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应用扫描电镜和半薄切片技术对无蹼壁虎(Gekkoswinhonis)的皮肤及皮肤感受器的表面结构和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一般皮肤鳞片表面密集具倒钩的锥状突起,感受器位于鳞片表面的凹窝中,可分周围区和中心具感觉毛的中央区。在蜕皮周期中,表皮的显微结构变化与一般有鳞爬行类相似,但是,在感受器的表皮中无β-角质层,蜕皮时也不形成预定β-角质层,而且,紧贴感受器的表皮下有特殊的圆形真皮结构。推测感受器可能具有感受机械刺激和感受辐射热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2.
荒漠沙蜥皮肤感受器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扫描电镜和半薄切片技术对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przewalskii)皮肤感受器的表面结构和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皮肤感受器是位于鳞片凹窝中的帽状突起结构,中央具柱状感觉毛,其皮肤结构与一般皮肤有明显区别.皮肤感受器区域的表皮中无β-角质层,蜕皮期也不形成预定β-角质层,但是,感觉毛的中央由4个左右的β-角质层细胞形成.皮肤感受器区域的表皮中间层由1~2层高柱状和矮柱状细胞构成,基底层由单层矮柱状细胞构成,同时,中间层和基底层细胞的细胞质中都充满色素颗粒.此外,冰冻切片,用苏凡Ⅲ染色,显示中层属富含类脂的结构,可能对皮肤渗透屏障的建立起重要作用.在紧贴皮肤感受器表皮的下方,还观察到突向表皮的麦氏触觉小体样真皮结构.推测荒漠沙蜥的皮肤感受器具有感受机械刺激和感受辐射热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3.
用扫描电镜和半薄切片技术对变色树蜥(Calotes versicolor)的皮肤及皮肤感受器的表面结构和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皮肤感受器是位于鳞片凹窝中的帽状突起,其有有粗长的感受毛,皮肤感受器皮肤与一般皮肤结构有明显区别,其表皮中β-角质层极薄,发生层由1层高柱状细胞构成,表皮下有特殊的真皮小体结构,一般表皮的角皮层和β-角质层形成网窝状结构,且β-角质层明显增厚,这与其具有防止机械摩擦损伤皮肤的功能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荒漠沙晰皮肤感受器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扫描电镜和半薄切片技术对荒漠沙晰皮肤感受器的表面结构和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皮肤感受器是位于鳞片凹窝中的帽状突起结构,中央具柱状感觉毛,其皮肤结构与一般皮肤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5.
光镜观察,鳄蜥皮肤由深层到表面,依次是生发层、中间层、α角质层、β角质层和角皮层。扫描电镜3500倍观察,皮肤鳞片角皮层具有小刺和小窝的细微结构,小刺长82.4μm,基部直径为9.12μm;2000倍观察另一小刺长14.6μm,基部直径为2.7μm,小窝直径为16μm,小刺和窝在角皮层上是零星分布。  相似文献   

6.
为了深入了解花背蟾蜍(Bufo raddei Strauch)皮肤显微结构及其相关功能,利用石蜡切片及酶联免疫吸附反应技术,观察了花背蟾蜍背腹侧皮肤及其皮肤腺的显微结构特点,分别测定了背、腹侧皮肤中SOD、CAT、MDA、TLR4和βD-1含量。结果:花背蟾蜍皮肤结构与其他两栖类皮肤结构基本相同,其角质层腹侧较背侧厚,表皮和真皮背侧较腹侧厚;颗粒腺主要存在于背侧,而黏液腺主要存在于腹侧。SOD和TLR4含量腹侧皮肤高于背侧皮肤;CAT含量背侧皮肤较腹侧高;MDA和βD-1含量在背腹皮肤中相近。结论:花背蟾蜍皮肤结构和相关蛋白水平能够较好的适应其生境,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和天然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光镜观察了湾鳄在胚胎不同时期的皮肤发生.发现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胚胎42.3天出现压力感受器;(2)胚胎46.8天出现背腺及鳞间沟;(3)胚胎56.8天出现纵嵴;(4)胚胎65天表皮已发育成熟,由内向外可分为:生发层、中间层、α角质层和β角质层;(5)胚胎73天(孵出)背腺成熟为无分枝的泡状腺,鳞间沟高度卷曲与折叠.最后对湾鳄皮肤发生与其他动物的异同点及背腺在系统演化中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观察了16例不同时间的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胚胎背部皮肤及鳞甲的形态和组织发生过程,孵化第20天,来自胚胎中胚层生皮节的间充质细胞开始向有皮下迁移,表皮仅具周皮层与生发层两层细胞,第28天背部鳞片开始明显,左右鳞片之间出现很浅的鳞间沟,前后鳞片交界处的原始表皮,真皮层开始向外突出形成鳞甲原基,第34天鳞甲原基突出伸长,第40天背鳞的纵嵴明显,第34-50天中,鳞甲后级基  相似文献   

