学家,在费尔班克斯市外的一个封冻的水塘中测试了海豹发现透气洞口的种种技能.埃尔斯勒在冰层中凿了几个洞,并把实验海豹放入其中一个洞中.那只海豹很快就游开去并定期地从另一个洞中探出头来呼吸.当埃尔  相似文献   

13.
象海豹的鼻子从它们的脸上倒挂下来,很像大象的鼻子,因此人们就叫它们象海豹。它们的大鼻子是空的,像音箱一样,在吼叫时可以产生共鸣,使声音更大些。象海豹是所有海洋鳍足类中最大和最有力的哺乳动物,雄的有5米长,重达2吨,雌的平均也有3米多长,但重量只有雄的一  相似文献   

14.
哭泣的海豹     
2011年的春天,北大西洋巨大浮冰上又聚集起了产仔的琴海豹,然而这生机勃勃的景象没有持续多久,很快就被—场残暴的杀戮取代了。加拿大政府组织的猎捕海豹业正在悄悄地复苏,而在被欧洲和美国等国家拒绝后,商人们又瞄准了下—个巨大的海豹产品新市场——中国。  相似文献   

15.
象海豹     
杰拉尔德F.卡罗尔博士,是一位著名的海兽研究家,又是一位杰出的自然资源保护论者.最近,他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出版的《博物学》(NaturalHistory)杂志上撰文,介绍来自象海豹故乡的消息,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象海豹的许多有趣的科学知识.  相似文献   

16.
北极熊生活在有大片浮冰的北极南部边缘地带。这里紧靠着海洋,有一块块断裂开来的浮冰和来这里繁衍的海豹。北极熊主要以捕食海豹为生,尤其是捕食环斑海豹。它们常趴在浮冰上的冰窟窿旁等待,当海豹来通气或爬上冰面休息时,就蹑手蹑脚地扑过去…… 为了觅食,北极熊不惜长途跋涉,路程长达70千米。当冬天海水结冰,浮冰面积扩大时,它们会向南迁徙,直到夏天再回到北边。初冬时节,雌熊便不再四处游荡,它会在雪地上挖一个洞,在洞里产下2-3只熊仔。 熊妈妈乳汁中脂肪含量很高,靠着丰 富的营养,熊仔会迅速长大。在三四月 份,它们…  相似文献   

17.
最新研究发现,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海水升温、海冰爆裂,鞍纹海豹幼崽在其脆弱生命的最初几周里所需的柄息地——亚北极地带的海冰面积剧减.不少幼海豹因此溺毙于海水中,或者被爆裂的冰块压死。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亚北极和北大两洋的覆冰减少了大约6%。科学家预计,随着气候改变,  相似文献   

18.
猎杀海豹     
姚兴 《科学之友》2004,(3):56-57
加拿大出于商业目的猎杀海豹已经争论了三十多年,但是很少有人曾经目睹此过程的惨烈。如同日本的捕鲸行动一样.争议在继续,捕杀行动同样也在继续……冬去春来,加拿大融化的积雪渐渐蒸发,变成水蒸汽,很快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可是,留在雪地上的海豹的鲜血却不会被蒸发……  相似文献   

19.
《大自然探索》2009,(7):11-11
最近,研究人员在加拿大北极地区发现了一具未知动物的化石残骸,科学家将其称为“步行中的海豹”。这只“海豹”大约生活在距今2000万年前,其骨骼完整程度达到了65%,有着鳍足类动物的头颅,体型有点像水獭,腿很像陆生动物,脚上有蹼,还有一条长长的尾巴。  相似文献   

20.
喜悦     
正简介:德国沙丘岛,一只小海豹正享受着早晨的微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