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抑郁症患者通常自我报告时间感知变慢,但是抑郁水平如何影响其时间知觉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本研究通过行为实验及事件相关电位技术,采用时间等分任务范式,考察临床抑郁症患者和阈下抑郁个体在400~1600 ms范围内时间知觉的行为特点与可能的机制.结果发现:(1)临床和阈下抑郁症组的韦伯比例均高于对照组,主观等分点与对照组无差异,临床和阈下抑郁组均表现出"长时距高估,短时距低估"的趋势.(2)阈下抑郁组的韦伯比例与其抑郁程度正相关,但主观等分点与其状态抑郁和特质抑郁均不相关.(3)阈下抑郁组的P2波幅呈下降趋势,CNV潜伏期延迟,且在400 ms时距上,LPCt的波幅降低,但N1波幅与对照组无差异.上述结果提示,阈下抑郁组与临床抑郁症组的时间知觉表现出类似的改变,并且随着抑郁程度的加深,被试在时间加工中表现出了更多的变异.阈下抑郁个体时间知觉的改变,可能与内部时钟阶段无足够的认知资源参与时间加工有关.此外,阈下抑郁组CNV峰值潜伏期延迟,其后伴随的正向偏转LPCt波幅减小,反应时变慢,提示阈下抑郁组在决策阶段也表现出一定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基于考虑了氢同位素效应的DTO(1A1)分子的多体展式分析势能函数,用准经典的Monte-Carlo轨迹法研究了O+DT(0,0)体系的分子反应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在碰撞能较低时(<209.20kJ/mol),可以生成长寿命DTO(1A1)络合物,并且该络合反应是有阈能反应,这一结论与用多体项展式理论计算的DTO分子势能曲线结果一致.随碰撞能增加,逐渐出现置换产物OT和OD,最终分子被完全碰散成D,T和O原子,而且反应O+DT(0,0)→OT+D,O+DT(0,0)→OD+T和O+DT(0,0)→D+T+O也是有阈能反应.由于D和T原子的同位素效应,置换产物OD与OT的反应特征存在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3.
汤慈美 《科学通报》1980,25(8):379-379
有关情绪活动与单胺类神经介质关系的研究已有很多报道。在人身上进行的研究表明,人在情绪激动吋尿中排出的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即增多。动物实验中,发现动物在急性应激、伪怒等情况下脑内单胺类神经介质尤其是儿茶酚胺也有一定变化。多数研究表明,在急性应激状态时动物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降低。本文试图通过用大白鼠建立痛条件反射的方法,使动物处于某种情绪状态下,探索其对痛反应阈(以下简称痛阈)及脑内单胺类神经介质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科学信息     
1.对"猴视"的认知经过20多年的努力,神经生物学有关猴的视觉皮层功能性结构的研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由于基础研究的发展,X线断层照相术的应用以及人脑刺激相关的新陈代谢活性影像点的获得,使人们对“猴视”的认知更进了一步。 2.痛觉的反应已知受破坏的大脑皮层保存着对痛的刺激阈,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丘脑受损病人的痛阈和痛感仍有大幅度的变化。这种观察是否意味着:既支持痛觉在丘脑这一广泛采用的观点,又提出了高级哺乳动物中枢  相似文献   

5.
张庆刚 《科学通报》1989,34(3):185-185
原子-分子散射的Sudden(Energy sudden and Infinite order sudden)理论在研究非弹散射及反应散射方面都已取得了一些令人满意的结果,但是Sudden理论在处理阈能散射时却遇到了困难,因此近几年不断有人提出了对Sudden理论的修正。本文从原子-分子散射的Lippmann-Schwinger方程出发,通过对全Green算子的恰当数学处理,导出了原子-分子散射的GES(Generalized Energy Sudden)理论的散射振幅的明确数学表达式,它不仅解决了阈能散射的困难,也适合于处理较低能量的散射问题,且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6.
“妈妈,打针的地方今天还疼”“我好困,还要再睡会”……许多 3 ~ 11 岁的孩子接种新冠疫苗后的“小抱怨”让家长感到十分忧虑。专家说这些现象都是接种新冠疫苗的正常反应,可有些家长心里还是会犯嘀咕:这会不会跟孩子接种疫苗的剂量有关?为啥疫苗剂量孩子和成人是一样的?究竟啥反应才是正常的?  相似文献   

7.
黄涛 《科学通报》1984,29(19):1179-1179
N-乙酰乙酰基酰胺化合物的合成,曾有过报道,但其金属络合物的合成尚未见报道。在我们前一篇文章中也发现含有两个羰基(β二酮)的金属络合物成冰阈温值多数高于碘化银(-4℃),我们的目的希望通过含有两个羰基的酰胺及其金属络合物阈温值的测定,进一步研究化合物结构与阈温的关系,发现其中四个酰胺化合物阈温值都在-3.5℃以上,相应的七个金属络合物均高于-3.0℃,多数在-2.0℃左右。  相似文献   

8.
以往的动物实验中曾观察到:刺激尾核可以提高痛阈;电针“合谷”时,尾核出现诱发电反应;刺激尾核可以加强电针的镇痛效应;而损毁尾核则电针的镇痛效应减弱。临床观察表明:电针“合谷”等穴位时,尾核也有诱发电反应;刺激尾核可以缓介晚期肿瘤病人的恶痛,可以抑制头顶记录的感觉诱发电位,其作用与电针的效应相似。这些现象提示尾核可能参与  相似文献   