9.
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了若恶鸟异带绦虫成虫体表结构,描述了具感觉毛感受器和无感受毛感受器及微毛的微形态,从头节到孕节微毛渐渐稀疏并扩大,苦恶鸟异带绦虫成虫头节表面的具感觉毛感受器和无感觉毛感受器与日本血吸虫幼虫的感受器相似。  相似文献   

10.
白颈环毛蚓皮肤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详细描述了白颈环毛蚓皮肤的超微结构 ,讨论分析了与寡毛纲其他类群动物的异同 .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到 ,白颈环毛蚓的皮肤主要由角质层、表皮和皮肤附属物构成 .其中 ,角质层主要由多层胶原纤维构成 ,表皮中除了支持细胞和基细胞外 ,有小颗粒蛋白细胞、大颗粒粘液细胞和网状粘液细胞三种不同的分泌细胞 ,环带部分有颗粒环带细胞和球状环带细胞两种不同的分泌细胞  相似文献   

11.
对中间锦鸡儿花柱的细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如下:1)表皮韭旬整齐,外切向壁加厚,具厚的角质层,细胞内赢在的淀粉颗粒;2)成熟花柱的通道细胞分泌面的细胞壁无传递细胞结构,但细胞壁厚且具角质层。分泌物开始溢出时角质层破裂和消失,细胞壁保留薄的一层,通道细胞内含一个中央大液泡,细胞质中有许多内质网、线粒体及少量质体;3)花柱的表皮与通道细胞之间为多层典型的薄壁细胞,细胞质内含少量线粒体、高尔基体及内质网  相似文献   

12.
利用石蜡切片和H.E染色技术,比较观察了黑眶蟾蜍背腹皮肤的显微结构.结果表明,黑眶蟾蜍的皮肤厚度在400~600μm,分为表皮和真皮.表皮为多层上皮细胞,由外向内包括角质层、颗粒层、棘细胞层和生发层.真皮分为疏松层和致密层,疏松层分布着少量粘液腺、颗粒腺和血管.研究还在背部疏松层中发现了两种特殊的皮肤钙化结构——钙化层和钙化斑.黑眶蟾蜍皮肤整体较厚,角化程度高,颗粒腺大,粘液腺数量少.背部较腹部皮肤厚,表皮层数多,角化程度高,兼具两种钙化结构,色素细胞和皮肤腺发达,防护能力更强;腹部更薄且血管化更高,对水通透性好,且具有利于吸水的小沟壑,这些结构特点与差异都反映了黑眶蟾蜍背腹两侧皮肤在适应干燥陆地环境上的作用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小鼠表皮神经酰胺含量、表皮厚度和组织病理变化为指标,对胶带法和丙酮乙醚法建立的皮肤机械屏障功能障碍模型进行评价。方法用胶带法和丙酮乙醚法分别破坏小鼠皮肤角质层,连续造模5d后观察皮肤神经酰胺含量、表皮厚度和组织病理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小鼠表皮神经酰胺含量和表皮厚度均低于空白组,并出现相应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以胶带造模组改变更明显。结论两种造模方法均能造成小鼠的皮肤机械屏障功能障碍,其中以胶带法所建立的皮肤机械屏障功能障碍模型更稳定,操作更方便。  相似文献   

