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浅层地热能与干热岩是地热能中最具潜力的部分,前者通过给建筑供暖(制冷)减少国家能源需求,后者则通过高温发电增加国家可再生能源供给,两者都具有资源潜力大、清洁环保的优势,其开发技术地源热泵与增强型地热系统也具有原理上的相似性。本文对比分析了浅层地温能与干热岩的基本概念、资源潜力、节能效果、经济效益、环境影响等,讨论了两者间的优缺点及开发前景,针对中国地热资源赋存特征及国家能源发展规划,提出了未来地热向深部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甘肃省各主要城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调查各城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存在问题,进行适宜性评价,计算浅层地温能热容量,对各城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波  郭彪 《甘肃科技》2011,27(10):59-62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是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的一种主要方式,近年来在国内被广泛推广。在充分利用现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查明城区内地下水系统所蕴藏的浅层低温能资源数量、质量和分布规律,并结合张掖市城区局部应用地下水源热泵实际工况及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为该市浅层地热能资源大面积开发规划提供依据,也是保证浅层水源热能资源利用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为了有效评价西宁市浅层地温能产生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该区浅层地温能地源热泵进行适宜性分区,进而对较适宜区和适宜区进行计算和评价。结果表明:(1)西宁市通过利用浅层地温能可减少地源热泵适宜区和较适宜区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2)每年西宁市浅层地温能地源热泵较适宜区和适宜区可节省环境治理费用14 509.25万元。本研究为西宁市浅层地温能地源热泵的开发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广东省的水文地质特点及地源热泵技术适用条件,提出在广东开展浅层地温能勘查评价需要重视的问题,期望广东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对浅层地温能资源进行有效管理是实现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的基础之一,目前以浅层地温能为专题的管理系统尚不多见.采用GIS控件ArcGIS Engine嵌入Visual Basic.NET的方法为技术平台开发的北京平原区浅层地温能空间信息系统,能有效管理该区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和利用.该系统有数据管理、图形显示、查询等一般功能,此外,在空间分析模块中加入了地下水热泵适宜性评价模型.本文重点介绍了北京平原区地下水热泵适宜性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实现过程,最后在系统中利用该模型对北京平原区地下水热泵进行了适宜性区划,得出了平原区地下水热泵适宜性分区图.因此,该系统能够为北京平原区浅层地温资源的利用管理等提供决策和支持.  相似文献   

7.
浅层地热能是一种新型可再生利用能源,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有效的勘查,查明许昌区域内浅层地热能赋存的水文、地质条件,划分地源热泵适宜区,为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8.
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是利用浅层地温能为室内活动场所提供冷热源的清洁节能新型中央空调系统。该空调系统与传统中央空调系统利用水冷或者风冷螺杆机搭配锅炉的方式相比较,大大节省了能源的消耗。本文通过一个成都地区实例项目分析比较,以证明地源热泵空调系统通过节能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在运行费用上与传统中央空调相比优势明显。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将在未来的节能减排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百色盆地第三系浅层气成因类型与形成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百色盆地第三系浅层气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天然气的化学组成和稳定碳同位素比值关系对该盆地浅层气的成因类型进行鉴别,同时根据浅层气的赋存状态与空间展布规律,从浅层气的化学组成和碳同位素组成变化特征入手,结合其它地质、地化资料,探讨盆地浅层气的形成机制。认为百色盆地浅层气以烃类气体为主,其中甲烷占优势;甲烷碳同位素组成偏轻,具有生物成因气的碳同位素组成特征。随气藏埋深增加,浅层气中甲烷含量降低,Cz 重烃增多;甲烷碳同位素组成变重;天然气密度升高。盆地浅层气可划分为三种成因类型:生物气、生物气-低熟混合气、油层菌解气。提出盆地具有沉积、成岩过程中的早期成气作用、抬升之后的后期成气作用和晚期复合成藏三种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0.
山西是全国严重缺水的省份之一,而左云县又是山西省最缺水的县份之一。以山西省左云县十里河远尚——梅家窑段水源地为例,介绍了浅层地下水的赋存特征,能在左云县找出可利用的地下水更显出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王莹 《广东科技》2012,21(11):163-164
浅层地温能是指蕴藏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岩土体、地下水和地表水中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的热能,即通过地源热泵换热技术利用的蕴藏在地表以下200m以内,温度低于25℃的热能。其主要利用方式是通过传热介质与岩土体进行热交换的地埋管换热系统、地下水进行热交换的地下水换热系统  相似文献   