9.
热词     
《自然与人》2011,(6):9-9
蛋壳心理 蛋壳心理是指孩子的脆弱心理?很多孩子只能听赞美之词,听不得半点反对意见;有的孩子外表高傲,内心脆弱,敏感多疑;只能接受成功.不能面对失败,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就会有极端的举动,甚至轻生……这就是所谓的“蛋壳心理”。  相似文献   

10.
易惟熙 《科学通报》1988,33(7):531-531
~(10)Be是银河宇宙射线粒子和陨石中氧、镁、硅或氮等元素进行核反应的产物。其反应阈能一般大于500MeV。~(10)Be半衰期为1.6Ma,介于~(26)Al和~(53)Mn之间,大量陨石~(10)Be数据积累将促进0.5一10Ma期间地外物质暴露条件研究。本工作对肇东、枣阳、导河、路南等球粒陨石~(10)Be  相似文献   

11.
世上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他们省吃俭用,含辛茹苦,呕心沥血,寄希望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可怜天下父母心"自古有口皆碑,人人称道。然而,本文所以提出疑问"可怜天下孩子心"的用意,是借表述孩子们在父母发生纠纷时作出的反应,说明孩子关心父母之心同样强烈。镜头一:放学铃响了,一年级的小学生们叽叽喳喳,欢蹦乱跳地出了校门,唯有小毅满脸愁容,  相似文献   

12.
科里根医生凌晨两点钟被一阵电话铃声惊醒,一位妇人带着哭腔从电话那一头说:“我的孩子发烧了,我该怎么办呢?”这位德克萨斯州的小儿科医生马上问那位母亲孩子有多大?体温有多高?还有什么其他症状?“孩子才15个月,肛表体温38.3℃,合口表37.8℃,现在已安静下来睡着了。” 这位母亲害怕孩子的体温继续往上升,想把孩子弄醒了喂药。科里根大夫劝她放心,告诉她孩子的温度并不高,发烧是对病毒、细菌这类入侵者的正常反应。应该让孩子好好睡觉,除非是出现其他症状。 科里根大夫认为,这位母亲以及其他一些人都把发烧看成是  相似文献   

13.
教育机智,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意外情况准确、恰当、迅速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恰到好处地采取果断措施的能力。教育机智是一种可观察的行为表现,是教师对每个孩子的爱。  相似文献   

14.
路琳 《科学之友》2010,(3):149-150
教育机智,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意外情况准确、恰当、迅速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恰到好处地采取果断措施的能力。教育机智是一种可观察的行为表现,是教师对每个孩子的爱。  相似文献   

15.
罗蕾 《科学通报》1992,37(17):1614-1614
我们先前的工作表明,一足致炎大鼠对侧非致炎足的痛阈出现以升高变化为主的显著降低、不变和显著升高等3种变化;这3种变化分别与致炎足痛阈降低的重、中、轻显著相关.本工作旨在进一步观察与分析神经因素在非致炎足伤害感受性变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教育机智,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意外情况准确、恰当、迅速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恰到好处地采取果断措施的能力.教育机智是一种可观察的行为表现,是教师对每个孩子的爱.  相似文献   

17.
吴时祥 《科学通报》1983,28(20):1274-1274
我们曾报道针刺镇痛过程中家兔和大鼠纹状体及下丘脑以及家兔脑脊液脑啡肽含量增加。本文则研究吗啡镇痛过程中家兔脑及脑脊液甲硫-脑啡肽含量的变化,并和针刺比较。方法痛阈测定、针刺及脑啡肽含量的放射免疫测定等方法同前文。选择兔耳钾离子透入法痛阈在1.5毫安以下的家兔埋植慢性侧脑室套管。动物用戊巴比妥钠30毫克/公斤静脉注射  相似文献   

18.
张德星 《科学通报》1982,27(14):885-885
作者曾报道,电解损毁大白鼠两侧伏核或于两侧伏核内注射微量的6-羟基-多巴胺后,针效减弱。现以家兔甩头反应为指标,观察电刺激伏核后痛阈的变化,进一步研究伏核在痛觉信息的整合中可能起的作用。 实验共用家兔19只,体重2.5—3.5公斤。方法与前文所报道的基本相同。在消毒条件下,经脑定位仪按Sawyer的兔脑图谱将刺激电极分别插入两侧的伏核内,定位坐标约为  相似文献   

19.
嫉妒之心,人皆有之。这种“负面情绪”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十几个月大的婴儿当看到妈妈给别的孩子喂奶时,就会出现哭闹不安等反应。有的孩子长到五六岁时,嫉妒心更会上升,如见到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比自己的好,穿的衣服比自己的鲜艳,骑的童车更新颖,便会感到  相似文献   

20.
电针镇痛对脑内乙酰胆碱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绍芬 《科学通报》1978,23(9):572-572
曾有报道刺激尾核可以提高痛阈;上海第一医学院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曾在恶痛病人的尾核头部埋藏电极,刺激尾核可缓解晚期肿瘤病人的恶痛;以后发现刺激尾核与电针“合谷”引起的痛阈变化大致相似,并发现刺激尾核可加强电针镇痛效应,而损毁尾核后电针镇痛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