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常认为:“原子核中质子数目的变化导致元素性质的改变”。实际上,质子的数目只是元素质的一种表现。本文提出中子才是元素中的量变因素,因为:本文提出1.中子比质子有更高的能量。2.孤立的中子是不稳定的。3.轻元素的β衰变。  相似文献   

2.
利用同位旋相关的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研究了~(112)Sn+~(112)Sn,~(124)Sn+~(124)Sn和~(132)Sn+~(132)Sn在能量为50,100,200MeV/u的反应系统中,不同中子-质子有效质量劈裂对原子核阻止和中子、质子发射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子-质子有效质量劈裂对原子核阻止和中子、质子发射数有很明显影响,且原子核阻止和中子、质子发射数随着有效质量劈裂的增加而递减.可以通过实验测定的原子核阻止和中子、质子发射数来确定中子-质子有效质量劈裂的值.  相似文献   

3.
以《核素谷式体系图》所显示出的核素自然体系为基础,对原子核结构提出了一个新的设想。认为原子核由两大部分--“主体”与覆盖层构成,“主体”由组成该核的全部质子和部分中子组成,其余中子绕“主体”运动形成覆盖层,“主体”的组成决定了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相似文献   

4.
《科学世界》2011,(1):92-92
A:从目前的情况看是这样的。元素是由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数目决定的,这两种粒子要聚拢在一起形成原子核,就必须有力量将它们“捆绑”在一起。不过,都带正电的质子彼此之间存在有斥力,也就是说它们只会互相推搡。好在,质子和中子(最强)、中子和中子、质子和质子间存在强力,这种力就将质子和中子粘在了一起。但是,强力的有效作用距离非常有限,同时,质子之间斥力的“电磁力”的有效作用距离则很长。这样就造成,  相似文献   

5.
粒子加速器     
一、引言1911年,法国物理学家芦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论。这种理论认为,一切元素的原子都是由一个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而旋转着的电子所组成,原子核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后来,由于中子的发现,人们确定原子核乃是由中子和质子所构成,中子不带电性,质子带正电荷,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在原子核里,核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原子核成为一个稳定的结构,形成这种稳定结构的力,称为核子力,这种核子力,即不是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万有引力,也不可能是两个带电体间相互作用的电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原子核的中子数 N 和质子数 Z 的乘积与质量数 A 的平方之商(NZ)/(A~2) 近似为一常数的事实,以及用核力的汤川势计算核结合能的结果出发,得出了一个与实验符合得很好的结合能新公式。  相似文献   

7.
描述了相对论连续谱Hartree-Bogoliubov理论框架下的多种可能的晕现象.预言了中子滴线附近的Ca原子核中可能存在着巨晕,并简要介绍了O、Ni、zr、Sn和Pb等一些质子幻数核从质子滴线到中子滴线之间的原子核基态性质.随后给出超核内的晕现象研究,如Ca超核内的中子晕和153AC内的单A超子晕.此外,还讨论了形变晕等奇特现象.  相似文献   

8.
美国芝加哥费米实验室的科学家们,最近提出了一个有可能导致一场科学理论革命的新的实验证据,认为原来一直被科学界视为宇宙中所有物质的最基本粒子、不可分的“夸克”,可能是由比它更小的东西所构成。 “夸克”的质量仅相当于一颗砂粒的10的24次乘幂分之一。现行的理论认为,宇宙中的所有物质由原子组成,原子是化学元素保持其基本属性的最小单位;原子是由原子核及其核外带有负电荷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而“夸克”是构成质子和中子的最基本单位,“夸克”不占有空间,没有明显的结构,不能被分成更小的单位。然而,美国费米实验室的科学家们,最近在使质子和反质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相互轰击后发现,“夸克”可能占有某些空间。科学家们说,如果这一点成立的话,那么“夸克”就肯定具有某种内部结构,它也许是由某种比它更为基本的物质构成单位所组成的。  相似文献   