12.
为了准确模拟预测河北水勘院正定基地地下水源热泵系统运行期间的地下水渗流场与温度场的变化规律,避免未来地下水源热泵系统运行期间出现的冷热贯通现象与冷热堆积问题,通过总结分析地下水源热泵的应用与模拟研究现状,针对浅层地温能开发与地下水环境模拟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了相应的地下水渗流与热量运移三维耦合数值模型,并结合未来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运行工况,预测分析了不同条件下未来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热平衡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该示范工程按设计方案运行,抽、灌井之间存在热贯通现象及冷堆积问题;提出了当浅层地温能开发存在冷堆积时,在不改变冷热负荷和抽灌井间距时,可采用运行一周期后互换抽水井与回灌井的方案,以有效缓解地下水源热泵工程热贯通现象与冷堆积问题.  相似文献   

13.
能源桩是利用建筑桩基础与周围岩土体进行热交换的新型结构和换热构件,具有高效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和节省地下空间等优点。由于对桩周岩土体温度-应力耦合行为认识的匮乏,能源桩的设计和安全服役面临新的挑战。该文首先总结了饱和黏土温度-应力耦合的体积变化规律,简要评述了现有岩土热力耦合本构模型存在的问题;重点阐述了清华热力学岩土本构模型(Tsinghua thermodynamical soil model, TTS模型)的理论框架,给出了模型参数的物理意义和标定方法;最后开展了饱和高岭土升温排水试验和能源基础的有限元分析。基于TTS模型的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升温过程中,能源基础的承载能力有微小降低,界面正应力、切应力均发生衰减;随着基础深度的增大,界面切应力随温度升高呈非线性增加,而界面正应力变化较小;升温降温后,桩土界面的接触减弱,基础沉降有所增大、承载能力有一定降低。  相似文献   

14.
岩土热物性参数是地源热泵工程建设设计的重要指标。至2010年,昆明盆地尚未开展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工作,可参考地源热泵工程建设无岩土热物性资料。本文通过水文地质钻探取样,试验测试获得岩土体热导率、比热容与岩土物理参数,对岩土体热物性与物理性质的关系进行分析,总结得出了昆明盆地岩土体热物性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邱景武 《甘肃科技》2009,25(16):8-9
兰州、金昌、白银等工业城市,由于工业废气、烟尘的密集排放,造成了空气质量不达标的窘况,一些地方长期出现工业用电、用煤争抢民生用电、用煤的现象,节能降排形势严峻。近年来,可再生资源研究逐渐引入甘肃,尤其是将浅层地能作为供暖替代能源的开发、利用,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将浅层地能作为供暖替代能源,是缓解能源供求矛盾的需要,是生态环保的需要,是节能降排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对洛阳盆地浅层地热能赋存的地质条件进行分析,概述了该地区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现状.根据洛阳盆地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阶段性成果,对区内水源热泵、地埋管地源热泵两种方式开发利用带来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洛阳盆地有丰富的浅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带来的环境和经济效益显著,其应用前景也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7.
安徽马鞍山市是一座新兴的产业结构单一的钢铁工业城市,城市空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钢铁工业的矿石冶炼、煤炭焦化及工业锅炉等点源污染。以该市近年来(1991~2001)空气环境例行监测数据为依据,从城市能源结构、气象特征、空气污染物浓度变化规律、各污染物污染状况及周边大城市之影响等方面对该市空气环境质量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对于产业结构单一钢铁工业小城市来说,其空气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点源污染,点源是空气污染控制、治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用于研究东海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资料处理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东海海域二维地震,单道地震,浅层剖面等资料进行的综合研究表明:用于研究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资料处理应提高速度分析精度和分辨能力,进行子波估算,压制多次波,相对保持振幅,DMO,AVO及波阻抗特殊处理等。在地震剖面上天然气水合物主要特征有:BSR,振幅异常,速度异常,AVO异常等标志特征,据此,可对天然气水合物进行识别和预测,东海海域是天然气水合物可能赋存的有利部位,其中冲绳海槽是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目标区域。  相似文献   

19.
针对近年来科学着重关注的地下水化学环境退化问题,本文着重分析浅层孔隙地下水的化学环境演化,以科学认识浅层孔隙地下水的流动途径、赋存方式及地球化学演化格局,不但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20.
《合肥科技》2007,(11):9-10
在合肥市确定的21个重大项目中,共推出了6个工业类项目和3个能源类项目,总投资将达300多亿元。这些项目的启动建设将深度推进合肥“工业立市”战略,使该市在汽车制造、钢铁冶炼、发电等工业、能源方面获得长足发展,并将成为合肥市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