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科技潮》2012,(4):20-23
当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受到从中央到地方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两会"最具话题性的热点之一。在2012年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和委员纷纷表达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注,并建议加大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2.
贺天才 《山西科技》2012,(3):1-6,12
<正>(2012年3月19日)同志们: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省十次党代会、省十届二次全会、全省经济工作会和省"两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奖励大会和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总结2011全省科技工作,安排部署2012年重点工作。我主要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2011年科技工作情况  相似文献   

3.
<正>"智能+"、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携号转网……2019年全国两会上,这些科技热词频频出现,李克强总理提出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  相似文献   

4.
在2012年全国"两会"上,自主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保护、网络版权、知识产权融资、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等话题频频出现,知识产权再度成为"两会"热点.众多"两会"代表、委员纷纷提案建议完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侵权、鼓励自主创新、大力保护知识产权、加快制定知识产权融资政策和建立企业知识产权服务体系等.  相似文献   

5.
<正>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产业的深度融合,从工业革命至今,新兴产业始终引领和推动着全球产业发展。2007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又掀起发展新兴产业的新高潮,发展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当前,杭州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利用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政府治理能力,通过"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协同推动,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形成具有优势的主导产业,是杭州适应新常态、构建新优势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6.
<正>生物与新医药产业作为21世纪高新技术核心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中先导性、战略性产业,也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国务院发布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将生物等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宏伟目标。2003年,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和光电、软件产业一同被列为厦门市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数年来的努力培育,厦门市生物与新医药产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从厦门市生物  相似文献   

7.
邓爱华 《科技潮》2010,(4):30-33
两会已经胜利闭幕,盘点两会,无论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两会新闻发布会还是代表的提案中,科技无疑是大家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在当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改变传统粗放式发展的问题愈发突出。低碳、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高端制造业、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逐渐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8.
将 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 指数与方向性距离函数相结合,测算了2009-2012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环境技术效率,并将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情况分解为技术进步指数和效率改进指数2个方面,最后运用面板 Tobit 模型对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环境技术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环境技术水平总体偏低,各产业环境技术效率差异较大;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进步和固定资产投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环境技术效率有显著正影响,产业产出和环境管制力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环境技术效率有负影响。  相似文献   

9.
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机制,分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两大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原理与模型,研究以2011—2016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为例。结果表明:从长江经济带空间布局来看,长江经济带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程度总体偏低,东部省份的耦合协调水平依次高于中部和西部各省份;其中江苏、上海、浙江省进入耦合匹配阶段,其他大部分市省(市)处于濒临失调或失调阶段;除江苏外,其他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均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安刚 《世界知识》2015,(7):32-34
<正>作为中国新时期外交积极有为的支柱工程,"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已经进入全面推进的阶段,将深刻影响亚欧大陆的地缘经济和政治面貌。那么,这一战略与十多年来蓬勃发展的东亚区域合作是什么关系?将在多大程度上与既有的东亚合作项目形成互动互补?会不会给复杂的地区内部关系带来转机……围绕这些问题,本刊记者对正在参加"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蕴岭进行了专访。《世界知识》:国内外对"一带  相似文献   

11.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发展模式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正成为世界各国在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中抢占的制高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知识产权的密集区域,离不开知识产权的支撑。如何运用知识产权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当前科技、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以"泉州模式"为例,通过分析当前泉州市知识产权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对政府与企业如何运用知识产权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出建议,以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展望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正>高新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攀枝花是以资源开发为主体的新兴城市,科技创新在攀枝花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推进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构建创新型城市,以及实现经济转  相似文献   

13.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大连市确定了十大产业作为本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运用SWOT模型分析了大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劣势以及机遇和挑战,认为应采取以市场培育为主、政府扶持为辅的作用模式,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扩大融资渠道等对策加快大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谷雨 《广东科技》2010,(19):F0002-F0002
<正>2000年-2010年,技术创新专业镇走过了"从无到有"的十年,走过了"从散到聚"的十年,走过了"从增长到创新"的十年。十年来,全省专业镇经济、社会与特色产业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科技创新在专业镇发展中的作  相似文献   

15.
《华东科技》2013,(4):26-27
2013年的全国两会虽然已经闭幕,但这短短的16天,却已经完成了把党的十八大精神化为国家意志、并形成一系列重大决策的转变。毫无疑问,这必将对中国未来五到十年的经济、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科技领域也概莫能外。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两会对科技人来说,有着比对普罗大众更深层次的意义。在很多年前,恩格特卡西尔就说过:"在我们现代世界中,再没有第二种力量可以与科技思想的力量相匹敌。"多年以后的今天,这句话在两会如火如荼的科技提案中再  相似文献   

16.
一、当前世界各国竞相发展高新技术近十余年来,在世界的经济与科技发展中出现了两种明显的趋势.一是以高技术及其产业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二是全球范围的经济结构调整与改革.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又有赖于经济的需求和支持.两种趋势的交汇点则是以高新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来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改造,更新传统产业并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例如,美国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十个工业部门中有九个属于新兴产业部门;日本信息产业的年增长率超过工业平均增长率一倍.  相似文献   

17.
《广东科技》2012,(1):12-12
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第十章提出,要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相似文献   

18.
正2016年6月,时任安徽省省长李锦斌同志在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专题会上指出,要立足"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发展,准确把握技术变革和产业发展方向,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梯次推进、滚动发展,培育建设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专项,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简称"三重一创")。2017年,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推进"三重一创"建设的实施意见》,出台了"三  相似文献   

19.
在工业经济下滑的严峻形势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成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中流砥柱。"十三五"期间,如何扬长避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发力,成为重塑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本文从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入手,深度分析存在的"短板",提出了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甘肃路径。  相似文献   

20.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集群是加快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至关重要的战略决策。本文对国家层面中央及各部委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进行定量分析,并通过绘制政策主体合作网络图谱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主体合作与协同情况。在此基础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可持续快速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