14.
南方鲇皮肤,唇瓣和须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应用扫描电镜和组织学方法研究南方鲇皮肤、唇瓣和须的结构.结果表明,体表不同部位皮肤的厚薄不一,但基本结构相似.唇瓣的前、后口腔面在覆盖物、表面凹陷、味蕾分布、腺细胞组成上有差异.须侧扁,由表皮、真皮、软骨、血管和神经组成.皮肤、唇瓣和须的分泌细胞主要有杯状细胞、棒状细胞、颗粒细胞和浆液细胞,以棒状细胞尤为丰富.味蕾和分泌细胞的大小、形态、分布频率、存在部位不同.皮肤上还具丰富的侧线孔、小窝器官、Merkels感觉器官等.探讨了皮肤、唇瓣和须的结构与功能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在C57BL/6背景下突变基因对胸腺及皮肤结构的影响。方法 观察脱毛规律 ,并用常规组织学方法对 19日龄正常C57BL/6小鼠及C57BL/6无毛小鼠的胸腺及皮肤结构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 C57BL/6无毛小鼠 12日龄左右发生脱毛现象 ,2周左右时间除触须外全部脱净 ,并终生保持无毛状态 ;随年龄增长 ,头部、腹部和体侧形成特别的皱纹和褶痕 ,似犀牛状 ,指甲过度生长。皮肤有黑色素沉着 ,而且表面出现一些小的丘疹。组织学发现 19日龄C57BL/6无毛小鼠皮肤表皮有一层角化的角质层 ,毛干消失 ,毛囊腔宽大 ,在真皮深部可见毛球的残余部分 ,皮脂腺结构正常。 19日龄C57BL/6无毛小鼠胸腺的形态、结构与对照鼠无明显差异 ,但萎缩较早。结论 无毛突变基因影响C57BL/6小鼠的毛发周期和胸腺退化  相似文献   

16.
<正>A: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天然防线,从外向内依次可分为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皮肤的最外层足表皮,它又可分为角质层、颗粒层、棘层和基底层。在基底层细胞之间,常夹有黑素细胞。黑素细胞可以产生黑素。黑素是动物皮肤或者毛  相似文献   

17.
棉铃虫幼虫蜕皮过程及RH-5992对其蜕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棉铃虫4龄幼虫在蜕皮过程中表皮层及皮细胞的变化,同时用含蜕皮激素类杀虫剂RH-5992的饲料饲喂4龄幼虫,导致其产生早熟,异常的致死蜕皮,在超微结构水平比较了正常蜕皮和RH-5992对皮细胞和新表皮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组织工程化大鼠皮肤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应用组织工程学技术构建了具有完整表皮和真皮结构的组织工程化大鼠皮肤。在电化学工作站中,按照吡咯单体浓度0.05mol/L、聚合时间500s、电流10mA的条件制备聚吡咯膜,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从新生SD大鼠皮肤中分离获得朊细胞并种植于聚吡咯膜上,导电培养获得较多数量的角朊细胞,将Ⅰ型胶原蛋白醋酸溶液与大鼠皮肤成纤维细胞相混合培养14d,形成胶原蛋白-成纤维细胞凝胶真皮模型,将角朊细胞于真皮模型上浸没式培养5d后,继续气-液面培养14d,经固定、切片与染色,在光镜和扫描电镜下可见所构建的真皮模型与新生大鼠真皮具有类似的结构;而大鼠皮肤模型则具有与正常新生大鼠皮肤相类似的结构,包括完整的真皮层和表皮层,表皮中含有完善的基底层、棘细胞层、颗粒层与角度层,该模型的建立,为组织工程化人皮肤的构建和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对海南山蛭Haemadipsa hainana连续横切片观察,以及显微解剖观察.研究了①海南山蛭体壁组织结构及其主要功能,包括角质层,表皮,肌内层的环肌、斜肌、纵肌,背腹肌,结缔组织、葡萄组织.②山蛭的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眼、体节感受器、机械感受细胞.③山蛭的消化系统的颚、咽和唾液腺结构和功能.结果表明,山蛭组织结构与功能和环境相适应.  相似文献   

20.
角质化细胞是最常见的皮肤细胞类型,其通过分泌角蛋白而形成皮肤表面的角质层,从而防止机械损伤、紫外辐射及水分流失,在治疗皮肤烧伤方面角质化细胞倍受青睐。另外,由于其遗传操作较易、后期治疗效果理想,表皮角质化细胞被广泛用于皮肤非遗传疾病的基因治疗载体。由于近两年来角质化细胞来源的诱导多潜能干细胞的成功,使得角质化细胞在医学领域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