9.
王根喜 《甘肃科技》2005,21(8):115-121
当我们展开门氏的元素周期表时,它明白的告诉我们:因核电荷(Z)的递增而有不同性质的原子核,这与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理论相一致。现代元素周期表只列到109号元素,就整个元素周期表而言是不完整的,那完整的元素周期表(不包括同位素)应该有多少种元素呢?本文从三联数字的角度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用相对论平均场理论计算了氧同位素及其镜核的基态性质,并和实验比较,发现当质子(中子)是幻数时,核的性质有规律地随中子(质子)数的变化而变化,由此间接证明了幻数核子对另一类核子无直接影响;同时,也检验了相对论平均场理论在该区域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用相对论平均场(RMF)理论系统地计算了A<40的原子核的基态性质,讨论了轻核的均方根半径,给出了原子核均方根半径对原子核平均结合能及同位旋的依赖关系.在理论计算与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组唯象公式,用于描述A<40的所有原子核的质子与中子均方根半径.该公式考虑了原子核的平均结合能,分离能及同位旋效应,不仅可以很好地符合稳定核的均方根半径,也能符合远离(稳定线的原子核的半径,包括有晕结构的核.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 如果要用的非轴对称转动模型来分析奇A原子核的性质,或对非轴对称偶偶核作进一步的研究,就需要涉及非轴对称场的单核子能级及波函数。 据1961年10月的Prog.Theor.Phys.上所刊载的T.Inoue的通讯,他曾在三种非轴对称度(10°,20°,30°)下计算了Nilsson能级和波函数。该通讯中附有中子数在126以上,质子数在82以上的单核子能级图。  相似文献   

13.
电荷半径是描述原子核基本性质的可观测量之一,对于奇特原子核电荷半径的精确描述是核物理实验和理论研究的前沿课题.影响原子核电荷半径大小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形变、对关联、壳闭合效应等,因此需要发展一个统一的理论模型.对于奇特原子核电荷半径的精确描述,一方面可以更深层次地揭示核子-核子有效相互作用,对理论模型参数进行约束;另一方面,可靠的电荷半径数值作为输入参量,对核天体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介绍关于奇特原子核电荷半径的理论研究进展,分析了不同理论模型对电荷半径的壳效应和奇偶效应的描述;结合Ca和Rb同位素链电荷半径的变化趋势,分析指出中子-质子关联和自旋-轨道相互作用在精确描述原子核电荷半径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系统分析了远离β稳定线原子核β-衰变寿命的实验数据,发现在各同位素链上,远离β稳定线原子核的β-衰变寿命与母核的质子和中子数之间存在着指数规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远离β稳定线原子核β-衰变寿命的一套四参数理论计算公式,理论计算结果与现有实验数据符合较好.此外,利用该公式对一些远离稳定线原子核的β-衰变寿命作了理论预言.  相似文献   

15.
应用严格可解的Nilsson平均场加邻近轨道对力模型,在区分质子和中子情形下,研究稀土区大形变原子核的性质,计算中子数N=96的同中异质素核的结合能,奇偶能差和转动惯量并与相应的实验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利用该模型可以合理描述N=96同中异质素核的结合能和奇偶能差的实验值,也可以合理描述转动惯量的实验值.相比于偶偶核,奇A核的转动惯量理论值和实验值仍有一定的偏差,可能的物理原因值得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6.
在相对论连续谱Hartree-Bogoliubov(RCHB)理论框架下,采用非线性核子-核子有效相互作用NL-LN参数组系统计算了从锂到镁(3≤Z≤12)同位素原子核的基态性质,包括中子、质子和物质均方根半径以及密度分布.计算结果不仅再现了中子晕候选核11Li,11Be,14Be和17B中的中子晕现象,而且还预言了13 Be,14,15B,31F,23,24O和31,32,34Ne也存在中子晕.  相似文献   

17.
基于原子核的中子质子比(N/Z)和原子核的质量数(A)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参数化的单核子和双核子的分离能经验公式.用最小二乘法拟合最新实验数据表AME2012中相应的分离能,得到一套新参数,并与Vogt参数和Morales参数进行了比较,发现本文的参数有最小的均方根偏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人们对于过渡核的形状相变问题十分关注,文[1]利用系统比较每一同位素核链的实验壳能随中子数的变化来研究形状相变,确定了一些核的相变点.我们通过直接计算原子核的势能曲线随中子数的变化来分析这一问题,直观清楚地得到相变点.对于原子核形状的讨论,在...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不少原子物理教科书上,对原子核的结合能都是如下叙述的:当两个质子与两个中子结合成_2~4He(氦)核时,质量是减少了,这个质量的减少值△m,称为“质量亏损”,根据质能联系定律,将有△E=△mc~2-28.29MeV的能量被放出,这种在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放出的能量,称为原子核的结合能。对原子核的结合能这样叙述,我认为会产生以下误解。  相似文献   

20.
用相对论平均场理论计算了Ne同位素的基态性质,并和实验比较,发现当质子是偶数时,核的性质有规律地随中子数的变化而变化,由此间接证明了偶数核子对另一类核子无直接影响;同时,也检验了相对论平均场理论在该区域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