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蕊 《华东科技》2012,(11):66-67
公民科学素质是看作国家进步的基石。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国家再一次强调指出,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刨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科技大会余音绕梁,9月15日开始的全国科普日活动无疑更加深了人们的思考:在这个急需科技传播而又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会面对什么?我们该怎么做?  相似文献   

2.
徐超 《华东科技》2010,(7):34-35
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是科技工作的一体两翼。科技创新需要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是科技创新的根本保障。科普教育基地作为开展科普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重要载体,更是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3.
创新文化是与创新活动密切相关的文化形态,它由价值观念和制度建设两部分组成,其中价值观念是创新文化的核心,制度建设是创新文化的保证.科学普及是以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促进公众理解科学,实现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的全面终身科学教育.创新文化是科学普及的重要内容和高层次的目标,为科学普及提供了丰富的科学文化实验,而科学普及是传播创新文化的重要渠道,为创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创新文化建设和科学普及是一项需要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性的事业.  相似文献   

4.
正作为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科学普及是科技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是以深入浅出的、让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向大众介绍自然科学和社会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运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一种活动;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又为科学普及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政治局1月23日下午进行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他强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  相似文献   

6.
高层声音     
正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相似文献   

7.
人类文明是一部文化与科技不断融合、互动演进的历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加强农村科技文化建设,对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分析农村科技文化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的基础上,从理顺管理体制、加大投资力度、科技文化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正高度重视科学普及,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系列重要论述中重要的思想理念。在2016年"科技三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这一重要讲话,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我国科学普  相似文献   

9.
市民科技文化素质是影响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在进行市民科技文化素质研究时,侧重从量化指标上进行对比分析,量化指标的选取主要是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选择与科技文化素质相关的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指标,二是试图揭示经济发达程度与市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内在联系。基于这样的原则,本文通过建立一套指标体系,构造出一个“城市市民科技文化素质水平”的综合指标,从而计算出北京、上海、广州三地2000、2001、2002年科技文化素质相关指标的评分,来考察三地在市民科技文化素质上的真实情况,并针对上述评价结果,提出广州加快提高市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三点建议,即应该把市民科技文化素质纳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议事日程,二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三是加强科学普及工作。  相似文献   

10.
 中国拥有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在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特别提到要“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这些既说明了中国政府对科普的重视程度,也说明了中国科普的任重道远.如何在新时期进一步提升已有的科普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在全社会尤其是年轻一代国民培养良好的科学涵养,提高人口素质,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对科普的模式进行一些新的尝试和思考,美国科学界与影视娱乐界的跨界合作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国民的科学素质是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要建设创新型社会,必须首先以国民的科学素质做保障,而提升国民科学素质最为有力的手段就是科学普及,因此,大力发展科学普及事业至关重要。一、科学普及的重要意义1.科学普及关乎科技创新发展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学技术是人认知和改造自然的结晶,具有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特点,人的参与程度越大、越多,则科学和技术知识的含量、密度和水平  相似文献   

14.
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在社区群众中的普及,使群众掌握基本的科技技能,推进社区科技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山西省社区科技文化发展现状的实地调查研究,探索了提高社区公众科技文化素质的具体实践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正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一个国家、地区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从根本上决定着这个国家、地区生产和文化的发展水平,决定着这个民族的创造能力。无论是从整个创新生态还是就科普本身来说,科普绝不仅仅限于科技知识的普及。科学普及的主要内容既包括科学知识的普及,也包括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普及以及创新文化的传播和创新环境的建设。科普根植于创新文化当前,科普与创新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而科技创新总是在一定文  相似文献   

16.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本文在分析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与欠缺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科技法律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提高全民族的科技素质,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正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两翼理论”是对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理论的完善,是适应新时代创新发展要求、解决新时代发展问题的方案。文章在梳理“两翼理论”思想脉络的基础上,对科普创作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思考,探索形成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指导下的科技前沿与科普创作互促融合“一体两翼”机制,并提出加强科普创作人才培养、营造人才发展生态环境,面向科技前沿创作、不断增强公众获得感,促进科技前沿与科普创作深度融合发展,以高质量科普作品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及科学精神,促进公民科学素养全面提升,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9.
《安徽科技》2004,(10):1
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于安徽省各级科技部门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来说,关键是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和科技部的部署,结合科技工作实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轮"驱动,大力实施科教兴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大科学普及力度,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和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通过大力促进科技行政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全民科技素质的提高,通过扎实有效的科技工作,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20.
王爱民  王金山 《科技潮》2004,(11):32-33
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